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價值連城!蘇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蘇州博物館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東北街204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蘇州博物館的新館由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是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收藏有各類文物4萬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865件,古籍善本9萬多冊,以下就為大家介紹蘇州博物館收藏的3件鎮館之寶。

價值連城!蘇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五代秘色瓷蓮花碗

五代秘色瓷蓮花碗。高13.5釐米,1956年出土於蘇州虎丘塔。碗呈直口深腹,盞託的形狀如豆,上部為翻口盤,正中鏤空有一個小圓孔直通器底,下部為向外撇的圈足。胎體呈灰白色,胎質細膩緻密,顆粒均勻純淨。器型敦厚端莊,比例適度,線條流暢,豐腴華美,恰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構思巧妙,渾然天成。通體施青釉,釉層肥厚,光潔如玉,如寧靜的湖水一般,清澈碧綠,充滿了唐代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藝術效果。秘色瓷是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定燒的入貢中原朝廷的專屬瓷器,庶民不得使用,是越窯瓷器中的精品。蓮花,自古以來就被人們不厭其煩地吟詠,其嬌豔娉婷的姿態、清幽恬適的意境、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被歷代文人隱士借景移情般地寄託了不同的情感。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佛教的傳入,蓮花被融入了神秘的宗教色彩,象徵著西方極樂淨土,是佛教藝術的主要題材。虎丘塔建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高約47米,共七層,是古代蘇州的象徵。這件五代秘色瓷蓮花碗,造型精巧端莊,胎壁薄而均勻,湖水般淡黃綠色的釉色,玲瓏似冰,剔透如玉,勻淨幽雅,令人陶醉,將高深的佛法與精美的瓷藝完美地統一,精美絕倫,出類拔萃,是秘色瓷中的稀有之物。

價值連城!蘇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北宋真珠舍利寶幢

北宋真珠舍利寶幢。高122.6釐米,1978年出土於蘇州瑞光塔。這是一個用珍珠等七寶連綴起來的存放舍利的容器,是在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製作的一件珍貴的佛教藝術品。由上等的金絲楠木製作而成,自下而上分成須彌座、佛宮、塔剎3個部分。須彌座,呈八方形,象徵著佛教中的八方天,分三層,包括底座、須彌海、須彌山,通體描金,海面四周升起八朵描金木雕祥雲,“四大天王”站立在雲端之上,手持各種武器,氣勢非凡,而站在他們邊上的“四天女”則是溫柔美麗,阿娜多姿。波濤洶湧的海浪中托起一根海柱,上面即為須彌山。一條銀絲鎏金串珠九頭龍盤繞於海柱,傳說是龍王的象徵,掌管著人間的旱澇。須彌山上面分別站立著佛教傳說中的“八大護法天神”,天神由檀香木雕刻而成,形態誇張,神態逼真,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覺。護法天神中間所護衛的是佛宮,佛宮中心為八角型的碧地金書經幢,經幢中空,內置兩張雕版經咒護輪,以及一隻淺青色葫蘆形小瓶,瓶內供奉有九顆舍利子。華蓋的上方是塔剎,以銀絲編織而成的八條空心小龍為脊,做昂首俯衝狀,代表著八大龍王,在塔剎的頂部有一顆大水晶球,四周飾有銀絲火焰光環,寓意為“佛光普照”。這件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的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都是舉世罕見的。首先,選材極其奢華,製作者根據佛教中所說的世間“七寶”,選取名貴的水晶、瑪瑙、琥珀、珍珠、檀香木、金、銀等材料,裝飾的珍珠就有近4萬顆,而塔剎頂部是一顆直徑3.4釐米的水晶寶珠,寶珠兩側以銀絲挽出火焰造型。其次,製作工藝更是極其考究,運用了玉石雕刻、金銀絲編制、金銀皮雕刻、檀香木雕、水晶雕、漆雕、描金、穿珠、古彩繪等十多種特種工藝技法精心製作,雕刻的17尊檀香木雕的神像更見功力,每尊佛像高不足10釐米,雕刻難度極大,天王的威嚴神態、天女的婀娜多姿、力士的嗔怒神情、佛祖的靜穆莊嚴,均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可謂巧奪天工,精美絕世。甚至連盛裝寶幢的彩繪木盒都堪稱精品,雖然歷經千年,卻依然色彩斑斕。瑞光塔始建於三國時期,相傳塔內曾經出現五色佛光,故得名,後在北宋時期重修。這件北宋真珠舍利寶幢的出土,證明瑞光塔是在北宋真宗年間重修的。這件北宋真珠舍利寶幢,反映出宋代江南地區手工藝技術的繁榮和精美,表現出宋代高超的審美水準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價值連城!蘇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元代《七君子圖》

元代《七君子圖》。全長約10米,寬36.5釐米。把元代的6位畫家(趙天裕、柯九思、趙原、顧定之、張紳、吳鎮)的墨竹圖逐一收裱在同一長卷中,其中收錄有柯九思的兩件作品,共有七幅,故得名。卷首是畫家趙天裕的畫作,是一幅典型的帶有南宋畫風的以竹為主題的作品。第二幅和第三幅是柯九思的畫作,用墨濃淡深淺,很有層次,筆觸爽利,表現出畫家開闊的胸襟。第四幅是趙原的畫作,這是趙原唯一的一幅傳世的墨竹圖,畫中的墨竹像龍角一樣,帶有高貴桀驁的氣度。第五幅是顧定之的畫作,竹子呈現巨大的S型,突顯出竹子的勃勃生機。第六幅是張紳的畫作,張紳以畫“推篷竹”聞名,這幅畫作是目前唯一傳世的“推篷竹”圖。第七幅是吳鎮的畫作,表現出畫家晚年的灑脫和安逸。竹子一直被比喻為君子之德,以竹子作為繪畫的專門題材,是隨著文人畫的興起而逐漸興盛的。畫竹的歷史,從現存物證考據,可以追溯至東晉時期。在北宋宣和年間,墨竹已經被正式列入十門畫科。在元代繪畫中,墨竹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七君子圖》最早名為《竹林七友》,清代乾隆年間為大收藏家喬崇修所藏,喬崇修寫下了“六逸圖”三字引首,幾經輾轉,後為蘇州過雲樓主人顧麟士收藏,在20世紀60年由顧家捐贈給蘇州博物館。這幅元代《七君子圖》囊括了元代六位繪畫名家的同一主題的畫作,卷中的六位元代畫家所繪墨竹,雖然形態筆法各異,但均以簡潔的筆墨營造出了竹子的清逸意境,堪稱元代繪畫史上的傑出作品。(施泳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