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北京為什麼沒有清朝皇帝的陵墓?

我是景大王


自秦開始,到清而終,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社會,大部分的王朝都是把都城建立在北方,所以古代北方大都是政治和經濟中心,這些改變都發生在宋朝,宋朝以後,經濟中心才逐漸南移。而在這些諸多的朝代中,明清兩個朝代都是把北京作為自己的都城,按道理來講,自然皇帝的陵墓也會在都城,但清朝卻不是這樣,這其中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嗎?現在我們來進行了解了解。



首先不可避免的又必須要考慮的原因就是風水上的原因,我們現在選個辦公室或者房子,可能都會看一下這個地方的風水如何如何,古代人自然也是,而且會比我們更加的注重這方面的東西,就更不用說是皇帝死後的地方選址了。


那就必須要是一個風水絕佳的位置,一般都會由皇帝自己親自去勘測地方然後決定是否選擇此處。比如,西陵,就是雍正自己選擇的寶地。當然也還有另一種解釋,說是為了避諱他的父親。

其次他們需要考慮的便是這個房子本身的格局,我們大家都知道,皇帝的寢穴自然不可能像一般的百姓一樣簡單,僅僅只是立個墳頭,豎個碑,一般都會設置牌坊,神道,隆恩殿,石像生和碑亭等各式各樣的地面建築,所以呢,這就需要廣闊的建築面積了,所以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北京的面積過於窄了,遵化、易縣這兩個地方都遠離北京,地廣人稀,山清水秀,用來修建陵墓是非常的合適的。


所以,對於古代人而言,要考慮的東西遠遠比我們要複雜的多了,再加上又與皇帝的事情有關,自然是不可以馬虎了,必須要小心謹慎。



總的來看,這種關於皇陵的地方的選擇就是要考慮到以上的兩件事情了,風水之事,總還是有幾分道理的,或者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這也是我國古代人的一種智慧,也是對自然的一種敬畏之情,這種態度也是值得我們現在的人所學習的,常懷敬畏之心,與自然和諧相處,另外的因素是地方要大,首都滿足不了,自然就要另外去找地方了。

況且對於一個封建王朝而言,天下的所有地方自然都是屬於皇帝的了,對於是不是都城,自然也就不是那麼的執著了。

以上


木劍溫不勝


北京為什麼會有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而明朝之後的清朝卻將皇帝陵墓建在遠離北京的遵化和易縣兩個地方,這其中有什麼原因嗎?

風水寶地

皇帝的陵墓一定是風水絕佳的地方,清東陵所處的位置風水絕佳,順治皇帝親自堪驗後將此地選為萬年吉地,興建孝陵。《清史稿》記載:先是世祖校獵於此,停轡四顧,曰:“此山王氣蔥鬱,可為朕壽宮。”因自取佩牃擲之,諭侍臣曰:“牃落處定為穴。”至是陵成,皆驚為吉壤。

清西陵是由雍正皇帝欽定的萬年吉壤。關於雍正為何另選陵址,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雍正帝派人去東陵查勘之後,認為沒有理想的地方,於是派人另找,便找到易縣這塊地方。另一種說法是,雍正當皇帝,是篡改了父親康熙的遺詔,因此不敢葬在父皇的旁邊,找個藉口另闢陵址。到乾隆時,又規定以後父、子不葬一地,相間在東、西兩陵選址建陵。

建築格局

遵化和易縣清朝時都屬於順天府的管轄範圍,這兩個地方都遠離京城,地廣人稀,山清水秀。眾所周知,皇帝的陵寢可不像平頭百姓那樣簡單的立個墳頭,樹塊碑石那麼簡單,皇陵內有牌坊,神道,石像生,碑亭,隆恩殿等各式地面建築,而清朝東西兩陵所在的地方除了風水絕佳之外,還有廣闊的土地來營建皇陵的地面建築,加上這一帶山清水秀,和皇帝陵墓相得益彰,選擇此地修建陵墓是非常合適的。

歷史茶坊,解密歷史,暢談奇聞。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茶坊

各位讀者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歷史茶坊


首先要指出題主有個常識性錯誤。你不能拿今天的行政規劃區去套清朝的,也就是說,你腦海中肯定以為清代的北京就等同於現今的北京範圍,這是錯誤的。我先發一張我曾經實拍過的一張《大清廣輿圖》也就是清代地圖給你看下便於瞭解。

下面這張圖對於京師(北京地區)更加一目瞭然,從此圖中可以看到,以前的京畿重地是一個特殊的行政單位,叫做直隸,這個直隸二字就充分的說明了清代中央政府是採用了古已有之的對京畿重要地理位置區域的一種直接管理的方式,故而直隸就是“直接隸屬”、“直接管轄”之意。廣義的說,圖上直隸的範圍都算是中央直接控制的北京地區,而清代入關後的皇陵也實屬特殊,分為兩個陵墓群,分別是位於現今河北易縣西的清西陵(埋葬有雍正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和光緒皇帝,溥儀最後也埋葬在清西陵華龍陵園了)和河北唐山馬蘭峪的清東陵(埋葬有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豐皇帝,同治皇帝),這兩個陵區的位置都在直隸的境內,也就是說,都在大清朝京畿重地的管控範圍之內,都位於大清北京地區之內的。


老豬的碎碎念


清朝皇族陵寢有三處:關外三陵、清東陵、清西陵。關外三陵是最早的,因為清朝也是從那發跡的。

一、關外三陵,也就是三處:

一是永陵:公元1558年建立,葬著努爾哈赤的祖先,有六世祖、曾祖父、曾祖、祖父、父親、叔父等。二是福陵:始建於1629年,葬著努爾哈赤及其皇后。三是昭陵,葬著皇太極及其皇后。

二、清東陵

這是規模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清朝皇家墓群。清軍入關後,有一次順治皇帝在外圍獵,走到今天的河北省遵化市馬蘭峪,看到這一代風水極好,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南有金星山如做朝拜、中有影壁山做書案、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如白虎盤踞,還有兩條大河環繞夾流。順治皇帝立即啟動了清東陵的建設。清東陵建設前後兩百多年,有五座皇帝陵(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另外埋著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三、清西陵

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離北京120多公里,雍正年間開始建設,裡面有皇帝陵四座(雍正、嘉慶、道光、光緒),9個皇后,56個妃嬪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

關內的清東陵、清西陵,其實離北京都不遠。如果要計較為什麼北京沒有陵墓,只能怪北京的面積太小了。


九州歷史


明十三陵和清朝東西陵都沒在北京,只不過後來北京行政區劃擴大,把明朝十三陵擴進來了。

而明朝十三陵到了萬曆年間,就找不到太好的墓地了,往下挖就出沙子了,這屬於很不好的事情,以後會遭殃,結果很多年後,萬曆的墓不就被官方挖掘了嗎?

而清朝再選擇明朝十三陵,一個是沒有風水好的地方了,另外一個畢竟是不同朝代,往一起湊什麼,另外選就是了,再選必然會更遠,因為近的當然被明朝先行一步找到了,就是十三陵,用完了可不就依次往外走,越來越遠。

試問:就是今天公墓不也一樣,靠近市內的墓地用完了,你在市中心在建一片墓地嗎?肯定是更遠地方再來一個墓地,滿了再建。這是很正常的建設秩序,就不要正常看出來不正常來了吧


楓林沙洲


北京城裡有很多皇家陵墓,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位於昌平區天壽山上的明十三陵,此外海域房山區的金陵墓。可是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清朝,為什麼沒有將皇陵修建在北京呢?

首先,清朝陵寢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清朝的陵寢選擇非常注重風水,一說起風水,也許很多人認為風水學就是迷信,其實並不是那樣的,風水學是中國人獨有的一門學問。第二,清代的陵寢修建更加強調建築和自然環境的和諧性。第三,清代的陵寢更加註重建築質量,建築要求非常堅固平整。

由此可以看出,清朝陵寢的選址標準比以前的歷朝歷代都更為嚴格,尤其是在風水方面。而位於河北遵化馬蘭峪西部的昌端山和河北易縣西部的永寧山的風水在順治、雍正兩位皇帝看來要遠比北京城郊區的風水更好,並且這裡山清水秀,與陵墓相得益彰。因此,清代的陵墓沒有選在北京也就不足為奇了。


京蜜


清朝入關十個皇帝,九座皇陵,清東陵清西陵兩個陵區,一個在遵化,一個在易縣,如今兩地皆在河北,但在古代,這兩個地方其實都是屬於北京順天府的,一個在京東(北京東方),一個在京西(北京西方)至於問題問清皇陵為什麼不在北京,那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後,將遵化和易縣俱是劃分給了河北。


黃太懶


清朝十二帝,陵墓都是由風水先生看過的。一個陵區在河北唐山的遵化縣,另一個陵區在河北保定的易縣。北京轄區沒有清帝陵。這不同於明朝的十三陵,都在北京市。風水先生認為這兩處都處於龍脈上,葬於此處能旺子孫。


行雲流水1437995


所謂不在北京的清帝陵大概指的是位於河北遵化和易縣的東西陵了。要回答這個問題,要看當時選陵寢的時候,這兩塊地方屬於哪?如果以現今區劃來回答這個問題就變得可笑了。

遵化在遼金元明清時代一直屬於北京。易縣,元代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起屬於北京,到了民國十七年(1928年)河北省成立,這二地才劃入河北省。

試想假使當年清帝們能預測到二百年後大清會亡,民國會在1928年建立河北省,並於這年將東、西陵劃歸河北,讓陵寢與京師分屬二地,還會把東、西陵建在那裡嗎?如果他們地下有知,看今人在為為什麼帝陵不在北京而爭辯,也很無奈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