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作為濰坊第一批電影放映員 他用光影點亮鄉村夜生活

一張發黃的黑白照片上,18歲的董建森與兩名同事站在一臺電影放映機前,不遠處還有人在喂騾子,這張拍攝於1962年的照片,真實記錄了濰坊市第一批電影放映員工作的場景。1961年,董建森被學校推薦到當時的新華電影院當檢票員,後學習電影放映技術,在農村巡迴放映電影多年,他用光影豐富了當時的鄉村夜生活。2004年自濰坊電影公司退休。5月31日,記者來到高新區新富公寓,聽他講述和濰坊電影事業發展的那些故事。

人物簡介

董建森,壽光市人,1944年出生,1961年在新華電影院當檢票員,後歷任濰縣放映隊放映員、宣傳員,寒亭電影公司經理,濰坊電影公司辦公室主任等職,2004年退休。在任期間,他參與創作的幻燈節目《看閨女》《接新萍》獲得“三北”魯豫計劃生育創新宣傳交流會榮譽獎,製作的其他幻燈節目也在全國、省彙映中多次獲獎。

用獨輪車推著設備和行李,走村串巷放電影

董建森1944年生,壽光人,幼年時跟隨父母來到濰坊城區定居。1961年夏,17歲的董建森自濰坊二中畢業後,因家庭原因,繼續學業遇阻。後來在學校的推薦下,他到新華電影院擔任檢票員。

新華電影院是單廳影院,也是當時市區唯一的電影院。“一張票5分錢,座位都是硬座,電影也是黑白的。”擔任檢票員的董建森既要檢票,也要打掃衛生、引導觀眾對號入座。好處是他自己可以天天看免費的電影,還可以偶爾帶同學、朋友前來觀影。

1962年,董建森被調到當時的濰縣電影放映隊。當時濰縣電影放映隊一共有5支隊伍,一支固定在市區,其餘4隊流動在各個村莊放映電影,董建森被分到了第五放映隊。每支隊伍有4名人員,包括一名發電員、一名放映員、一名運輸員和一名隊長。剛入行不久的董建森是放映員,雖然之前並沒有接觸過影片放映,但他記性好,隊長手把手教了幾遍,他就能獨立操作了。

董建森說,當時農村都沒電,所以他們隨身帶著發電機。平時都是推著兩輛獨輪車,一輛裝發電機、放映機等設備;另一輛裝行李,4個人輪流推車。如果去較遠的村莊,則會趕著馬車拉東西,固堤、泊子、南孫等地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

一場電影上千人來看,一年300多天住村裡

一年到頭,除了放映隊集訓,董建森一行人都在外放電影,從一個村到另一個村,吃住都在村裡,大隊辦公室、學校教室他們都睡過,鋪一層乾草或搭兩張桌子就是床鋪。“一年有300多天住在村裡。”董建森說,那時候農村沒電,更沒有電視、舞廳等娛樂設施和場所,電影是村民們唯一的娛樂方式。他們一般下午兩三時開始埋杆子扯幕布,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會來看,許多村民早早就來佔地方,晚飯都顧不得吃。

“晚飯我從來不敢喝稀飯,因為每次來觀影的人多達上千人,幕布後面都坐滿了,我被裡三層外三層圍起來,想上廁所根本出不來。”董建森說,一部電影是4盤膠片,半個小時就要換一盤,他出來上廁所也怕耽誤放映。那個年代電影上映後,少說數月膠片才能到放映隊,所以村民們看到的電影多是老片子。

其中有一個情節,讓董建森印象特別深。當時電影對一些偏遠地區的村民來說是新鮮事物,看到幕布上活動的人物,他們以為是幕布後有人,總要跑到後面看個究竟,看到沒有人嘖嘖稱奇。有的老年人看到幕布上出現鬼神等場景,還以為真有鬼神降臨,下跪磕頭。

放映路上意外收穫圓滿愛情,成就一段佳話

當時,電影放映員雖然辛苦,卻是一個風光的職業,每到一個村,都是村幹部陪著吃飯。在進村放映電影的過程中,董建森收穫了美好愛情。

1962年,董建森到當時的車留莊公社東曹莊村放電影,在與村幹部吃飯時,有人開玩笑說村裡民兵連長的妹妹與他十分相配。後來村幹部撮合兩人見了一面,彼此都十分中意。後來董建森挨村放電影,女孩則帶著朋友們一起去看電影,從一個村跟到另一個村,兩人關係也日漸升溫,最後喜結連理,成就一段佳話。

不過,董建森的風光並沒有持續幾年。在那段特殊的歲月裡,他因家庭出身問題不能再放映《毛主席接見紅衛兵》等政治性強的影片。於是,他埋頭於專業知識,在設備維修、保養、放映方面的技術日臻成熟,故障排除、維修均能處理,晉升為一級放映員。上世紀60年代末,董建森調到濰縣電影管理站,在濰縣禮堂放電影,之後彩色影片陸續出現。

從事電影放映工作多年,當時的許多電影董建森都看過近百遍,電影情節如何發展、人物臺詞他都記得十分清楚,時隔多年,很多電影中的經典臺詞他仍能一口說出。

創作幻燈節目

多部獲得獎項

1978年至1983年,董建森負責站上的電影宣傳工作。為搞好影前宣傳,他潛心研究幻燈腳本的創作和改編,並融入了特技設計和操作表演。幻燈是集文學、音樂、繪畫、聲響、放映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董建森翻閱了大量書籍,蒐集相關素材進行創作,他先後改編了《楊家埠年畫獲新生》《一江春水向東流》等50餘部幻燈節目,為這些節目設計了特技、音樂,製作了錄音合成,並親自操作表演,其中12個節目被評為省優秀節目,2套在全國獲獎,4套參加全國調映,多次應邀到外地彙報表演。其中,《看閨女》《接新萍》赴北戴河參加全國計劃生育專題調映,赴青島為中宣部召開的各省市宣傳部長會議彙報演出。

1984年,董建森被推薦為寒亭區電影公司經理,1987年調任濰坊市電影公司辦公室主任,直到2004年退休。

2000年,電影不再僅有膠片一種形式。“電影裝進硬盤裡,村村通了電,機器也輕便化,電影隊進村放電影方便多了。”董建森說,以前進村放電影都是收費的,2007年以後,國家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即“一村一月一場電影”,政府向電影公司購買服務,村裡不再出錢,由財政每場電影補貼電影公司200元,現有300多支電影放映隊活躍在農村,每年免費為全市6133個行政村放映電影7.3萬多場。“現在新影片在城區電影院與全國同步上映,農村放映隊很快也能播放最新電影,電影發展太快了。”董建森感慨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