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醫護的共情讓家屬更加信任和依從

醫護的共情讓家屬更加信任和依從

清晨伴隨著中醫科診室外傳來叫號候診的聲音,新的一天開始了,我推開治療室的門,一下子被眼前的小嬰兒吸引住。

孩子小臉慘白,看著體型貌似4個月大,雙手緊抓著衣服,哀怨的眼神中透著不知所錯。詢問孩子的姥姥後得知這孩子已經9個月,反覆上呼吸道感染伴有腹瀉,吃了變質食物後每天腹瀉5-9次,曾住院一個月,一直餵養完全水解蛋白奶粉,每天進奶約500毫升左右,體重明顯減輕,情緒不好總是哭鬧。我看著小嬰兒掙扎哭喊著想要擺脫治療時,初為人母的我突然有一種揪心的感覺,頓生憐憫,摸摸他的小腦袋安撫一下,心裡感嘆著這麼小的孩子就要承受疾病之痛。

根據臨床表現和化驗結果,李歆主任給孩子確診為“慢性腹瀉、輕度營養不良”,為其開據了中草藥、推拿按摩和中藥清敷貼治療。一般中草藥會有苦澀的味道,成人都會難以下嚥,所以主任在其中加入了一味可以消散湯藥苦味但不影響療效的甜葉菊,這樣可以確保足夠藥量的攝入從而保證療效。起初患兒對推拿和治療都是抗拒的,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恐懼,來到醫院這個陌生的環境任憑家屬怎麼哄就是哭喊掙脫不配合,此時家屬也略顯煩躁。推拿醫生安撫了一下家屬情緒後,從治療床上拿出一玩具,走到患兒面前晃動著手中的手搖鈴,嘩啦啦的響聲讓患兒安靜下來了,第一次治療順利結束。因中醫兒科推拿治療時間較長,科室準備了圖書和玩具來分散小朋友的注意力,還有小貼畫以示獎勵,溫馨的氛圍能分散患兒的注意力從而配合完成治療。

每次是姥姥和爸爸帶患兒來就診,溝通後發現家屬在餵養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問題,經過中醫綜合治療和健康宣教,患兒病情得到控制,可以進食母乳,腹瀉次數也有所減少,體重不再減輕。趕上換季氣溫不穩定,孩子又開始感冒發燒,成人尚且難受,對於這樣一個不會用語言表達感受的小嬰兒來講痛苦倍增。孩子還小,各器官發育還未成熟,病情有什麼變化時,李歆主任總會及時耐心地與患兒家屬溝通,詳細講解病情及對症治療方式,縝密的治療方案在主任的指導下有條不紊地實施著。

患兒年紀雖小但卻是長身體的時候,面對這樣的情況家屬十分焦急,每次患兒複診時主任都對家屬進行心理疏導,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及焦慮情緒。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患兒胃口恢復往常,現在每天進奶約5次,每頓150-180毫升,可以添加蛋黃、米粉等輔食,與同齡人無異,體重較治療前增加近2斤,抵抗力也增強了,偶有受涼後腹瀉、經調理2-3日也可恢復。後來總能看到他嬉笑的小臉,日漸紅潤的皮膚伴著那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治療前簡直判若兩人。患兒的姥姥是位很樸實的農民,看到孩子的身體一天比一天硬朗,她很開心也很滿足,當孩子恢復以前的食奶量時她激動的不知該怎樣表達,一直在說謝謝。

這位小嬰兒已經康復了,患兒和家屬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對患兒家長來說,醫生是最後的心理支柱,她的言行舉止影響著患兒全家,正是像主任這樣讓患者感受到專業熱情地就診體驗,解除了心理顧慮。家屬在健康宣教後能夠及時改正和完善,積極配合進行治療,家屬的這種嚴格和認真的依從性讓我非常感動,而這正是源於家屬對醫生和護士專業水平的信服,更是對醫護人員那種能與家屬共情後的信任和回報。一位好的醫生,不僅體現在她精湛的醫術,同樣體現於她高尚的醫德。

為人父母,當孩子生病時我們都有一種想法那就是甘願代替孩子去承受一切的病痛,因為懂得那種滋味所以作為醫護的我們更想做無愧於人民群眾的“白衣天使”。

供 稿:中醫科 馬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