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怎麼看河南女童王鳳雅家屬表示不接受作家陳嵐道歉,堅持起訴?

霍小姐的八卦爐


支持起訴,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陳嵐沒捐一分錢卻以慈善者的虛偽面孔進行造謠汙衊,應該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善心不應該被假道德綁架。

給人傷口撒鹽,只為自己的點擊率?建議給人家上門賠禮道歉,消除影響,再追究刑事責任!莫名的心酸,這個家庭被謠言折磨的體無完膚!快幫別人家澄清事實,讓那些還矇在鼓裡人都知道,避免再對這個家庭造成影響。

如果那麼輕易接受道歉,以後造謠是不是連成本都不需要了?要不是以謠傳謠的人太多,真想把那群人全都起訴了。

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在沒有任何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就胡編亂造,誤導眾多不明真相的網友對受害人的各種謾罵。本來孩子死了就已經是很悲痛的事情,還要忍受網絡暴力所帶來的二次傷害。只想對陳嵐說:“沾血饅頭好吃嗎?”為了博眼球簡直什麼事都做得出來,這種人告到她傾家蕩產都不為過。


笑搞


4月8日,作家陳嵐微博發文,質疑眼疾女童小雅家屬詐捐。5月24日《王某雅小朋友之死》一文,更是將小雅一家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5月27日,陳嵐發微博表示向王鳳雅的家人道歉。王鳳雅的母親和奶奶均表示,他們不接受作家陳嵐的網上道歉和電話道歉,堅持將起訴作家陳嵐、志願者馬嬋娟等相關人士,要一個說法。

先來回顧下王鳳雅事件

2017年11月,兩歲半的王鳳雅被太康縣人民醫院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先後診斷為雙側視網膜母細胞瘤。此後,楊美芹通過水滴籌、火山小視頻向社會募捐,並且從3月份開始接觸志願者和公益人士。讓楊美芹沒有想到的是,原本以為向外求助會給女兒帶來治病的希望,卻一不小心將整個家庭拖進了漩渦。

“王鳳雅事件”最初引起社會關注,是從4月8日開始。@小希望之樹 和@作家陳嵐 發微博質疑女童王鳳雅的家長,認為他們募捐了錢卻消極治療,沒有把王鳳雅送到大醫院治療,還疑似把善款挪用來給王鳳雅弟弟治唇裂,重男輕女,涉嫌詐捐。而5月24日公眾號“有槽”發文《王鳳雅小朋友之死》,引爆該事件。

王鳳雅的母親說

曾經的那段時間,網友們的謾罵和詛咒像雪片一般,塞滿了楊美琴的手機短信和微信空間。這個31歲的年輕母親委屈不已,精神備受打擊。然而,隨著眾多媒體的關注和當地官方的調查,真相逐漸浮出水面,“詐捐”並不存在,這讓楊美琴和家人們得到很大慰藉。這兩天,不少網友通過公開或私下發短信的方式,向楊美琴表示道歉。儘管深受“誣陷”,但樸實的楊美琴依然心存善念。5月28日,她說:“不管如何,好心的志願者和網友曾經捐款幫助過我們,我都不會忘記,我感謝大家。”

網友這麼看:

@忘憂島雜貨鋪:支持起訴!@聶芒種:沒錯兒,陳嵐作惡不是這一回了。

@表情包小仙女-:道歉有用還要警察干什麼,必須讓她長長記性了。

@全網最漂亮的女孩:支持起訴,雙手贊成!

@幸虧老子跑的快:想了想,網友是多容易受媒體輿論的誤導,感覺很可怕。黑變白,白變黑這麼容易。

@矯柔少女ney:不站隊,但支持起訴,對待事實需要敬,更需要畏。

@吶2017: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必須要給個說法、錢也要賠、不可能你打幾句道歉的文字就草草了事.......不然誰都可以隨便造謠然後隨便打幾個文字道歉就行了、那社會不是亂了嗎?

@·喜寶·:支持起訴,隨口說一句,對別人心理傷害一輩子也彌補不了。

近年來,從羅爾事件到“同一天生日”募捐,從“愛心媽媽”涉黑到“小鳳雅”事件的糾紛,網絡慈善領域的話題頻發,透支了不少人的愛心,也由此產生了公益被人操縱、善款被人挪用的擔心。對小鳳雅家人的質疑,某種程度上也是避免愛心落空的無奈之策。但是,在輿論發酵過程中,善意比快意更珍貴,追問事實比追問善款更重要。應該說,呼籲關注的志願者不一定是天使,照顧女兒的母親也絕不是惡魔,他們都是為了挽救瀕危生命竭心盡力的普通人。愛心無罪,但慈善有規。要彌合兩者之間的信任裂痕,將不同方式的愛擰成一股,就必須進一步加強完善網絡募捐的信息公開制度,明確網絡募捐的責任歸屬,樹立社會對慈善事業的整體信任,如此才能讓每一份感動都有處安放,每一份愛心都落地有聲。對此,你怎麼看呢?(X)


大河客戶端


我看了作家陳嵐所為的道歉,第一次陳嵐在微博說,自己從來沒有說募捐15萬,更聲稱自己所為的質疑,是建立在,當事人所發的視頻資料的合理推測,不存在惡意誹謗。而對自己博文,只是說當時不應該激動,不應該衝動,不應該用詞如此激烈。這不是道歉,是典型的在甩鍋。

第二次是在我們這個問答平臺上的回答,除了上述的說法外,增加了一段話,是對小風雅家屬使用捐款的質疑,說三萬多元只有兩千元的治療費,其它的都是買奶粉,玩具,來人的招待等費用。最後還不忘說一句,如果善款能這樣使用的話,其他的捐款是不是也可以跟進。這那裡是道歉,分明是又一次討伐。

鑑於陳作家如此態度,當然不能接受,應該起訴,讓法律給受害人一個公平。作為一個作家,在沒有弄清楚事實的情況下,就應用自己的影響力,對當事人大加指責,在網上引起轟動,給當事人造成了難以想象的壓力。造成的精神傷害也是難以估計,這些,都應該給受害人一個公平公正的說法。




無奈且向上


支持家屬的起訴決定!

這是一個全網爆炸的輿論事件,起初由知名女權人士陳嵐和某科普人士曝光討伐,稱這個病孩子的家庭募捐了15萬,卻不給孩子積極治療,把錢用於給男孩子治病,放任患病的女娃兒悲慘的死去。

於是這種重男輕女把女娃兒害死的做法引起了全社會的公憤,這個家庭也成了萬人所指的無恥家庭。

直到這個家庭成員接受了詳細的採訪,輿論反轉了。他們只籌集了3萬多元,治療過程中使用了大半,剩下的一千多元他們也已經捐出,15萬元子虛烏有。他們給男孩子看病是在這個事件之前,根本不存在重男輕女的問題,而且對患病女童的救治態度一直是積極的。

有科普人士僅僅憑藉著網上透露的有限資料,就隔空診斷女孩患的病治癒率高達90%以上。這個“科學”的論斷如火上澆油一般,激起了網民們對於這個家庭的憤慨。

而事件的真相是孩子的雙眼都患有這種癌症,且已擴散,主治醫生已經明確表態治癒的希望已經非常渺茫。輿論徹底翻轉後,陳嵐和某科普人士被迫公開認錯道歉。

這個事件的背後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一是關於治癒率的問題,冰冷的治癒率數字背後有著大相徑庭的生活境界。

即使比這個病嚴重多的艾滋病,前NBA球員約翰遜從上世紀80年代患病後,一直活蹦亂跳地活到了現在,而絕大多數沒有錢的人,恐怕早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

同樣的一種疾病,有錢有見識有人脈的家庭,跟沒錢沒見識沒人脈的家庭,治癒率完全不同,不能用統計學上的治癒率來苛求窮困家庭。

二是女權人士和愛心媽媽等民間慈善組織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她們在救助貧困人群時,往往利用智力、財力、見識的優勢,越俎代庖地強勢貫徹自己的理念,而不顧忌受助家庭的實際情況和想法,類似的鬧劇甚至悲劇屢屢發生。

例如這個事件中的女主角陳嵐,曾經搶過一個先天肛門閉鎖的嬰兒強行餵奶,在給嬰兒造成了巨大痛苦後,孩子依然離世而去。

對待貧困落後地區的弱勢人群,不應該用道德大棒去苛求人家,而應該有更接地氣的理解同情和關懷。

支持這個家庭對陳嵐的起訴,她應該為此而付出代價。


奧卡姆剃刀


小鳳雅家屬的態度,如此堅定,也是母親的憤慨和尊嚴的維護,支持!個人覺得,陳嵐是基於錯誤的信息、“女拳”主義的正義優越,對這次網絡狂歡起到推波助瀾的負面效應。出於好心?還是表演好心?

陳嵐自己的說法很矛盾。她在悟空號回應說是”有槽”的貼子《王鳳雅小朋友死了》問題,她沒有轉發。“造謠15萬,挪用”這口鍋她不背。可她又在微博上道歉。她內心其實在乎的還是自己的名譽,至於小風雅家庭的屈辱,似乎沒有她的名譽更重要。

先看陳嵐做了什麼,4月8日開始,微博大V@作家陳嵐開始在網上發佈質疑消息,稱在愛心人士強烈要求下,王鳳雅家屬於4月6日將孩子送去北京兒童醫院,醫生確定還有救時,楊美芹撒潑打鬧,隨後將孩子抱走。並提示有監控視頻為證。

5月4日,王鳳雅去世,網友質疑聲更加猛烈。5月24日,公眾號“有槽”文章《王鳳雅小朋友之死》,將“詐捐”15萬元,重男輕女的質疑推向頂點。而事後調查組公佈,兒子手術費用是由天使嫣然基金會承擔,目標15 萬,實際募集 3.8 萬已將剩餘的款項捐給公益機構。

對照時間線,也就是說,陳嵐的錯位質疑是早於“有槽”的,她的信息基礎是錯誤的,但是她也許不是故意的,但是沒有核實就發表評論,促進輿論的激化。

的確,該道歉的還有行為不當的志願者,用道德假想來挾持被救助者,其實是一種軟暴力。王鳳雅母親回憶赴北京看病經過,說志願者擺拍,勸她用哭博取同情。其實志願者也是在迎合世俗邏輯,不出格不浮誇沒有新聞點,就難獲得更多關注。

不能把靶子都集中到陳嵐,但是誰讓她是大V呢,又一種扮演衝鋒陷陣、替天行善的英雄主義。她其實也是把自己夾持到一種被設定的角色。這也會走向誤區,利用名氣獲得更多資源,沒有有效的監督,人性一些慾望很難得到好的約束。

蝴蝶效應下,媒體還揪出了陳嵐的“小希望之家”的救助問題,之前《南方週末》報道就提到其善款不清的問題,這更上升到公共利益了。讓人聯想到之前的愛心媽媽事件。陳嵐一開始是出於保護女童權益的,希望她不要因為走太遠忘記為什麼出發。

但是我們也不要把注意力轉移給陳嵐,小風雅之死折射的更多問題,需要思考。例如農村疾病認知、孩子醫保等問題暴露,還有城市救助者的方法、價值觀問題。

最後,南瓜對小風雅的母親致以敬意。她有底層的侷限性,但是她無能為力也盡力了。年輕時她也是有夢想的雜技演員,因為超生、兒子女兒生病等人生經歷苦難,我們不要再消費他們的情感了,此事後,孩子們都上了醫保,趕緊過正常生活吧。

喜歡南瓜小主的回答,就關注我的號吧,歡迎留言拍磚。


南瓜博士劉楠


其實這是網絡自媒體的底線問題。究竟是不顧事實,吸引眼球,獲取流量?還是以事實說話,堅持正義,卻沒人關注,沒有流量?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讀者需要驚天地泣鬼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故事,但這樣的故事卻不是天天都有,也不是每一個自媒體都可以及時捕捉到的,所以總有人不顧底線,罔顧事實,捨棄道德和正義,為錢為流量鋌而走險,因為在網上胡說八道似乎不需要什麼成本。

作為自媒體人,我覺得都應該謹言慎行,堅守正義和道德底線,時刻記住不要傷害他人;而權益受到侵犯的人就應該堅決拿起法律武器,把這些害群之馬驅逐出去,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當然在這件事上,因為了解不多,並不清楚幕後的真相是什麼,所以本文只是從普遍意義而言,不針對特定的人和事,請勿對號入座。


徐德文科學頻道


確實不應該接受,為了博取點擊率,不惜捏造事實,去傷害一家本來就為了孩子傷心的一家人,這是什麼行為?作家陳嵐,配作家稱號嗎?換成誰都不會接受道歉,難道什麼事情都是一句對不起能原諒的嘛,可笑,應該去起訴,亂說話,製造輿論,捏造事情真相,這是可恥的行為,做錯事,說錯話,就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網絡造謠。歪曲事實,這就是犯罪,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總有一個尺度,眼見的都不一定是事實,何況道聽途說,幾篇報道,幾個視頻,就妄下結論,這是不負責任的犯罪,難道所有的犯罪都能用道歉解決嗎?不能,堅決不能,就事論事,不要歪曲事實。這是網絡言論的底線吧!

那些言論對那一家人的傷害有多大?你的點擊率是上去了,可是上去的點擊率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行為還有道德底線嗎?沒有道德可言,真的讓人可恨,可憎,也該為不負責任的言論付出代價。

這是將自己推向眾矢之的的深淵,也是對那一家人不可抹去的傷害,心靈的傷害。

藉著本文筆者想說,言論自由的同時要注意事情真相,不要對道聽途說的事情妄下結論,這是不道德的,可能因為你一句話會傷害很多人,永遠不要將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要懂得客觀分析事情,不要誤導讀者的理解方向,這是我們去寫,去說的標準!


珞珈社


道歉是必須的,卻是遠遠不夠的。

一方是擁有數以萬計的粉絲和強大輿論操控能力的大V,一方是面臨重大家庭變故的農民家庭,如同一個壯漢和一個身體孱弱的孩子。這位壯漢對著孩子一通重拳,然後“親手”把孩子扶起來,“親口”說對不起。然後這事就完了?

一個大V說出去的話,會被大量的粉絲看到並傳播,粉絲本身也有自己的粉絲,至少有自己的朋友圈,消息的傳播是“病毒”式的,是呈幾何級別擴散的。只要在網絡上傳播開來,最初的說話人是無法控制的,即使發現說錯了,刪了,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因為局面已經失控了。尤其是負面消息,傳播得遠比正面消息迅速。

試想一下,一條負面消息發出後,如果有十萬粉絲看了,可能會有一萬人轉發,這一萬人中每個人的朋友圈會繼續擴散。即使原發出者道歉了,這一萬曾轉發原消息的人有幾個相信是真心誠意道歉的?即使相信,會有幾個人再轉發這則道歉的消息的?因為有些人感覺如果轉發道歉的不證明自己也被打臉了嗎?索性退縮了,索性選擇性失明瞭。另外,即使發出了道歉信,原負面消息在網絡上的傳播不會馬上停止的。即使有人同時看到了負面新聞和道歉信,也會有一部分人選擇相信原來的負面新聞,因為他們認為封道歉信是假的,作者被公關了,裡面有“內幕”等等等等。

因此,一位網絡大V,一個站在輿論制高點上的人,對他人的傷害(無論是無心之舉還是蓄意而為)的威力是無法估量的,更不是小孩子之間打架之後一句“對不起”一句“沒關係”那麼簡單。

道德上的譴責代替不了法律上的懲處。對他人多大的傷害就要承擔多大的責任。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根本的原則。


樂安王


陳嵐的流水作業:“挾瓜農以造輿論,借輿論以導流量,拿流量以換金錢,借道歉金蟬脫殼!”

中國人講究活的是個臉面,這些聖母婊不深入調研,靠胡編亂造引爆輿論點,站在道德制高點對她人橫加誹謗,致使受害者被千夫所指,政府為闢謠多方人馬來回奔波取證。此等惡行即侵犯他人利益又浪費國家公器資源。

此等行徑是有組織,有計劃,有工作流程的經濟犯罪行為,豈能以道歉了事。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農村人“人窮志不窮”,支持上訴,維護自己合法權益。



睜眼看西安


2017年,王鳳雅不幸患上一種名為“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癌症,其父母通過網絡募捐平臺向社會求助。2018年3月,有愛心人士曝料稱,王鳳雅的父母將善款提現後,並未用於救治王鳳雅。4月8日,作家陳嵐微博發文,質疑眼疾女童小雅家屬詐捐。5月24日,某自媒體發佈的文章《王鳳雅小朋友之死》還聲稱,王鳳雅父母用募得的15萬善款帶著兒子去北京治療兔唇,卻放任女兒的眼病不斷惡化。王鳳雅家人被推上風口浪尖,網絡聲討不斷。

25日上午,河南省太康縣公安局宣傳科科長張磊落接受採訪時表示,經警方調查,確認王鳳雅家屬當初的籌款目標是15萬元,但實際上只收到38638元捐款。且這些錢基本用在了女兒王鳳雅的治療上。5月25日下午,在太康縣張集鎮民政所、水滴籌、媒體等人員的陪同下,王鳳雅的爺爺王太友將所籌款項剩餘的1301元善款交到了太康縣慈善會。

在這一次事件中,王鳳雅家人經歷了喪女之痛後,又經歷了難以想象的網絡暴力。在面對傷害過他們的人的道歉時,無論他們選擇接受或者拒絕,作為一個局外之人,我們都沒有權利指摘。

關於道歉,拋開這件事情,我想起了前段時間莫煥晶對於林生斌的道歉,她的道歉,緊跟著她希望活下去的訴求,所以我真的不知道,她是為了自己能活下去多點,還是為了撫慰受害人多點。其實,我向來覺得,道歉是一件個人的事,如果對方接受,自然皆大歡喜,如果對方拒絕,我們沒有立場指責,我們不能要求自己傷害過的人必須原諒自己。在我看來,道歉是因為發自內心的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而不是為了其他什麼目的,尤其不是為了自己的心安理得。(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