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雍正真的篡位嗎?清史專家斷案“九子奪嫡”事件

《雍正繼位新探》作者馮爾康是著名清史專家、南開大學教授。他查閱了大量原始史料,進行比對、分析,還原了雍正繼位的整個過程,得出了雍正是合法繼位的結論。今天,我將分成四個部分,為你講述雍正繼位之謎。


雍正真的篡位嗎?清史專家斷案“九子奪嫡”事件


先說第一部分,雍正是在什麼背景下參與奪儲之爭的。

康熙十四年,年僅兩歲的二阿哥胤礽被冊立為太子。隨著年齡漸長,二阿哥一直處在一種渴望接班,卻遲遲接不了班的尷尬狀態中。他急於繼位,竟然謀劃政變,想逼康熙退位。

康熙識破了二阿哥的陰謀,於康熙四十七年廢黜其太子之位。這就是第一次廢太子事件。那之後,諸位阿哥開始爭奪空出來的儲君之位,雍正就是在此時加入奪儲之爭的。


第二部分,奪儲之爭。

先說第一個階段:明爭。

最先跳出來的是大阿哥胤禔。為了儘早當上太子,大阿哥向康熙提議,殺掉廢太子,永絕後患。他還自告奮勇,表示願意攬下這趟差事。

大阿哥的舉動惹怒了康熙。他萬沒想到,大阿哥是如此狠毒的一個人,竟然要對親弟弟下手。震怒之下,康熙剝奪了大阿哥的王爵,把他交給宗人府,終生圈禁。

宮斗大戲的帷幕才掀開一角,第一個競爭者,大阿哥胤禔就出局了。

下一個跳出來的,是八阿哥胤禩。吸取二阿哥的教訓,八阿哥沒有主動跳出來,而是採取了迂迴策略。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即太子被廢黜後兩個月,康熙命群臣舉薦新太子。八阿哥見狀積極聯絡大臣,給自己造勢。於是,由馬齊、阿靈阿領銜,群臣共同推舉八阿哥。連已經退休的元老重臣佟國維,都出面保舉他。

然而,此舉在康熙看來,無異於八阿哥揹著他結黨營私,對皇權產生了威脅。康熙不僅對大臣的推舉不認賬,還把領頭保薦八阿哥的大學士馬齊革職、拘禁。

在阿哥當中,能揣摩康熙本意的,只有四阿哥胤禛,也就是雍正。當康熙要求群臣推舉新太子時,雍正力保二阿哥。這正符合老皇帝的心意,對雍正另眼相看。

果然,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康熙正式宣佈,重新立二阿哥為太子。可惜好景不長,二阿哥再度謀劃政變,失望透頂的康熙,再度廢黜了他。

接著講奪儲之爭的第二個階段:暗鬥。

暗鬥的主人公,是四阿哥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他們竭盡所能,加大自己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

先看雍正。表面上,雍正走的是低調路線,成天吃齋唸佛,同喇嘛討論佛法,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而實際上,雍正是抓住了康熙的軟肋,大打親情牌。

二阿哥再度被廢后,康熙鬱鬱寡歡。雍正經常邀請康熙來自己的私家花園,遊玩散心。雍正還讓兒子乾隆作陪,讓康熙感受祖孫之情,大為寬慰。

當然,光打親情牌是不夠的。作為皇位繼承人,治國理政的才能,才是最重要的。

為此,雍正採取兩面手法。對康熙交辦的事,他盡心盡力完成,展現出認真負責、雷厲風行、獎罰分明的辦事特點。同時刻意保持低調。做任何決定,都要先揣摩康熙的意思;事情辦成了,不居功自傲,都歸功於皇阿瑪的英明領導;平時也小心謹慎,不和大臣往來。這樣,雍正就在康熙心目中,樹立了有才幹又安分的良好形象。

而暗地裡,雍正結交黨羽,為繼位培植私人勢力。這一切,都是揹著康熙乾的。

儘管康熙對雍正大體滿意,但他也有短板:軍事才能平平。這方面的能力,十四阿哥胤禵就要勝出一籌了。

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封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命他代父出征,討伐準噶爾部的進犯。十四阿哥果然爭氣,完成了任務。他的統帥也才能得到充分體現。一時之間,十四阿哥憑赫赫戰功,晉升皇太子,似乎大有希望。

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康熙也的確在雍正和十四阿哥之間猶豫,吃不準該選誰。直到彌留之際,才做出選擇:命雍正繼位。


第三部分,康熙駕崩那晚,雍正究竟靠什麼,取得了最終勝利?這裡起關鍵作用的,是距離遠近。

康熙病危時,十四阿哥遠在千里之外,回京需要很長時間。等他回來繼位,空檔期長,變數多。弄不好,有野心的阿哥發動政變,局面將難以控制。雍正則近在身邊,可以立刻繼位,實現皇權的平穩交接。因此康熙當機立斷,命雍正繼位。

在這個過程中,雍正的兩個黨羽,隆科多和年羹堯,起了重要作用。康熙遺命,就是步軍統領隆科多傳達的。康熙病逝次日,京城九門關閉,諸皇子禁止進入大內。這些事,也是由掌握京城防禦的隆科多,親手操辦。

年羹堯時任川陝總督,十四阿哥統領的西北遠征軍,駐紮甘州。後勤保障依賴年羹堯,要向京城進兵,也要先經過川陝地區。所以他不敢輕舉妄動,只能奉詔回京。

從整個過程來看,雍正是合法繼位,並不存在篡位的情況。


第四部分,雍正何以這麼不受人待見,以至於在歷史上留下了暴君的名聲呢?

外部原因。

雍正繼位後,他的政敵極度憤恨,編造故事,四處宣揚。很多民間傳聞,比如雍正毒死康熙、雍正篡改遺詔等待,都源自雍正的政敵。此外,由於雍正推行的一些政策,損害了士紳階層的利益,導致一些人在私底下傳揚宮廷醜聞,以此發洩怨恨。

第一,雍正誅殺隆科多、年羹堯這兩個功臣,讓人懷疑他是殺人滅口,掩飾篡位的事實。

第二,撰寫《大義覺迷錄》,為自己辯護。結果適得其反,讓人覺得他是做賊心虛。並且,由於《大義覺迷錄》大量引發,反倒讓更多人知道了奪儲之爭,生髮出更多離奇的故事。

乾隆繼位後,立刻將《大義覺迷錄》全部收回、銷燬。然而一切都晚了。圍繞雍正繼位的種種陰謀論,已經在民間擴散,覆水難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