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20週年|周恩來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120週年|周恩來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今年是周恩來同志誕辰120週年。中共中央舉行紀念週恩來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習近平同志在座談會上強調:周恩來,這是一個光榮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名字就感到很溫暖、很自豪。周恩來同志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光輝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勳、展現的崇高風範,深深銘刻在中國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銘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與正義的人們心中。

摘自《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02日 07 版)金衝及


有備而來

有了仔細的形勢分析,周密的軍事計劃,陳獨秀不得不同意舉行上海第三次工人起義。

溝通之前,要仔細地瞭解形勢、分析形勢,做好各種預案,絕不打無準備之仗;溝通的時候,就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折服對方。

1927年2月l7日,北伐軍佔領浙江杭州。外傳江西戰敗後,張作霖、張宗昌在天津舉行會議,就地盤分配和進兵計劃達成協議,同意張宗昌和李景林的軍隊(直魯聯軍)援助。2月24日,北洋軍閥頭子張宗昌陪同孫傳芳到上海,命令第八軍軍長兼渤海艦隊司令畢庶澄率軍到上海接替防務。

由於以上情況,率領北伐軍進入浙江的將領何應欽、白崇禧等害怕觸犯帝國主義,不敢從滬杭線進攻上海,進軍突然停頓。

上海工人階級把從北洋軍閥手中奪取上海的任務擔當了起來。2月17日,中共中央決定上海工人實行總罷工。罷工人數由10萬人發展到20萬人,進而發展成為起義。

工人群眾在楊樹浦召開了動員大會,隨即進攻閘北警察所,奪取槍支,遭到反動軍隊鎮壓。

23日,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區委召開聯席會議,當即決定停止第二次武裝起義,擴大武裝組織,準備第三次武裝起義,並組織特別委員會指導工作,其中包括“組織特別軍委”。特別委員會由陳獨秀、周恩來等人組成,特別軍委由周恩來、趙世炎等人組成,周恩來是特別軍委的領導人。

陳獨秀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又是特別委員會的負責人,他同意發動第三次武裝起義來反對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但對奪取上海依靠什麼力量,怎樣武裝,什麼時候起義,卻有不同看法。

於是,會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陳獨秀不贊成馬上舉行武裝起義,他找藉口說:“北伐軍不到上海,上海無法解決。等北伐軍到達上海時,再舉行起義。”

周恩來是有軍事工作經驗的,在廣東領導過軍隊,深深體會到自己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他分析說:“現在北洋軍閥的部隊是在瓦解之中,這些隊伍是很不鞏固的,我們可以做宣傳工作,可以分化他們,甚至把這些部隊拉過來。”

“光有這些部隊,恐怕不行吧?”陳獨秀打斷他的話。

“沒錯,如果舉行武裝起義,而工人又武裝得不充分,那麼,儘管北洋軍閥部隊同我們取得了聯繫,儘管我們在他們中間做了宣傳,情況還是不妙。”周恩來接著說,“這些部隊對我們能起多大作用,這取決於我們對工人的武裝程度,取決於工人擁有的力量。假如工人的力量薄弱,這隻會有利於他人,反之亦然。”

接著,周恩來進一步提出了他的建議:“我們要有自己的準備,要組織糾察隊、自衛團,糾察隊、自衛團都要規定特別工作,並暴動起來奪取武裝。”

周恩來的分析入情入理,得到了瞿秋白等人的支持,最終也使陳獨秀接受了他們的意見。

在此基礎上,周恩來提出了軍事工作的綱領性計劃,包括建立領導機構、組織武裝力量、加強隊伍訓練、準備武器加強敵軍工作、開展情報活動等,核心是建立一支由共產黨自己直接領導的有戰鬥力的武裝隊伍,作為發動武裝起義的主力軍,在關鍵時刻能夠克敵制勝。

到3月11日,常備軍一團、後備三團組成,總數超過2000人。周恩來親自制訂了《武裝暴動訓練大綱》,並經常深入到工人糾察隊中去,親自指導浦東、南市、小沙渡、楊樹浦、商務印書館等地區的軍事訓練,教工人練習射擊、進攻與防禦。

當時,上海的軍閥和資本家都被第二次武裝起義嚇破了膽,到處組織“保衛團”。為了更多地從敵人手中得到武器,周恩來召集商務印書館糾察隊幹部開會,

要糾察隊員打進保衛團去,掌握槍支。

當時有人對周恩來的做法不明白,反對參加保衛團,並說:“保衛團是資產階級的武裝組織,我們參加保衛團去保衛資本家嗎?”

周恩來聽了哈哈一笑,啟發大家說:“我們現在缺少什麼?”

有人回答說:“現在缺少槍啊!”

周恩來順勢分析說:“你們參加保衛團,1人有1支槍,還有好多子彈,領了武器不是可以增加我們的武裝嗎?”

這樣一講,大家的腦筋開通了,有30多人參加了保衛團,後來對第三次武裝起義起了作用。

什麼時候舉行武裝起義?

“我們力量薄弱,不要發動太早。”陳獨秀還在猶豫,“我認為,能否舉行起義,有兩個標準:一、上海已無北洋軍閥的駐兵;二、北伐軍到達上海南邊的松江縣後仍舊前進,或者在到達龍華後。”

周恩來不同意這兩個標準,他分析了江浙戰場的形勢和上海敵人駐軍情況,然後說:“假使松江下,必可動,因畢(指畢庶澄)絕不致再守上海。蘇州下,也必可動,因他也不能枯守上海,同時他的兵隊必有一部潰散。”

最後,周恩來果斷地說:“一、松江下;二、蘇州下;三、麥根路與北路兵向蘇州退。三條件有一個就決定發動。”

周恩來的意見得到了大家的支持,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如期舉行。

3月21日中午12時,上海總工會頒佈總同盟罷工令,80萬工人實行罷工。

周恩來任起義總指揮,趙世炎任副總指揮。他們以3000名工人武裝糾察隊為骨幹組成起義隊伍,依靠廣大群眾的支援,同駐在上海的北洋軍閥直魯軍畢庶澄部和其他軍警約5000多人展開激戰。全體工人罷工遊行到了街市的中心,向預定地點集合。租界內的工人群眾1小時內也到了華界,武裝糾察隊按預定計劃向各警署、各兵營與軍隊駐地行動。

鐵路被截斷,電話局被佔領,電報局被佔領,電燈斷電,自來水斷水。徒手無武器的群眾也逐漸用奪得的武器武裝起來。警察紛紛脫下制服逃散,大小警署的門前拋出槍械,懸掛白旗。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就這樣,北伐軍不折一兵、不費一彈進入了上海。

本文選自《向周恩來學溝通藝術》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13年06月出版

120週年|周恩來領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