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評價朱棣在傳位一事上的做法?

小小嬴政


看到小編的描述,我不厚道的笑了。朱棣很像老爹朱元璋;其實二子朱高煦挺像朱棣,但只限於作為“武將勇猛”一事,完全沒有老子的雄才大略。

明成祖朱棣有四子,幼子早夭。三位皇子都是嫡出。長子朱高熾,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朱元璋曾誇朱高熾有“君子之識”,指定為燕王世子。但朱高熾喜文不喜武,身胖且有足疾,走路都需要人攙扶。朱棣曾因大廚偷偷給朱高熾“加餐”把大廚給殺了,應該實在不能接受老大這外形。次子朱高煦因不肯學習,舉止輕佻,朱元璋十分厭惡。他還偷舅父的馬匹,擊殺驛丞,濫殺百姓,讓朱棣被朝廷官員非議。但因為他生性兇悍,衝鋒陷陣,朱棣以他“類己”,非常喜愛。


朱棣起兵靖難,朱高熾留守北京,“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朱高煦隨父出兵,常做前鋒衝殺,並屢次救朱棣於危難。1402年,朱棣在浦子口被徐輝祖擊敗,朱高煦率軍趕到。朱棣拍著朱高煦的背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這是赤裸裸的想讓朱高煦代替朱高熾啊。


朱棣從燕王變成明成祖後,永樂元年頭四個月,眾臣三次請立皇太子,朱棣猶豫不決。曾問於北平按察司尹昌隆,他說:長嫡承統,萬事常經。還問於解縉,解縉說了立長帶來的安寧,最後補了一句:“好聖孫!”。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於是朱棣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皇太子。

《明史·宣宗本紀》說:朱瞻基“生之前夕,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既彌月,成祖見之曰:‘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

雖然明仁縱朱高熾即位只有十個月就猝死,但他為“仁宣之治”打下基礎。從他“施以“仁政”糾正永樂時期的嚴酷和不得人心的經濟計劃,受到一致的讚譽”來看,這樣一個寬厚的人來即位,是朱棣最好的選擇。後世史學家因此評價明仁宗、宣宗父子說 “ 明有仁宣,猶如周有成康;漢有文景”。
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如是史社



有人說,當年朱棣很嫌棄肥胖的老大兒子朱高熾,說很想傳位給和自己很像的兒子朱高煦,據說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棣還和老二朱高煦說過老大朱高熾身體不好,叫老二朱高煦努力,意思是暗示將來要傳位給朱高煦。其實,這樣的說法可能只是當時隨口說說,並非認真的。

老大朱高熾和老二朱高煦相比,老大更有優點,更合適當皇帝。老大朱高熾在政治上很成熟,工作上也有本事,每臨大事有靜氣。當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朱高熾負責鎮守北平大本營和後勤保障工作,北京固若金湯,後勤工作做的井井有條,為朱棣搶皇位解除了後顧之憂。



而且,老大朱高熾很愛自己的兩個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至少在父皇朱棣看來是這樣,每當兩個弟弟有錯,哪怕是死罪,朱高熾總是在父皇朱棣面前為弟弟求情,這一點很讓朱棣欣慰。朱高熾在這方面很像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朱標能幾十年在朱元璋面前不丟分,太子位坐的穩穩的,說明朱標是相當有兩把刷子的。 老二朱高煦的確會打戰,這個本領在靖難之役的時候已經得到充分證明,朱高煦幾次將父親朱棣救於危難之中。

但朱高煦這人在政治上相當不成熟,常常把自己比喻成親王李世民,向朱棣要天策衛,把父親朱棣嚇得一愣一愣的。而且朱高煦口無遮攔,經常在父親朱棣面前說大哥朱高熾的壞話,想忽悠朱棣廢除朱高熾的太子位。一個是哥哥關愛弟弟們,一個是弟弟說哥哥的壞話,朱棣會怎麼想?



當初在馬背上搶天下的時候,會打戰又救過朱棣命的朱高煦肯定會風光一點。後來朱棣當了皇帝,總不能馬背上治天下。要想長治久安,必須要老成持重的朱高熾這樣的仁君,而不是頭腦簡單脾氣暴躁的朱高煦。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朱高熾是長子,是朱元璋封的燕王世子,所以朱棣選朱高熾為太子,順理成章。


坐看東南了


明成祖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由於朱元璋的皇長子朱標早死,朱元璋在傳位問題上就曾經猶豫過,拿不定主意要傳給皇四子朱棣還是皇太孫朱允炆,後來傳位於皇太孫,皇叔造反奪位之後朱允炆下落不明,說明專制皇權果然容易造成家庭悲劇。

朱元璋畫像

到朱棣當上皇帝之後,傳位一事也被提上了日程,應該說朱棣傳皇位主要受到兩大因素的影響,這兩大因素在其他帝王傳位的時候也經常碰到,其一就是子類父,其二就是觀聖孫。

既然能當上皇帝,對於自己的文韜武略是有很大的自信的,哪個兒子更像自己,一是覺得這個兒子比較有本事,比較像他的父親,二是子類父更容易造成情感上的親近,使其更容易從其他兒子中脫穎而出。朱棣在面對朱高熾和朱高煦時,二子均為徐皇后所生,都是嫡子,但長子朱高熾不好武功、過於肥胖行動不便,與朱棣的能征善戰和心理預期實在相去甚遠。而次子朱高煦勇武過人,在靖難之役中屢立戰功,頗有乃父之風,成祖甚是喜愛。

但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漸漸長大成人後,情況又發生了變化,據記載成祖尤其喜愛這個皇長孫,數次出征蒙古都帶著他,還專門頒發聖旨表揚過朱瞻基,傳世之孫,永世其昌,為了確保皇位能夠傳到朱瞻基手裡,永樂九年還專門立朱瞻基為皇太孫,所以觀完聖孫之後,傳位的天平就開始向朱高熾傾斜了。

再加上明朝立嗣立長的祖訓,朱高熾的正室張氏又與徐皇后婆媳關係良好,有當年馬皇后的風采,所以在天平不斷加碼的情況下,皇位最終傳給了朱高熾,是為明仁宗。

張皇后畫像

但是明仁宗登基不到一年即暴斃,說跟朱瞻基有關也只是猜測,主要原因就是朱棣的過於強勢和過早的明確皇太孫,給朱高熾和朱瞻基的關係留下了陰影,首先朱高熾覺得朱棣不喜歡他,可能是綜合考慮才把皇位傳給了他,其次過早的明確了皇太孫,也間接剝奪了他選擇繼承人的權力,所以就引起了朱高熾的逆反心理,造成父子不和。

明仁宗駕崩後,朱瞻基二十六歲繼位,為明宣宗,也僅僅當了十二年,三十八歲即駕崩,說明家族欠缺長壽基因,再加上朱高熾過於肥胖,且有足疾,行動不是很方便,四十七歲去世也算正常年齡。

朱高煦劇照

但專制皇權造成的悲劇卻又一次上演,朱高煦本來覺得自己繼承大統有望,但朱棣卻傳給了自己的哥哥,沒成想不到一年就去世,朱高煦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先是密謀暗殺朱瞻基,計劃失敗後又起兵造反,欲效仿朱棣來一次靖難之役,但朱瞻基不是朱允炆,朱高煦兵敗投降,後來被宣宗殺掉,傳位之爭至此告一段落。


滄海話歷史


首先,明仁宗朱高熾絕非酒囊飯袋之輩;其次,不論成祖是否喜歡仁宗,傳位給仁宗是必然的結果;第三,仁宗和宣宗積怨深厚,仁宗在位僅十月暴卒宣宗脫不了干係,這種說法我只在這個問題的描述中見過,簡直是驚世駭俗,實在不敢苟同。

明宣宗朱瞻基

仁宗在位時間

仁宗即位10個月即駕崩,其實並不稀奇,兩百年後著名的一月天子明光宗即位僅一月就死了。明仁宗享年48歲,比其子宣宗皇帝壽命還長,宣宗在位10年,終年也不過38歲。明朝二祖十四宗,仁宗壽命排在第五位,僅次於太祖朱元璋(71歲)、成祖朱棣(65歲)、世宗朱厚熜(60歲)和神宗朱翊鈞(58歲)。

明神宗朱翊鈞

仁宗之才華

明仁宗確實不像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般英明神武,仁宗好文不好武,且身體肥胖,多病,腿腳不便,疑似痛風。這麼一個形象,確實不太適合當皇帝。

但是仁宗絕非無能。成祖起兵造反,派仁宗留守北京。南軍主帥李景隆率軍60萬直撲北京城,當時燕軍全軍兵力尚且遠不如南軍,且精銳大多跟隨成祖在外征戰,北京守軍出於絕對的劣勢。仁宗雖然身體不行,但是謀略過人,指揮守軍硬是守住了北京城。怎麼守呢,當時是冬天,北京的冬天很冷,仁宗派人把水淋在城牆上,水很快結冰,南軍徒有60萬大軍也無可奈何。

明仁宗朱高熾

對仁宗的皇位威脅最大的是其弟漢王朱高煦。漢王長期跟隨成祖征戰,確實是戰功赫赫,甚至還救過成祖的命。但是,漢王功勞再大不過是一員武將,仁宗守住了後方,他的身份是獨當一面的主帥,二者不在一個層次。成祖折一武將尚可,但是北京城要是被南軍端掉了,靖難之役的結果就很難說了。

明朝皇室傳位制度

在成祖的心裡,身為在站場上摸爬滾打幾十年的一代雄主,好文的仁宗可能還真的不如好武的漢王更討喜。成祖也曾多次對漢王表示:世子多疾。明洪武28年,朱棣立朱高熾為世子,後來成祖發動靖難之役,成祖對漢王說這個,顯然是想讓漢王為之賣命。漢王的如意算盤是等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再當太子,朱棣死了自己登基當皇帝,於是拼了命地立功,成為朱棣的得力助手。

明成祖朱棣

成祖朱棣套路深啊,為了皇位坑兒子。成祖靖難成功,登上皇位,改元永樂,永樂二年就立朱高熾為太子,漢王朱高煦氣得直跺腳!成祖立仁宗而非漢王,原因只有一個,仁宗是長子,漢王不能當太子只是因為比仁宗出生晚了點。

明朝的立儲制度與清朝不同,明朝是立長不立賢,清朝是裡賢不立長。成祖再厲害,也不敢跟太祖唱反調,於是立長子仁宗,仁宗立宣宗,宣宗是仁宗長子,宣宗立英宗,英宗是宣宗長子,英宗立憲宗,憲宗是英宗長子……一百多年以後,明神宗萬曆皇帝十分寵愛皇三子福王朱常洵,爭國本爭了幾十年還是爭不贏,最後還是傳位給皇長子朱常洛,即明光宗。光宗不愧為光宗,在位僅一月,以光速駕崩。

明光宗朱常洛

明朝立長不立賢的祖制雖然會導致有不務正業的嫡長子繼承皇位,但是朱元璋認為,國家大事交給大臣辦就行了,朱元璋此舉的目的是,他自己特別能幹,但是他知道他的後代不可能個個都能幹,也不可能個個都會當皇帝,與其瞎折騰,不如交給大臣。中國那麼多飽讀聖賢書的人,自然不缺能治理國家的賢臣。而立長最大的優點是,繼承人早就定下了,其他皇子乘早死心,因此明朝皇帝權力交接都很安穩,而清朝的奪嫡之爭非常嚴重。

清朝的康熙皇帝傳位給雍正,除了雍正自身的才能,還有兒子弘曆的強助,這是可信的;但是成祖傳位仁宗,僅僅因為仁宗是嫡長子,至於仁宗之才、仁宗之子朱瞻基都只是加分項,哪怕仁宗的兒子都是飯桶,皇位還是仁宗的。

清世宗雍正

當初太祖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太子,他豈能不知皇四子朱棣有雄才大略?只是太祖看重的是朱標的仁德。太祖自知一生屠戮無數,國家飽受戰亂之苦,迫切需要一位寬仁善良的君主來統治,早點讓百姓休養生息。只可惜朱標早亡,太祖痛心不已,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繼承了其父的寬厚仁善,只可惜太嫩了,被成祖搶了江山。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同樣的問題交給成祖,成祖沒有選擇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漢王,而是選擇了體胖多病的仁宗。實際上,老子英明神武打天下,兒子寬厚仁善,深諳治國之道,這配合簡直天衣無縫。

明惠帝朱允炆

仁宗即位後,擔負起歷史賦予他的責任。仁宗勵精圖治,廣施仁政,愛民如子,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雖然僅僅在位10個月,但是宣宗皇帝繼承了仁宗的寬仁惠民的政治思想,仁宣之治的11年,是大明王朝輝煌發展的11年。


考古班二愣子


至少,在明成祖朱棣自己看來,最終的繼承人選定長子朱高熾,這是他心裡彆扭又不得不為的無奈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