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國產車一年賣100萬臺,為什麼連個變速箱都造不出來?

小強車訊


引言:長安、長城、吉利年銷量相繼突破百萬臺,從市場銷量上來看這些國產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百萬銷量的支撐下,讓這些國產品牌積累了豐富的財富,但是當看到長安新旗艦CS95使用豐田愛信變速箱,哈弗H6使用格特拉克變速箱,帝豪外購邦奇CVT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思考:國內銷量能超越豐田,這些國產車為什麼卻造不出來變速箱。

去年豐田國內銷量為113萬臺,與吉利的124萬臺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一群媒體人無底線的吹噓吉利踩踏豐田,如果車型以短暫性銷量論成功的話,那麼眾泰也比馬自達更成功了。透過銷量,我們是不是應該分析下國產車百萬銷量的背後,技術還有多少瓶頸需要突破?

目前大多數國產車以及零配件企業都受制於變速箱以及變速箱零件,目前國內做的相對不錯的就是山東盛瑞8AT、東安6AT兩種變速箱,盛瑞8AT的具體表現大家可以試試陸風X7,糟糕的駕駛體驗以及思考人生式的換擋邏輯,甚至不如現代10年前的4AT,這並不是詆譭自主品牌,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反觀我們90%以上的國產自動擋車型,自動變速箱無外乎來自豐田愛信、現代摩比斯、德國採埃孚以及博格華納。我們自行生產的AT變速箱,目前裝車率以及裝車效果都非常不理想。

為什麼國產車賣的比合資車更多,卻無法生產出來好的變速箱。普通消費者買車不會關注你採用誰的變速箱,只要產品外觀不錯內飾不錯配置豐富,就會有不少消費者選擇,眾泰T600、T700、帝豪這些車型無外乎看中消費者這種心理,憑藉著低價的優勢很容易在國內這個需求量巨大的市場中獲得成功。但是產品銷量大並不代表車企實力雄厚。變速箱這種對車企製造工藝以及技術儲備要求極高的零部件,誰能造的好,誰的變速箱賣的好,就說明這個車企有硬實力。

首先是匹配上的問題,我們沒有自動變速箱技術,想要獲得快速的成長可以學習、可以逆向甚至抄襲,這些都不是問題,比如說比亞迪的雙離合變速箱在五年前已經裝機使用了,但是具體使用效果如何呢?大家看看最早的速銳口碑就知道了。激烈的換擋衝擊以及摸不透的升降檔邏輯,雖然我們可以逆向一臺最簡單的雙離合變速箱,但是匹配以及軟件的適應,卻無法做到。

自動擋變速箱不同於手動擋變速箱,手動變速箱可以單獨是生產,生產完之後再拿到整車中調試裝機。但是自動變速箱就不能這樣,自動變速箱需要與發動機、儀表、ABS、甚至與底盤都要達到一個默契配合的程度。換句話說,我們不僅要會做變速箱,還要會將其融合到整車中。這裡再扯個話題,山東盛瑞的8AT技術上比豐田4AT更要先進,但是陸風X7的平順性卻與早起的威馳平順性無法相比。一個抖的你懷疑人生,一個堪比CVT的平順。其實駕駛感受並不單看變速箱檔位,更要看車企軟件以及整體性的匹配能力。

最後就是基礎工業,縱觀整個車壇,能生產出來自動變速箱的車企,基礎工業都非常強大,日系以及德系的實力不用多說,尤其是精加工以及低溫組裝方面,我們不服不行。國內車企的重型機床以及機械臂無一不是進口,大多來自於日本以及德國,我們不僅無法匹配自動變速箱,甚至在精加工方面,都與外資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這個差距非常大。


汽車扒一扒


題目就是錯誤的,目前自主品牌早已經量產了好幾款自動變速器。而且都是具有知識產權的。

第一個是盛瑞的8AT。盛瑞的8AT目前已經發展到了第二代產品。已經有好幾個品牌在用。

最早用的是陸風旗下的X7和X5,隨後眾泰也在用,包括大邁X7,幻速、比速也用了,這些車都已經正式上市。據悉,一汽大眾的廉價品牌也將採購這款8AT。

第二個是東安的6AT。這款也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目前眾泰在用,眾泰的T600 COUPE等車型用的就是這款6AT,T500也將用,君馬的S70也是這款。

第三個是萬里揚的CVT。也就是原奇瑞的CVT,這款CVT變速箱主要是奇瑞在用,艾瑞澤5、艾瑞澤7都是這款。

另外,奇瑞也有4AT變速箱,也是用在自家車型上。

第四個值得一提的就是長城。長城自主研發了7速溼式雙離合變速器,而且包括WEY旗下兩款車型,哈弗旗下車型,都在用。

除此之蛙,比亞迪有自主研發的雙離合,吉利收購的DSI,然後又賣給了雙林。


銳車評


對於這個問題,前半句我是認同的,但是後半句我卻不認同。如今,自主品牌強勢崛起,在銷量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從去年的全年銷量來看,吉利、長城、長安等車企都取得了年銷百萬的好成績,超過了很多合資品牌,讓我們看到了自主品牌如今的實力。

當然,如今自主品牌並不止在銷量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績,在技術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很多車型都搭載了自家研發的發動機和變速箱,所以對於題主所說的自主品牌造不出變速箱的說法,我並不認同。比如長城汽車推出的高端品牌WEY,如今已有兩款車型上市,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也成為了如今自主品牌中衝高最成功的品牌。更為重要的是,旗下兩款車型所搭載的發動機和變速箱都是長城自主研發的產物,其中搭載的七式雙離合變速箱,更是榮獲了世界十佳變速箱的榮譽,這讓向我們證明了如今自主品牌不僅能夠造出變速箱,也能造出好的變速箱。除長城之外,如奇瑞、比亞迪等車企均有自己研發的變速箱,併成功的搭載到自家的車型上。

除了車企自己研發的變速箱之外,濰坊盛瑞傳動公司更是自主研發出8速自動變速箱,讓我國正式走進了“8速變速箱”時代,併成功的搭載到多款車型之上。總的來說,如今自主品牌早已不再是那個“低端、廉價”的代表,無論銷量還是技術都有了質的飛躍。希望國內消費者也不要再戴有色眼鏡來看自主品牌。


汽車很聽話


汽車最重要的三個部件就是發動機,底盤和變速箱。這也稱為汽車的"三大件"。

反觀我們國內,長城,比亞迪,吉利,奇瑞等等這些品牌,真正花錢研究變速箱的,非常少。

變速箱的知名品牌,我們大家瞭解的,我舉幾個例子。

比如日本的愛信變速箱,加特可變速箱,歐美的ZF,伊頓等等基本上佔領了絕大部分汽車變速箱市場份額,偏偏沒有我們國家。

我們國內有沒有變速箱公司?有是有的,但是隻能算變速箱生產廠家,沒有核心技術。

那為什麼我們國內造不出來變速箱呢?或者說為什麼不造變速箱呢?

老楊個人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主要還是利潤問題。

生產一款變速箱是需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物力的,從研發團隊的搭建,到後期的運營成本都是非常高的。

而我們國家汽車工業相對於日本和歐美來說,剛剛起步,沒有多長時間。

那麼剛起步的時候,我們只能是模仿非核心技術的東西,比如漂亮的外觀,豐富的配置,厚道的內飾等等。

然後這樣節約成本,也是為了創造更大的利潤,發展自己的企業,形成良性循環。

在商言商,如果一個企業連最基礎的利潤都沒有,那他有什麼經濟實力再繼續研發變速箱呢?

所以說目前國內企業不研究變速箱,主要是為了自己的利潤問題,擴大自己的企業實力,先以利潤為主。

況且比如奇瑞這樣的企業,也不是沒有過嘗試,也有自己的變速箱技術,生產一款變速箱,但是不為消費者廣泛接受,或者說是叫好不叫座。那麼自己的投出與收入就不成正比。

同樣我們我們自己看到銷量不好,那麼就默認為質量,變速箱技術也不是那麼的好。這是大眾人的心理。



2.不單單是變速箱技術,更是產業鏈的問題。

日本為什麼變速箱那麼發達呢?因為其鋼鐵,電子等相關的行業也比較發達。

所以說變速箱技術國內肯定是有的,但是是一個產業鏈的問題。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我們舉個例子,變速箱是由大大小小不同的齒輪連接的,那麼對鋼鐵這種質量是需要嚴格要求的。

導致目前即使有同樣的變速箱技術,但是在國外生產的變速箱和國內生產的變速箱質量就不一樣。



國貨當自強!

我相信經過一代人,兩代人的努力,隨著全民知識水平的提高和相關產業的越發強大,我們以後的國產車肯定會用到自主的變速箱的。

你覺得呢?



以上是個人的一點不成熟見解,如有不足之處,還請指正。

開車用車,安全駕駛,請關注老楊愛車說,用心幫助每一位需要幫助的朋友!


66號車坊


國產車一直都能造出變速箱,只是在國人和車企眼裡,打上某某大牌的噱頭,才能擁有更好的賣點,這也算是當前國內獨特的汽車市場所造就的獨特的環境,國產車還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汽車愛好家


應該說,這幾年正在迎頭趕上吧:奇瑞的CVT,還有個4AT!山東盛瑞的8AT,吉利的6AT(賣掉了),這些都算是自主量產的自動變速箱了。橫置6AT的專利掌握在愛信手上,ZF的6AT貌似是縱置的。所以在傳統AT上的突破有些難度,專利壁壘。因此,現在也是百花齊放:CVT,AT,DCT都有。

相信國產,因為你也是國產的!


遠名電氣


就今天中國科技的實力,CPU,汽車發動機和變速箱應該都能造出來。只不過和外國做生意有利益互換的問題。如果中國只出口不進口,誰還願意和中國合作?中國發展也要給外國留口飯吃不是。民用科技能進口就不必要自己花大錢研究,還涉及很多的專利費用,做好技術儲備就可以了。火箭航天器都能造,這些民用技術還難嗎?


隔壁三叔


我有個不成熟的看法 在中國這麼大一個市場情況下 能快速造出一輛車 賣出去賺到錢 贏得市場 這估計是車企最想得到的 在別人都快速擴大產能 增大銷售取得領先銷量的情況下 企業還有心思花錢去研發 等你花幾年研發 估計你已經落後別人的銷量了 所以 國內企業選擇合資 選擇用別人的發動機 變速箱 這樣快速運用 投放市場 賺到錢 不知道有人贊同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