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四次擔任明朝首輔,卻只有一次說了算,皇帝賜他四個字

自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百二十年間,明朝共歷八十一任首輔(實際是六十一人)。其中,多次擔任首輔的不在少數,但先後四次擔任首輔的只有兩個人,第一個就是李時。

李時(1471年—1538年),今河北任丘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李時中進士,由此步入仕途,歷任翰林院編修、侍讀、侍讀學士、禮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嘉靖十年(1531年)七月,李時加太子太保,九月“兼文淵閣大學士,預機務”(《明史·世宗本紀》)。由此,李時進入內閣。

當時,內閣首輔是翟鑾,且是獨相。李時來的晚,但他有太子太保這個頭銜,級別比翟鑾高,故排名在翟鑾之前,成為首輔。雖然是首輔,但李時畢竟初來乍到,政務陌生,凡事都倚仗翟鑾,大政方針還是翟鑾說了算。半年後,李時也就快真正出徒的時候,內閣又來了一個大人物——張璁(後更名張孚敬)。

張璁是世宗“大禮儀之爭”的功臣,是世宗極其信賴之人,且之前曾擔任過首輔。嘉靖十一年(1532年)三月,張璁重新入閣,仗著世宗寵信越發用事,成為首輔,“若天子權在其掌握”(《明史·張璁傳》),李時、翟鑾只能靠後站。半年後,世宗發現苗頭不對,便打發張璁回了老家,李時再次成為首輔。

嘉靖十二年(1533年)四月,張璁還朝,再次入閣,重新成為首輔,翟鑾被排擠出局,另一閣臣方獻夫也致仕,內閣就剩下張璁和李時了。因為張璁太強勢,李時不與爭鋒,於是“隨孚敬後,拱手唯諾而已,以故孚敬安之”(《明史·李時傳》)。好好好,是是是,李時在張璁面前沒有任何脾氣,相安無事。

兩年後,也就是嘉靖十四年(1535年)四月,張璁因為染病致仕,於是李時第三次成為首輔。同年七月,先前曾兩次擔任過首輔的費宏再次入閣,李時資歷淺,不得不再次靠後站。此時,費宏已年近七十,體力衰退,加之其鞠躬盡瘁,盡忠效力,僅三個月就累倒在任上。同年十月,李時第四次成為首輔。

前三次擔任首輔,李時說了都不算;第四次主持內閣,這次李時說了算了,因為這時內閣就他一個人,“時遂獨相”(《明史·李時傳》)。不過,好景不長,三個月後,又有一匹黑馬殺進內閣,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夏言。同年閏十二月,“禮部尚書夏言兼武英殿大學士,預機務”(《明史·世宗本紀》)。

夏言雖然晚來,但此人很強勢,李時不願意得罪他,凡事多聽夏言的,“會夏言入輔,時不與抗,每事推讓言,言亦安之”(《明史·李時傳》)。夏言見李時退讓,自己也毫不謙虛,成為實際意義上的內閣掌門人,“時李時為首輔,政多自言出”(《明史·夏言傳》)。此時,李時也已六十五歲,老氣橫秋。

李、夏組合,維持了三年多。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六十八歲的李時卒於任上,贈太傅,諡文康。此後,明朝內閣步入夏言時代。

從嘉靖十年(1531年)九月入閣,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去世,李時在內閣任職七年有餘。期間,李時四次擔任首輔,沒什麼大的建樹,因為他說了算的時間太短,只有三個月。李時為人謙遜、恭順、寬平、忠厚、安靜,凡事不跟人計較,性情恬淡,雖然內閣屢次更換主人,李時穩如泰山。

雖然沒有建樹,但李時人緣很好,口碑很好,“謙遜,無齟齬”,“時遂獨相。時素寬平,至是益鎮以安靜”,“時雖無大匡救,而議論恆本忠厚,廷論鹹以時為賢”。此外,李時還善於化解廷臣之間的矛盾。正是因為李時有這些優點,世宗“愛其恭順”,“益以時為忠”(《明史·李時傳》),才讓他四次擔任首輔。

早年,世宗見李時品行很好,賜給他四個字,“賜銀章曰‘忠敏安慎’,俾密封言事”(《明史·李時傳》)。從李時一生看,他的確“忠敏安慎”。(劉秉光)

四次擔任明朝首輔,卻只有一次說了算,皇帝賜他四個字

四次擔任明朝首輔,卻只有一次說了算,皇帝賜他四個字

四次擔任明朝首輔,卻只有一次說了算,皇帝賜他四個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