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評價柳宗元?

陳年往事1222


柳宗元,中唐時期人,字子厚,祖籍河東,家族顯赫。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僅是一位有造詣的詩人,更是一位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年輕時與劉禹錫等人參加革新運動,是一位極有政治志向的青年,然而改革觸動保守勢力的利益,遭到迫害,貶於永州,十年之後又被貶到更遠的柳州,最終四十七歲即卒於貶所。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貶所度過的。瞭解柳宗元,我們要從他的身世談起,再到他的貶謫生涯,看看他的志意是什麼,完成了什麼,從平生來看柳宗元到底是位怎樣的人。

"河東望族"的沉淪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東郡,柳氏在河東是名門望族,柳宗元的祖上世代為官,堂高伯祖柳奭曾為宰相,柳宗元沒有兄弟,只有兩個妹妹。這就意味著他的身上承擔的是整個家族的命運,責任大,故而憂患深。柳宗元少年成才,前途一片光明,在他逐漸接觸瞭解官場的黑暗之後,萌發了改革的願望,後人對此評價說:"上利於國,下利於民,獨不利於弄權之閹官,跋扈之強藩。"改革本是他的政治理想,最終卻摧毀了他的政治生涯。

"永貞革新"的失敗是柳宗元命運的轉折點,他的被貶不僅是個人的失意,更是家族的不幸。"有愧先人"是柳宗元的痛苦所在,他無法原諒自己,無法從憂患中解脫出來。

面對人生的沉淪,他讀佛書,遊山水,希望可以在佛理、山水之中超脫,然而這種超脫卻是片刻的。蟄居永州之時,"悶即出遊","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但"一笑"之後又是"已付不樂"(《與李翰林建書》)。就像我們熟悉的《小石潭記》,本是"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又寫道"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似與遊者相樂",一片清幽可愛之景,滿紙恬然自適之情,然而"坐潭上",四周安靜,又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強烈的孤獨失意之感湧了上來,導致詩人"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有作為的沉淪客

縱觀歷史,總能發現,有許多文人在遭到貶謫之後,鬱鬱寡歡,悠遊山水,無心理政。柳宗元則不然,他的內心雖極為痛苦,但他不因自己的痛苦而無視百姓生民。

韓愈可以說是柳宗元的政敵,二人立場不同,但他曾在《柳州羅池廟碑》中肯定柳宗元的政績:"柳侯為州,不鄙夷其民,動以禮法……大修孔子廟,城廓巷道,皆治使端正,樹以名木。柳民既皆悅喜。"《舊唐書·柳宗元傳》對柳宗元的政績也有所記載。一方面是改變了柳州"以男女質錢"的習俗,當時的柳州販賣人口的現象極為嚴重,這就導致了整個地方的管轄混亂、風氣惡劣,表現在他的文學上,有《童區寄傳》,寫的是一個小孩子反綁架的故事,為一個小孩子做傳,目的是什麼?就在於移風易俗。另一方面是在偏遠的貶所獎掖後進,培養出了國家的棟樑。

一個官員能夠不侷限與個人的得意失意,為百姓著想,勤勤懇懇做事,無疑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好官,愛民如子的父母官。

重義氣的失意人

柳宗元與劉禹錫是非常好的朋友,"二十年來萬事同",幾乎是同時才名遠揚,幾乎是同時入朝為官,又有相同的志意追求,一同參加改革,之後又一同遠貶。在第二次被貶時,劉禹錫的貶所為播州,柳宗元的貶所為柳州,播州極為偏遠,皇帝把劉禹錫貶去播州和判他死刑差不了多少。柳宗元在第一個貶所時,母親去世,對此他一直無法釋懷,這次劉禹錫被貶到播州,播州即今天的貴州,路途遙遠,氣候惡劣,宗元又怎能不憂心友人。

在《舊唐書·柳宗元傳》中記載:"元和十年,例移為柳州刺史。時郎州司馬劉禹錫得播州刺史,制書下,宗元謂所親曰:'禹錫有母年高,今為郡蠻方,西南絕域,往復萬里,如何與母偕行。如母子異方,便為永訣。吾與禹錫執友,胡忍見其若是?'即草奏章,請以柳州授禹錫,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錫終易連州。"

柳宗元的大意是:"禹錫的母親年事已高,播州蠻荒之地,來回萬里,恐怕無法同行,如果二人不同行,母子便是永別了。我與禹錫是好朋友,怎麼忍心見他這樣?我願意和禹錫交換,自己前往播州。"這幾乎是願意用自己生命換朋友生命的意思,感人至此,何亞於子期伯牙?

柳宗元或許就是他詩中的"孤舟蓑笠翁",傲岸不屈又孤獨壓抑,於"萬徑人蹤滅"中"釣"一江寒雪。(一往文學作者:李一帆)


一往文學


說到孤獨,腦海裡首先想到的是作家周國平一句話:孤獨是愛意味深長的饋贈。

作為中華古典文學精髓,唐詩宋詞璀璨又唯美,孤獨是其中一幀長盛不衰的內容。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這是詩仙李白在良辰美景之下無人共飲的孤獨;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詩佛王維背井離鄉思念親人的孤獨;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是一代詞宗李清照國破家亡後一個人尋尋覓覓的孤獨……

不同的際遇,帶來不同的人生。同是孤獨,各有千秋,從本質上來說,無不是因為愛的得到或者失去。

如果要論史上哪首古詩最孤獨,很多人認為,非《江雪》莫屬——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不妨想象一下:漫天大雪中,世上行人散盡,連飛鳥也無蹤跡。在極度乾淨、極度冷冽、極度靜謐的空曠天地間,依然有一葉扁舟,舟上坐著一位老翁,頭戴箬笠,身披蓑衣,一動不動,宛如雕塑。

如此天寒地凍,他在釣雪?還是釣魚?都是,也可以說都不是。他真正在釣的,是他內心那份浩蕩磅礴卻無處可傾瀉的盛世孤獨。

這位垂釣者,或者說這一形象背後的人,便是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在河東(今現山西運城)柳氏家族。世人喜歡稱他為“柳河東”,或者“河東先生”。

柳宗元

河東先生算得上官二代,家境好,上面又有人——唐高宗第一位皇后王皇后的舅舅,乃是柳氏家族成員。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似乎是亙古不變的塵俗規則。後來王皇后敗落,柳家上下又跟著遭殃。

身為柳氏家族一員,尤其作為家中獨子,柳宗元自覺擔起通過讀書重振柳氏家族的人生使命。

柳宗元自小聰穎過人,腦子活,富有才學,13歲以文成名,少年得志。作為相伴一生的好朋友,劉禹錫這樣評價他:“以童子有奇名於貞元初”。

總之,出名要趁早,柳宗元做到了。

接下來的人生之路也算順風順水。20歲,高中進士。25歲,通過博學鴻詞科考試。放在今天,公務員考試對他而言就是手到擒來的事情。

競爭激烈的仕途,憑著少年盛氣與一腔熱忱,柳宗元過關斬將,一路平步青雲。

若干年過去,再回首,這應該是他最安穩也是最得意的一段時光。

公元796年,柳宗元24歲。他服完父親喪期,與之前定下的娃娃親楊氏結成連理。

柳母非常喜歡楊氏,孝敬且賢惠。她曾心滿意足地表示,自從娶到這個媳婦,就像多了一位孝順的女兒。

婚後兩年多,楊氏因病去世。那一年,她年僅23歲,柳宗元也不過27歲。

歲月悠悠,道路坎坷,他再也沒有正式續娶。除了自己後來一直遭受貶謫導致不便婚配之外,也因為與楊氏感情篤深,心中有種除卻巫山不是雲的憾恨。

柳宗元寫過一首悼念亡妻的文章《亡妻宏農楊氏志》,記錄了妻子楊氏的生平籍貫、原生家庭的情況,還有她與丈夫以及家人相處時的柔順賢良,同樣也表達了自己老去之後“之死同穴,歸此室兮”的意願。

後來,在寫給友人的書信中,柳宗元自嘆“煢煢孑立,未有子息。”盛年喪妻,孑然一人。迎風對月的夜色裡,輾轉反側,孤枕難眠。

大概從這時開始,柳宗元開始體味到人生孤獨的況味。

父親、妻子相繼去世,給柳宗元帶來沉重打擊。就如杜甫兩句詩:“逝者長已矣,生者如斯夫。”柳宗元化悲痛為力量,經過自我調整,收拾心情,開始全身心用於實現仕途抱負。

正所謂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在朋友劉禹錫引薦下,柳宗元結識了唐順宗統治集團下的一把手,也就是當時的翰林學士王叔文。

唐順宗永貞年間,在王叔文、王伾兩位朝廷重臣支持下,柳宗元、劉禹錫等一群有志青年,以匡扶社稷、安邦濟國為己任,發動歷史上有名的永貞革新。

他們廢除苛捐雜稅,釋放宮女,還她們自由,也像當下這樣大力度拍蒼蠅、打老虎。為了革除政治上的沉痾積弊,探索新出路,柳宗元等人將此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終因為宦官壓制,僅僅八個月,這場改革就以失敗告終。

那一年,柳宗元33歲。33歲,是柳宗元短暫人生的分水嶺。

33歲之前,事業有成,婚姻一度美滿,整個人生像開口向下的拋物線那樣呈上升趨勢;

33歲之後,他的人生開始走下坡路,親人相繼離世,自己在仕途上連遭打擊、傾軋,到死都沒有等到出頭之日。

公元805年,發生“二王八司馬”事件,柳宗元被貶永州。

老母病故,幼女夭折,房屋失火,在遭受這些重創的情況下,境由心造,言為心聲,柳宗元寫下代表作《江雪》。那時候,他必然孤獨至極。

關於孤獨,美國作家耶茨說:“孤獨是生命裡必有的黑暗,它無法穿越,也不可戰勝。”既然這份孤獨無法穿越和戰勝,該怎麼辦呢?

幸好,還有志同道合、患難與共的朋友劉禹錫一路相伴。

彼時,同樣因“二王八司馬”事件被貶朗州的劉禹錫眼看朋友陷入人生低谷,勸慰的話不必多說,他給柳宗元寫了一首詩,非常正能量,不愧“詩豪”稱謂: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他說,秋天雖然寥落孤寂,假若換個角度看它,同樣富有春天那份種明朗舒爽。當白鶴從天空飛過,就能引起我寫詩的興致。兄弟,你也要加油啊!

不知是否劉禹錫的激勵起到作用,柳宗元振作了起來,開始找事做,比如寄情山水。在優山美地之中,心境獲得超脫。同樣是垂釣,格局已然不同於之前: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這首《漁翁》,也是寫於貶謫永州期間。此時此刻,映如柳宗元眼簾的,有青山碧水、白雲出岫,傳入耳中的,有船槳欸乃、瀑布激流。由自然而生的舒緩、從容,成為字裡行間和詩人心中的節奏。

他開始遊歷好山好水,回來後寫下游記——《永州八記》,最有名的要屬《小石潭記》。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乍看之下,寫了靜謐幽美的山中景緻。再細品,其實藏有一顆孤悽之心。

除了遊山玩水,他跟韓愈在寫作上觀點一致,兩人一拍即合,興興轟轟發起古文運動,反對過分追求形式的駢文,大力推崇以內容取勝的散文,由此開創出一個文學新時代。

在這段時期,除了文筆優美的山水遊記,柳宗元還寫下《捕蛇者說》《三戒》等絕妙作品。

永州十年,柳宗元在愚溪邊歸園田居,躬耕稼穡,或獨自垂釣,或與友飲酒。他在詩歌裡寫道:“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這樣一種生活,容易讓人想到叔本華一句話:要麼孤獨,要麼庸俗。

公元815年,42歲的柳宗元、還有劉禹錫等人接到朝廷詔書,讓他們回長安。這可是盼星星盼月亮的一件事啊!

回去不到一個月,腳跟還沒站穩,由於劉禹錫寫了一首觀花詩,惹下莫須有的禍。繼而哥倆再次被貶。

本來呢,柳宗元被貶柳州,當他得知劉禹錫被貶到比柳州更遠而且異常荒涼的播州時,立馬向朝廷請求:看在劉禹錫老母年邁、遠行不便的份上,將他與劉禹錫對調,他願意替劉禹錫去往播州。多虧好心人從中幫忙,才將劉禹錫由播州改為較近的連州。

這件事,由韓愈記載在《柳子厚墓誌銘》當中。柳宗元這個人,對朋友如何真心實意、掏肝挖肺,由此可窺一斑。

已進不惑之年的兩個人,從長安出發,結伴同行,去往被貶之地。在衡陽,柳宗元作了《重別夢得》,與劉禹錫告別。哥倆從此分道揚鑣,再沒相見:

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

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他倆沒有等到“晚歲當為鄰舍翁”的那一天——公元819年11月28日,柳宗元病死在柳州。享年47歲。

去世之前,柳宗元將所有文稿,以及未成年的兒子一併託付給相識相伴、相互勉勵一生的好友劉禹錫。

後來,劉禹錫將柳宗元的兒子撫養成人,將他所有文稿編撰成集。終不負朋友囑託,也給後人帶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漫漫人生,難免孤獨。如若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伴一程,多少能驅散那份與生俱來的孤獨感。真正的朋友,不僅可以錦上添花,更應像柳宗元與劉禹錫那樣風雨同舟、雪中送炭。


十點讀書


他是一個被毛澤東稱讚的維新改革家。他一生寫了400多篇文章,和寓言,傳記,墓誌等,著名的有(永州八記)《河東先生集》

從他的文章《捕蛇說》中看到他揭露苛捐雜稅害人的苛政。體現了他愛民知民疾苦之心。文中說:永州有毒蛇咬人必死,如果把它捉到曬乾製藥可以治很多絕症。皇帝下令,誰捉到兩條上交可以免除賦稅。於是永州人拼命尋找這種毒蛇,有個姓蔣的農民祖孫三代都在捕蛇,爺爺父親都被蛇咬死了,他自己幾次從蛇嘴裡死裡逃生。有人問他,這麼危險為什麼要幹,他說:"我不捉蛇,那些交不起賦稅被逼死的人更多。面對死亡的威脅,寧願一輩子捕蛇"。柳中元嘆道:"苛刻的政令比老虎還兇猛,賦斂的為害比毒蛇還厲害"。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第二,人們至今在懷念這位"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快樂人生40206654



柳宗元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世襲特權,甚至認為天子在用人問題上有了錯誤,也應改正.他重視農戰的思想也比較突出,重視勸農耕,修水利,以利民、安民.柳宗元推崇儒學,但不主宗一家.他的不少言論,往往從折衷調和的立場,來對儒、法、釋、道等各家學說作調和的解說,這是他思想異於其他思想家之處.

他反對天符、天命、天道諸說,批判神學,強調人事,用“人”來代替“神”,這在一千多年前神學迷信思想佔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柳宗元還把對神學的批判變成對政治的批判,用樸素唯物主義觀點解說“天人之際”即天和人的關係,對唯心主義天命論進行批判.他的哲學思想,是同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相適應的.他把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是中唐時代傑出的思想家.


海邊米斜陽


儒客非儒客認為,僅有46年人生的柳宗元是這樣一個人物:

1.具有強烈理想主義的、孤獨的、失敗的政治家。柳宗元出身門閥大族,由於遭受武則天的政治打擊,其祖輩、父輩均擔任縣一級小官。而他的人生卻高開低走,20歲中進士,25歲中博學鴻詞科,32歲以禮部員外郎身份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永貞革新,與王叔文、王伾、劉禹錫並稱“二王劉柳”,成為大唐帝國政治核心人物之一。永貞革新曆時8個月就失敗了,柳宗元先後被貶邵州刺史、永州司馬。十年後返回長安,不久又被外放更為偏遠柳州刺吏,4年後去世。在永貞革新之前和之中,柳宗元是意氣豐發、銳意改革的青年政治家。在邵州、永州期間過著名為官員、實為囚徒的灰暗生活。在柳州任職,取得頗豐的政績。

2.勇於創新的偉大散文家。面對文辭華麗但流於形式的駢文氾濫,由韓愈主導發起了文起八代之衰、文以載道的古文運動(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文學運動),柳宗元作為韓愈最重要的響應者、支持者、實踐者,在古文寫作上取得許多重大創新突破,特別在政治失意的永州、柳州期間的探索,成為寓言文體、遊歷文體、兒童文學的開創者和集大成者。因此,

他與同代的韓愈以及後來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三蘇、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是古文寫作的標杆式人物。

3.風格獨樹一幟的傑出詩人。在燦若星河的唐朝詩人中,柳宗元以冷峻、峭拔、簡約的風格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的《江雪》堪稱寫盡孤獨體驗的傑作。


儒客非儒客


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與韓愈倡導古文運動,合稱“韓柳”。其散文峭拔矯健,說理透徹,結構嚴謹。著有捕蛇者說、永州八記、等命篇。還有三戒等寓言。工詩風格清峭。與韋應物並稱“韋柳”。哲學著作有天說、天對等,否定了當時流行的因果報應思想。主張儒、道、佛三教調(融)和。有“河東先生集”傳世。廣為人知的寓言“黔驢技窮”即出自其手。““捕蛇者說”一文,深刻揭露社會矛盾,批評時政,尖銳有力,不失為人民的代言人。


老頑童374236889


他精明能幹、才智突出,早有大志,受人尊敬。柳宗元很年輕就已經成才,考取了進士科第,顯露出了出眾的才華,文以辭采華麗為工。



當他發表議論時的時候通常能旁徵博引,並且精通經史典籍和諸子百家,言談縱橫上下,意氣風發,常常使滿座的人為之嘆服。. 刻苦學習,文學造詣高。

當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候,貶官居閒期間益自刻苦為文,他把自己放情與山水間,專心誦讀,寫作詩文。韓愈說“其文學辭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於後,如今無疑也。”既然韓愈斷言其文學辭章必傳於後,那就一定說明柳宗元的作品的文學價值。

清廉剛毅,政績卓越。在《柳子厚墓誌銘》中,韓愈通過記述柳宗元在柳州的政績:為柳州制訂了教諭和禁令,從側面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才能。 高尚節操。

通過“以柳易播”一事,表現了柳宗元在患難中捨己為人的高風亮節和義氣。柳宗元的“士窮乃見節義”的品德同世俗之人平日指天發誓,臨難落井下石的表現作對比,既嘲諷了世俗,也反襯了柳宗元形象的高大。


作家雲冗霧


說二句,柳完元是一位好官,好詩人。是唐宋期間流傳的八大家之一。柳宗元,一生好友,喜歡書法寫詩,再加上官位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等。由於工作上的原因,即當好官又寫好詩,給李白,杜甫,王維相比應有所不同。所寫詩詞的流放量,顯然沒有李杜王多,人們總是把他們排在前面,柳宗元則少後。不知內情望加評論,不足之處指正。


手機用戶烏龍


柳老夫子,豈是我輩能評價的?


劈材餵狗


冬雪鎖千山,朔風送大寒。

獨門孤老翁,山寺鳴鐘人。

《無題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