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一代聖人曾國藩的家風

一代聖人曾國藩的家風

(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

(二)盡孝悌,除驕逸。

(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

(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

(六)家事忌奢華,尚儉。

(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

(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

(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

(十)擇良師以求教。

他的這些理念中有許多對現代家庭教育也同樣適用。例如,“勤理家事,嚴明家規”放到現在,就是讓我們多多給孩子鍛鍊的機會,讓他們能養成自己動手的良好習慣,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與這如出一轍,同時家規嚴明有利於他們從小養成遵守紀律的良好習慣;“盡孝悌,除驕逸”就是要盡到孝道,同時還要戒驕戒逸;“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是提倡勤奮學習、勤勞工作,反對奢侈懶惰,“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對於生長在富貴家庭的孩子還說,戒驕奢、倡勤儉、主敬恕、不忘本尤為重要。

同時曾國藩還將“勤、孝、儉、仁、恆、謙”六項內容,通過訓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師教等六種方法,全面深入地傳授到子女身上、灌輸到子女心中、融化到子女的血液裡。這些也是我們需要借鑑的。

1、訓教。

曾國藩善於提煉家訓,以培養淳樸的家風,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從而有利於後代的健康成長。他將祖父星岡公治家之方提煉為“八個字”:“考、寶、早、掃、書、蔬、魚、豬”,又將其不喜歡的東西概括為“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醫藥(指補藥、保健藥之類)、不信僧巫”,還將自己立身處世治學做事的體會歸納為“八本”(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事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三不信”、“八本”、“三致祥”就是曾國藩給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訓。他認為“無論治世、亂世家之貧富,但能守星岡之八字與餘之八本,總不失為上等人家。”他反覆叮囑子弟“莫墜高曾祖考以來相傳之家風”,諄諄告誡諸弟子侄謹記家訓。他把家訓、家風與家運聯結在一起,認為家運取決於家中氣象——生氣和斂氣。“書、蔬、魚、豬,一家之生氣;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氣。勤者生動之氣,儉者收斂之氣。有此二字,家運斷無不興之理”。

2、信教。

曾國藩身居要職公務繁忙,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於是寫信成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閱讀子女書信,並及時回覆,細加指點。

3、言教。

曾國藩只要跟紀澤、紀鴻等子女在一起時,總是精心指點做人之道、讀書之方、習字之法,無微不至。如“看生書宜求速”,“溫舊書宜求熟”,“習字宜求恆”,作文“宜若思”,讀書要“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讀經典“猛火煮漫火溫”以及“讀書須勤作札記,詩文與字宜留心摹仿”。他還對紀澤、紀鴻因材施教:“澤兒天資聰穎,但過於玲瓏剔透,宜從渾字上用些功夫。鴻兒則從勤字上用些功夫。”針對紀澤“語言太快,舉止太輕”的缺點,要求“力行遲重”,即“走路宜重,說話宜遲。”

4、身教。

身教重於言教。曾國藩每天日理萬機,自晨至晚,勤奮工作,從不懈怠給子女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擬,很少假手他人。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堅持不懈。他所寫日記,直到臨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5、事教。

曾國藩善於從家務勞動入手整飾家風,即使富貴及頂時,亦告誡子弟切不可喪失鄉間以勤儉治家的根本。同治三年,曾國藩夫人、女兒、媳婦來到安慶督署,他“共辦紡車七架,每日紡聲甚熱鬧。”貴為總督家屬,卻要自紡棉紗;堂堂督署後院,終日響著紡車聲,可見曾國藩治家之嚴與曾家家風之淳厚。從生活學習中教育子女,用具體的事物教育子女,這樣的教育最生動、最深刻,一生都銘記,一輩子都受用。

6、師教。

曾國藩自己尊師敬賢,對子女重視“擇良師以求教”。

曾國藩的治家教子之道、曾國藩的家庭教育理念,是我國教育思想的瑰寶;對我們今天的現代教育,仍有著強大的指導意義。

寒素 勤勉 篤學

曾國藩家教的核心理念是寒素、勤勉、篤學,其中篤學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方面。

(一)寒素

“寒素”是曾氏家風的基調。“寒素”即儉樸清白的意思。夏令營的最終目的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所感悟,可是,由於一些社會原因,“夏令營活動”成了一些學生攀比的對象,這與我們的初衷是背道而馳了。所以,夏令營活動的開展應該以“儉樸”為原則,同時,在活動過程中也要大力宣揚儉樸,告訴孩子哪些行為是對值得提倡的,哪些行為是該改正的。

(二)勤勉

“勤勉”是曾國藩家風的主旋。有道是“疏懶人沒吃,勤儉糧滿倉”,出身貧寒的曾國藩深諳保持勤勞的習慣,對於官宦人家子女的成長有著特殊的作用。同樣,對於參加夏令營活動的孩子來說也是很值得提倡的,我們應該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們,要以己之力在細微之處加強自身的鍛鍊。

(三)篤學

“篤學”是是曾氏家風的內核,曾國藩本人就是篤學的一生,他鍥而不捨的治學精神為家人樹立了楷模。當然,篤學放在夏令營活動中就是指要不斷地進取,哪怕是很微小的事情,只要是自己沒做過或者不會做的,都要認真學習。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讓孩子自己發現欠缺,並鼓勵他們認真學習。給孩子們多創造一些這樣的學習機會,而不是通過課本知識的傳達,這樣的學習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勤 孝 儉 仁 恆 謙

曾國藩的治家理念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即“勤、孝、儉、仁、恆、謙”六字。

1、勤。

曾國藩認為子女教育中“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奮學習、勤勞工作,反對奢侈懶惰,“不可厭倦家常瑣事”。針對子弟生長於富貴家庭、慣於養尊處優的特點,曾國藩特別強調戒驕奢、倡勤儉、主敬恕、不忘本。他認為“居家以不晏起為本”,從不准許子女睡懶覺。在家裡男要掃地、種菜,女要做飯、織布。妻子女兒跟他同住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府時,他規定她們白天下廚做飯菜,夜晚紡紗織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為先。”曾國藩提倡“盡孝悌,除驕逸”。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愛幼,出嫁後尊敬公婆。

3、儉。

曾國藩認為“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家事忌奢華,尚儉。”他自己的日常飲食,總以一葷為主,非客到,不增一葷。其穿戴更是簡樸,一件青緞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他不準子女積錢買田,衣勿華美。對子女的婚姻,他認為品德為上,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曾國藩深刻認識到:“仕宦之家,不蓄積銀錢,使子弟自覺一無可恃,一日不勤,則將有飢寒之患,則子弟漸漸勤勞,知謀所以自立也矣。”人的本質有好逸惡勞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積足夠的錢物讓子女花銷,他為什麼還去吃苦呢?結果坐吃山空。如果“一無可恃”,則逼得他們去奮鬥、去謀生、去立業,結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國藩教育子女仁義待人,認為“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 “家敗離不得個奢字,人敗離不得個逸字,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曾國藩深刻地指出驕奢的害處,“蓋達官之子弟,聽慣高議論,見慣大場面,往往輕慢師長,譏彈人短,所謂驕也。由驕而奢,而淫,而佚,以至於無惡不作,皆從驕字生出之弊。”為此他告誡子弟:“家門太盛,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人人須記此二語也。”“吾家現雖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風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聲罵僕從為首,戒惰以不晏起為首。吾則不忘蔣字街賣菜情景,弟則不忘竹山坳拖碑車風景。昔日苦況,安知異日不再嘗之?自知謹慎矣。” 他要求紀澤、紀鴻等日修“四課”,“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求仁則人悅,習勞則神欽。” 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讀家風,不要有半點官氣,不許坐轎,不許喚人添茶。”不許子女斥罵僕傭,不許輕慢鄰居,不許仗勢欺人。

5、恆。

曾國藩說:“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窮,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觀海,如牛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於此三者,曾國藩特別看重有恆。他教導紀澤“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恆也。“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恆為主。”做到有恆,既是易事,又是難事。說易,因為人人可以做到。說難就在於難堅持,堅持幾天可以,支持幾個月就難了,堅持幾年、十幾年,一輩子更難了。然而,只有“守常”,才能獲得成效。曾國藩結合自己的體驗,對兒子說:“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蓄養,日見其大而不覺耳。”因此,他反覆要求兒子“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6、謙。

曾國藩一生謙虛誠敬,謹慎持重,整肅端莊,他教育子弟也要藉此修身,“以勤勞為體,以謙遜為用,以藥佚驕”。在對子弟的為人教育中,他多次強調主敬恕。他說:“聖門教人,不外敬恕二字。”又說:“作人之道,千言萬語。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曾國藩寫的歧求詩中有“善莫大於恕,德莫兇於妒”二語,他教育子弟待人寬厚、寬容,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叮囑:“子侄輩須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敬則無驕氣,無怠惰之氣,恕則不肯損人利己,存心漸趨於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