03.06 《大明王朝1566》與《琅琊榜》相比,誰更好?

海八街


關注令狐伯光,帶你瞭解影視娛樂大小事!


我發現不管是明星或者影視劇等等,那些喜歡的人只要再升級一步,只要變成所謂的極度粉絲,會變得非常可怕,在他們的眼中,只有自己認為在乎的便是真理,其他都是可以用來被踩的!


影視劇有一個基本,製作技術代表的工業標準,美術、審美、攝影、剪輯、配樂、服化道、特效技術等等,這方面由於更靠後的《琅琊榜》,肯定強過時間早近十年的《大明王朝1566》。

另外便是演員陣容塑造的角色,再到故事劇情的思想內涵,進而延伸到一個最大的東西,也就是區分《琅琊榜》和《大明王朝》最根本的東西,那便是類型題材,這兩兩部劇根本沒有可比性。


《大明王朝1566》是國內最純正的歷史劇,也就是觀眾口中的正劇。比如早期《康熙王朝》《走向共和》,同時期的《大秦王朝》等等。

《琅琊榜》的話,嚴格來說,應該屬於古裝偶像劇,只是本劇它加了所謂的朝堂權謀的鬥爭,在故事上面有點類似。


但這兩部劇本質非常的不同,《大明王朝》是歷史正劇,達到歷史辯證的程度。《琅琊榜》是古裝偶像劇,是一部蘊著一定內涵的爽劇。如果觀眾實在無法分清楚,教大家一個最簡單的辦法。

中國早期和和現在的古裝歷史正劇,拍的基本歷史存在的王侯將相等歷史人物,選材為歷史事件,主角基本都是中年人。《琅琊榜》等古裝偶像劇,不管符合歷史朝代與否,主角基本是年輕人。


《琅琊榜》成績確實很好,由於又和朝堂權謀沾邊,粉絲就認為爆天爆地爆世界,這部劇的權謀其實很弱,根本沒必要否認,故事也傑克蘇,但《琅琊榜》講了一個理想主義的故事,講的也非常的順暢,再加上整部劇各方面都非常平衡,可以說是一個國產劇經典。

本人覺得《琅琊榜》最應該提及,甚至是普及了古代古代有一個叫“禮儀”的東西。不管你說劇裡只代表上層階級,但那也讓大多數國人瞭解到古人禮儀系統,由於歷史原因華夏的沒落,近代全面拋棄,到後來全面西化。


直到現在,中國經濟上來國人整體素質的普遍落後,我們學習歐美,羨慕日韓傳統文化,卻忘了日韓還是我們的學生,一講到傳統會有非常多爭論,封建,迷信,腐儒,糟粕,臭老九,孔老二,進而是大漢主義和皇漢等等。

國人自卑崇洋都是真實存在的,這是事實。


扯遠了,本人希望多拍一些類似《琅琊榜》製作精良的古裝偶像劇,宏大點說提高國人審美,帶來一些傳統文化的普及,小了說,不用再看爛劇。這種古裝偶像爽劇,也更利於文化軟實力傳播。

至於《大明王朝1566》,本劇的故事劇情,雖然也是虛構創造。但本劇的思想內涵,核心主題,已經達到了歷史辯證,能夠寫議論文的程度,早已經超越《琅琊榜》復仇權謀的傑克蘇爽劇的程度。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正劇排名最高兩部劇,第一部是《走向共和》,另一部就是《大明王朝1566》,近年最接近的劇是2009年的《大秦帝國1》,以及2014年的《北平無戰事》,國內此類歷史正劇早已經衰落。、

據本人所知,未來國內的古裝歷史正劇,一直被拖著刪減沒有開播,加上歡瑞世紀出品的《天下長安》根本沒有挑戰的可能。歡瑞新拍的作品《江山永樂》,在歷史正劇標準上,很可能還不如《大秦王朝4》。也就曾經有過宣傳,由張黎導演,姜文主演,易中天擔任歷史顧問的《曹操》之外,基本沒有了。


《大明王朝》這類歷史正劇,國內早就可遇不可求。更多關於《大明王朝》和《琅琊榜》的問題,歡迎大家關注討論!!!


令狐伯光


《大明王朝1566》與《琅琊榜》都是近幾年非常優秀的電視劇。喜歡大明王朝不妨礙喜歡琅琊榜,二者是不同題材的類型。

論演技,大明王朝的演員絕對要好一些,歷史題材,老戲骨的功底就明顯有優勢;琅琊榜主要看靳東,胡歌,王凱、劉濤,這四位都擁有眾多的粉絲,這也是琅琊榜成為熱播劇的主要原因。


不過琅琊榜裡我認為演技最好的就要屬梁帝的飾演者丁勇岱了。在這部劇中他把梁帝的多疑、多情、多變、多智刻畫的入木三分,雖然只是個配角,但其敬業精神與紮實的演技讓人敬佩不已。

琅琊榜的故事情節無需贅述,在故事情節上比之近幾年的很多古裝劇要強很多。

《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主要演員:陳寶國飾演嘉靖,黃志忠飾演海瑞,倪大宏飾演嚴嵩,張志堅飾演嚴世藩,王慶祥飾演胡宗憲,王勁松飾演楊金水……


為什麼這麼一部老劇突然火了?資深媒體人孟靜認為,這多少要歸結於近年來國產歷史劇差強人意的表現,古裝偶像劇、古裝仙俠劇氾濫,被“IP”偶像演員挾持的市場環境中,一批表演不走心、製作粗糙、故事敷衍的劇作粉墨登場,讓觀眾直呼“辣眼睛”,“一部10年前的老劇重播之所以能引發這麼大聲響,是觀眾對良心劇飢渴長時間都得不到滿足的結果”

這部電視劇的有著清晰的歷史脈絡,故事情節深刻反映了嘉靖晚期的朝局與社會現象。在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海瑞了,本以為性格乖張執拗的海瑞飾演起來有很大的難度,但演員黃志忠簡直就是為海瑞而生,當海瑞一出場,你一定會驚呼!這這簡直就是海瑞復活啊!儘管我們沒見過海瑞,但印象中海瑞就應該是這樣。


黃志忠之所以在本劇中獲得巨大成功,與編劇劉和平對人物的藝術加工是分不開的,包括胡宗憲在內。在正史上,海瑞顯然沒有這麼睿智,胡宗憲也沒那麼高尚,但是,作為一部作品來說,這樣的藝術加工使的整個劇情就豐滿了。

嘉靖的飾演者陳寶國就無需更多介紹了。但陳寶國一登場的那句臺詞簡直有畫龍點睛之妙,只需一句臺詞就把嘉靖這個人物活靈活現的表現出來:“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

面癱帝倪大宏飾演嚴嵩那也是絕配啊!真是服了導演了。還有一個人物印象也很深刻,那就是飾演太監楊金水的演員王勁松,在劇中,王勁松尤其在後期裝瘋子的那一段真是考驗一個演員的實力與拼勁。


老夢Meng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首先借用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句話,恰好就是評價《大明王朝1566》與《琅琊榜》的。

琅琊榜就像主角手握巨資,還TM和一群傻子做生意,然後賺得盆滿缽滿。

大明王朝呢?一群精明的商人勾心鬥角,能不能賺錢固然看個人能力,更看手裡的籌碼,還更更更更看運氣、看政策、看經濟形勢。

在看《大明王朝1566》這部劇的時候,我的腦子產生了一個有一個的問號:

1、呂芳為什麼要派馮保去裕王府?

2、鄭泌昌、何茂才為什麼要找胡宗憲的親戚來接手沈一石的作坊?

3、陳洪為什麼要把楊金水瘋了的事直接上報嘉靖?

4、嚴嵩為什麼要說周雲逸沒有後臺?

每一個人的每一句話,好像都透露著絲絲玄機。

但是看《琅琊榜》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有這種感覺,因為沒有能難道我們胡哥哥的事。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大明王朝1566》的所有權謀都是在一個侷限下進行的,而《琅琊榜》把這個侷限性打破了。

就相當於三國演義中,曹操一方突然來了個孫悟空,那還需要打嗎?

如果把梅長蘇放進大明王朝裡,第一集就會讓嚴嵩倒臺,第二集就會讓徐階讓位,第三集胡宗憲、海瑞加入梅黨,第四集嘉靖被架空,黯然讓位,第五集梅長蘇坐上龍椅。

也許看起來很爽,但是僅此而已。

因為所有商業小說都一樣,它創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讀者爽,思想性藝術性都要為讀者爽讓步。

也許《大明王朝1566》看起來沒那麼爽,但是他會讓你產生一個又一個的問號,這就是這部劇的魅力所在。

這也是為什麼《琅琊榜》的粉絲偏女性和低齡,而《大明王朝1566》的粉絲多成年男性的原因。


瓦窯堡的碳


當然是《大明王朝1566》。

《琅琊榜》雖然說也是近年來國產影視作品中的精品之作,無論是從劇情的起伏,人物的塑造,還是畫面鏡頭上的精益求精,都是少有的良心製作,但這部作品的“好看”,更主要的還是停留在設定上的出色,“琅琊榜單”這種排名設定,“江左盟”手下高手如雲的設定,都是有主人公“扮豬吃老虎”,“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逼格在其中,這種逼格很有代入感,在敵人每次為梅長蘇的實力感到震驚的時候,觀眾都會出現一種爽感。

但就深度來看,《琅琊榜》在體現人性這方面,還是有所欠缺,無論是對皇權痴迷的大梁皇帝,還是手底下的各類尚書大臣,相比於《大明王朝1566》裡的嘉靖皇帝,嚴嵩胡宗憲,還是差了不少味道和老謀勝算。《琅琊榜》裡的陰謀更多得偏向機巧,而《大明王朝1566》裡,各種謀算更偏向於看人識勢,人情世故。

《大明王朝1566》勝過《琅琊榜》,乃至於國內絕大多數影視作品的地方,最主要的便是他涉及了中國人的處世智慧,不是逼格,不是步步都被編劇安排好了的陽謀陰謀,從權力最頂層,君威難測的嘉靖,再到把嘉靖摸透了把朝局摸透了的嚴嵩,再到心繫天下謀局極深的胡宗憲,再到太監呂芳,楊金水,他們把這人世間的遊戲規則,封建帝制下的生存法則給摸熟了,並在其中苦苦掙扎,博弈論,厚黑學,理想的不屈,現實的妥協,呈現在熒幕之上,倍感真實之外,也能汲取其中的做人道理。

《大明王朝1566》,國內能出現這種作品,真的是劇迷們的幸運。


我是星夜行


相比《大明王朝1566》,《琅琊榜》真的顯得有點“小兒科”了。

作為權謀劇的巔峰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豆瓣評分9.6分,《琅琊榜》豆瓣評分9.1,兩者都在談古代的權力鬥爭,兩者各有千秋。

但是相比之下,《大明》在格局上更深刻,情節上環環相扣,最後甚至達到了哲學領域的高度。

權謀的最高境界,是對手雙方能力相當,你走一步棋,我拆一步棋,同水平的競技才有嚼頭。

《琅琊榜》中,梅長蘇是智謀最高之人,他站在金字塔尖上,無人能敵,他的對手會失敗也是顯而易見的事,都不用費腦筋去猜測。這樣的麒麟才子也就是在傳說中存在。兩位對手太子、譽王相比之下根本不堪一擊。

《大明王朝1566》在這方面,顯然更出色。沒有絕對強大的人存在,一切都在你來我往的較量之中,讓故事看起來更真實。像是一部歷史傳奇,將一切藝術化後再搬上熒幕,但是其中的骨和血仍然是千百年來事實的縮影。

撇開權謀,《琅琊榜》能獲得影迷青睞,靠的是觀眾正義的情懷,白一定能戰勝黑的信念。

原著小說中,對於感情的描繪可謂濃墨重彩,看得出作者也是個至情至性之人。

梅長蘇一心想一反赤炎冤情,隱匿籌謀多年,謀劃出一局棋。他意志堅定,不受功名的誘惑,最終使心願落定,赤炎沉冤得雪,這全部都是觀眾想看到的。

《琅琊榜》感情描繪固然好,但是從整體構架來說,權謀劇裡過多滲入感情,難免有些小孩子氣。

故事中很少描繪當時社會現狀,也不涉及官場,反而在人物感情方面下大力氣去描繪,多少有點捨本逐末的意味。而《大明王朝》展現的是全面的官場生態,讓歷史在觀眾眼前飛過,底蘊更加深厚。


獨狼映畫


相比很多所謂的古裝劇,《琅琊榜》是甩開了它們幾條街的上乘之作。不過相比《大明王朝1566》來說,還是稍微輸了一籌的。

同為古裝權謀劇,《大明王朝1566》是比較寫實的嚴肅題材,在藝術加工的層面,再現了一段風雲變幻的歷史。這裡邊的朝堂博弈,權謀碰撞,是真實的政治,揪心也耐人尋味。

同時,老戲骨們演技真的再現了什麼是“步步驚心”,即便我們知道結局。這是權謀劇的巔峰,無劇能出其右。

而《琅琊榜》,其實剛開始的關注度是“良心劇+美如畫”。這是一個製作精品的良心劇組,給了觀眾美的享受,和世面上流行的“粗製濫造”明顯區分開來,這部劇的高分有一部分是對比出來的高分。

《琅琊榜》其實更像是“偶像+權謀”劇,刷熱度的更多是主演們,比如胡歌、王凱、陳龍、吳磊們,顏值高,演技在線,又虐又萌,圈粉更多的是演員,其次才是角色。

《琅琊榜》的立意更多的是一個上帝視角的“復仇記”,讓觀眾有很深的代入感,更關注裡面的是人物命運,而不是過程了。裡面有一場戲是“朝堂論禮”的辯論,就省略了精彩過程直接給出了結果。

而《大明王朝1566》更多的是論證過程,結果反而是其次。這是兩部劇的不同點。

不過,《琅琊榜》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優秀的精良作品。如果國產劇能做到這兩部劇的一半,就不會被觀眾diss了。


注視這視界


《大明王朝1566》和《琅琊榜》都是非常經典的國產劇,但是二者卻是截然不同的。

《大明王朝1566》在2007年播出,目前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7,而評價人數是50482人。

《琅琊榜》是2015年播出,目前豆瓣上的評分高達9.2,而評價人數是244044人。

從評價人數就能夠看出來,《琅琊榜》的受眾是更廣的。

原因很簡單,《大明王朝1566》是歷史劇,而《琅琊榜》是古裝劇。《大明王朝1566》是以明朝嘉靖年間的故事來展開的,其背後是有著專業的歷史成果來支撐的。比如這部劇的編劇是劉和平,他的兩個老師,一個是劉澤華,研究中國政治思想史;一個是馮爾康,研究中國社會史和明清史。他們能夠在劉和平創作這部電視劇時給予直接的指導。這也是為什麼劉和平能在這部劇中如此傳神的塑造這麼多歷史人物、比如嘉靖、嚴嵩、徐階、胡宗憲、海瑞。

這部劇故事雖然是虛構的,但是編劇劉和平對中國的歷史是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的。比如《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嚴黨和後來的徐階,這些人面臨最大的問題便是國庫虧空。通俗來說就是朝廷沒銀子了,很多事情幹不了。熟悉明史的都知道明朝中後期,財政虧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歷朝歷代,財政虧空都是一個王朝面臨最大的問題。

朝廷沒有錢,自然要加重百姓的賦稅,百姓賦稅重了,自然活不下去了,這樣王朝便面臨著推翻的可能。所以官員一方面要想辦法弄銀子,另一方面也要讓底下的老百姓有飯吃。任何王朝讓老百姓有飯吃都是一個最大的問題。其實現在也一樣,如何讓老百姓有好日子過永遠是最重要的問題。

《琅琊榜》則不一樣,雖然同樣是講古代的事,同樣是虛構的。但是《琅琊榜》更像是古裝偶像劇,是嚴重脫離現實的。這類型的電視劇最重要的其實是一個“情”字。

所有的人物之間最重要的是便是情,根本不考慮邏輯的合理性。

最簡單的,看《琅琊榜》的時候,你是很難與現實聯繫起來。因為《琅琊榜》的人物是過於理想化的,即使《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怕也是趕不上梅長蘇的。梅長蘇幾乎無所不能,兄弟是禁軍統領兼武功高手,自己女朋友是擁兵十萬的將軍,身邊各種人才應有盡有。試問在一個王朝太平的時候又怎麼會允許有這樣一個人存在?琅琊閣本是江湖組織,又怎麼能夠對朝廷的事情瞭如指掌,甚至太子和皇子居然會相信“得麒麟才子者得天下”。在古代的時候,誰要敢說這種話,估計會被株九族的。

這並不是說《琅琊榜》不好,而是《琅琊榜》本身就是類似金庸武俠小說一樣。即使再精彩,稍微有些生活經歷的人都明白,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大明王朝1566》裡面嘉靖貴為天子,可是很多事情自己都做不了,很多人也不一定聽他的。他要蓋給房子,還得想辦法弄幾百萬兩銀子。這便是生活,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難處。

《琅琊榜》滿足的是我們的理想,我們希望正義能夠得到聲張,梅長蘇能夠沉冤昭雪,能夠懲治兇手。所以《琅琊榜》的受眾更廣。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琅琊榜》是好的影視作品,但是我從沒想過拿它和《大明王朝1566》相提並論。提到《大明王朝1566》我很激動,可能會有點囉嗦。我是《冰與火之歌》的忠粉,每每想到這樣的劇真是神一般的存在,我們有神劇嗎?我要說有,就是《大明王朝1566》。

拋開《冰與火之歌》的超強畫質和震撼特效,最棒的是它講得故事比歷史更真實。馬丁真得是神級人物,他對世界歷史瞭解得太透徹才會寫出這樣的作品。每一個家族,每一個人物,每一個事件,你都能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故事展現的歷史規律比史實更真實。同樣《大明王朝1566》的非凡之處就是深刻展現了中國的政治生態和社會環境。儘管它是以歷史劇的形式表達的,但是我們現在還能依稀看到影子。



嚴嵩集團怎樣依附最高統治者實現自己的利益,為了推行“改稻為桑”的政策,不惜製造天災的假象,人為扒開河堤,想要藉助洪水沖垮農田改種桑樹。他們從養蠶繅絲等等政策中謀求重利。

與嚴嵩對立的徐階高拱張居正集團代表的是未來皇帝的利益,他們要擴大影響,又不能引起當朝皇帝的猜忌。徐階時時想取代嚴嵩,高拱和張居正又暗中角力,其中微妙的關係讓人心驚。

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嘉靖,要保證自己的利益維護自己的統治,就好駕馭利用好各方利益。他要防止皇位最大的覬覦者繼承人的勢力壓過自己,就要用嚴嵩,但是又要保護未來的繼承人,又不能讓嚴嵩做得太過火,該安撫要安撫,該敲打要敲打。

劇中,我最欣賞的是胡宗憲,歷史上因貪汙處死。他是嚴嵩一手提拔的,是貫徹“改稻為桑”江浙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朝廷的政策要執行,百姓的利益要顧及,他怎樣應對?真是讓人大寫得服氣。特別是他的屬下戚繼光在抗倭最前線。嚴嵩試圖用國防大事作為討價還價的最大籌碼,叮囑胡宗憲萬不可把倭寇消滅乾淨,倭寇在,嚴氏在。不願負恩的胡宗憲是如何在夾板中仍不負大義,真是看點十足。



就是僅從劇情看,該劇也非常精彩。毫無背景的背鍋俠海瑞是怎樣堅守公正,在重重陰謀重壓下揭露真相為民請命。

此外,很多人印象深刻的王勁松老師演得太監楊金水,性格複雜但又忠義雲天。說他演技炸裂,覺不誇張。但是,本劇演得好得角色太多了,趙立新演得紅頂商人如何實現官商勾結,其中的運作不可說啊,還有兩個大貪官演得那叫活靈活現,不要說倪大紅老師的老嚴,就是小嚴閣老、小太監馮保都可以單列一章好好寫一寫。

只能了了說一點,還是要請大家親自看完才知道本劇的好。我僅再說一句,奉此劇為神,我沒意見。


俳語雜說


第四個關於《大明王朝1566》的回答了。

關於《大明王朝1566》是不是所謂“正劇”,各有各的道理。說它“正”,是因為出場了大量的歷史人物,而且性格和邏輯都和真正歷史中的人物類似;說它“不正”,也有道理——畢竟故事的主線“改稻為桑”是一件歷史上沒發生過的事情。

《大明王朝1566》相比其他類似電視劇有一個好——告訴我們,“權謀”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權謀”是萬萬不能的。連淳安縣衙的三班衙役都有一肚子的小算盤,沒權謀自然寸步難行(比如高翰文,好心提議“改賑並舉”結果成了織造局趁機低價買地搜刮民財的幌子);但是一身權謀手段的嚴嵩、嘉靖,一個身敗名裂,一個到頭來不得不承認自己當了四十年糊塗皇帝,“朕躬德薄”。

《琅琊榜》呢?主角是聲望爆表的江湖第一大幫派掌門,“麒麟才子江左梅郎”;禁衛軍統領兼天下第一高手是他的手下;擁兵十萬坐鎮一方的雲南王長女霓凰郡主是他昔日戀人;韜光養晦毫無把柄的皇子是和自己同仇敵愾的政治同盟;後宮最聰明的女人是自己同盟的媽。對手裡一個廢物(廢太子,除了是太子之外一無長處),一個智障(譽王,關鍵時刻總掉鏈子),一個不是廢物也差不多(皇帝,當初痛下殺手做掉赤焰軍的手段哪去了),一個明明要翻盤結果被作者劇情殺(夏江,梅長蘇只要毒發身死那就是夏江翻盤,但是梅長蘇不能死,所以毒必須解,夏江必須死)。

所以誰更好,不言而喻了吧。《琅琊榜》如果放在十年前電視劇界還沒那麼垃圾的時候,未必成功的了。但是話說回來,在同行們的製作水平開著倒車狂奔的時候,不退步也是一種偉大。


直江信綱


影視作品也屬於文學藝術的範疇。評價其好壞有兩大標準:一是思想內容,二是藝術成就。

這兩大標準各佔50分。場面,特效,廣告宣傳佔零分。

依據這兩大標準,中國影視藝術中,成就最高的有兩部:一部是《暗算》三部曲。一部是《大明王朝1966》。

問題中沒有言及《暗算》,鄙人只有一筆帶過:《暗算》批判了個人服從集體,舍小家,顧大家的墨家精神。墨子謂之:斷指以存腕,殺己以存天下。



而《大明王朝》則揭露了統治者醜惡虛偽的面目。以孔聖人哄天下,以韓非子治天下。下面從兩個方面解析:

一、韓非子有曰:主握度量,所以操生殺之柄。

又曰: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甚至提出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邪惡主張——主而誅臣,焉有過?!

而儒家認為,把人民當奴才的暴君必須誅殺。孟子謂之:湯武誅獨夫。孔子謂之:湯武革命。

二、誹謗罪。

《大明王朝》開頭,周雲逸因誹謗罪被梃杖打死。

誹謗罪是法家為扼殺思想,扼殺言論設立之罪。最早由秦始皇創立。漢文帝時,重用儒家大師張倉為丞相,廢除誹謗罪,放開言論。漢武帝時,法家酷吏張湯再立誹謗罪。張湯甚至認為,顏異欲罵天子,不言而入腹,便以腹誹罪之名處死顏回十世孫,儒家大師顏異。隋文帝時再次廢除,儒家謂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可見,中國兩千多年來,學派之爭主要是儒家與法家之爭。每當法家得勢,社會便倒退;每當儒家得勢,社會便進步。

可見,明清與唐宋時期對比,社會倒退了。

《大明王朝》有三處核心:一處是開頭周雲逸被梃杖打死。二是沈一石死前遺言。三是海瑞舌戰群臣。

一、周雲逸因誹謗朝廷,被梃杖打死。體現了兩點法家思想:扼殺言論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二、沈一石遺言揭露了統治者對商賈的盤剝和壓榨。這是黃老學派思想。

儒家認為各行各業平等:農夫赴時,百工制器,商賈趨利。法家認為工商是國家的蛀蟲,必須消滅。秦朝建立後,採用暴力手段,將商賈沒籍。充為奴隸。黃老則介於儒法之間:允許工商存在,但在經濟上壓榨、盤剝他們,在政治上歧視他們,視商賈為賤民。

三、海瑞舌戰群臣,舉起孔孟之道的大旗,把群臣辯駁的啞口無言。

其實海瑞只是說了群臣想說,但不敢說的話而已。

海瑞揭露了嘉靖帝以儒家思想哄天下,以法家思想治天下的卑劣手段。

最後海瑞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儒家思想哄天下,以儒家思想治天下。

下面再說《琅琊榜》。

《琅琊榜》是部優秀的權謀路。詳略得當,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沒有絲毫牽強附會,拖泥帶水。再加上演員精湛的演技,使《琅琊榜》成為一部優秀的電視劇。

劇中的反一號大梁皇帝同樣是一個外儒內法的皇帝。

起初隱藏的比較深,到了後半段。屠戮太子和群臣的舊賬被翻出。才讓人知道。梁帝就是漢武帝第二。

劇中還有一個重要配角,蕭景桓。他若即位,也會和父親一樣。以孔聖人哄天下,以韓非子治天下。

梅長蘇要擁立一位明君,不但以孔聖人哄天下,更以孔聖人治天下的蕭景琰。


當然《琅琊榜》的重點沒有放在儒法之爭上,而是放在了權謀上。

如果給《大明王朝》和《琅琊榜》打分。《琅琊榜》是100分的滿分。《大明王朝》是100+10的滿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