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聖旨到!”頒佈聖旨並不象古裝劇那麼簡單,而是有幾道程序

看過古代宮廷戲的人,一定對這兩句話十分熟悉:

“聖旨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一般來說,這兩句話出場,代表著故事情節的重大轉折。

俗話說:“奉旨出朝,地動山搖。”皇帝頒發聖旨可是一件大事。這道自上而下的程序,不是一發一接那麼簡單。古代政治生活講究儀禮性、權威性,不煩瑣不足以體現一二。


“聖旨到!”頒佈聖旨並不象古裝劇那麼簡單,而是有幾道程序


聖旨擬好,皇帝欽準頒發後,馬上“用寶”,即鈐蓋御璽。

朝代不同,皇帝的玉璽數量也不同,唐代皇帝有8璽,明朝皇帝最多時有24璽,清朝皇帝有25璽,其中21塊為滿漢合璧。

根據頒旨對象的不同,儀式也有繁簡之分。

一般來說,內廷裡與各種儀禮相關的聖旨頒發,多是冊立皇后、皇貴妃,公主下嫁,頒佈遺詔等,這些較為隆重和複雜。而針對臣子的誥命、敕命等相對平實而簡單。

以複雜的清冊立皇后為例,聖旨頒發的步驟是:

欽天監選定吉日,皇帝著禮服出宮,文武百官著朝服跟隨。至午門鳴鐘鼓,中和殿奏《隆平之章》,皇帝上座後,音樂停,放鞭炮,放畢樂隊再奏《慶平之章》,百官伴隨音樂行三跪九叩之禮。

音樂停,官員宣讀聖旨:

“某年月日,欽奉皇太后懿旨,冊立某妃某氏為皇后,命卿等持節行禮。”

第二天,皇帝、皇后、皇太后、文武百官會行禮一整天。

在冊立皇后中,朝廷實際上頒發了兩道聖旨,一個是皇太后懿旨,在冊立時宣讀,另一道是皇帝告天下臣民的詔書。

 

“聖旨到!”頒佈聖旨並不象古裝劇那麼簡單,而是有幾道程序

 

清朝的遺詔頒發程序是:

工部官員預先設黃案於乾清宮几筵前之東,內閣學士從內閣捧出詔書到乾清門用寶,接著詔書送給在乾清宮等候的嗣皇帝手中。

嗣皇帝將詔書放在黃案上,行一跪三拜禮,大學士行一跪三叩禮,將遺詔捧出中門,在乾清門外授給禮部尚書。

禮部尚書跪接後,由司祭司官放入名為“雲盤”的雕雲木盤內,由中路送至天安門外。王公百官著喪服率軍民,在金水橋跪聽宣讀,行三跪九叩禮。

遺詔由此頒行天下。

清朝皇帝即位詔的程序是:

擇吉日,於即位前一天,派官分別祭天、地、太廟、社稷。當天,在太和殿舉行即位大典。

即位後,內閣大學士奉詔書,鈐“皇帝之寶”印璽,禮部官員捧出至天安門城樓,行“金鳳頒詔”儀式,頒行天下。

普通官員的領旨方式很簡單:

官員上奏給朝廷的奏摺、表章若獲准,則有聖旨頒發。

候旨者要在卯時初,即早上五點進長安門,至午門外禮部朝房聽候宣旨。

辰時,儀制司主事一人捧著經皇上硃批的上奏本,同禮部侍郎一同出現,面向西宣讀聖旨。

讀完,候旨者向午門方向行三跪九叩之禮。


“聖旨到!”頒佈聖旨並不象古裝劇那麼簡單,而是有幾道程序

其中我們印象最深的還有太監代皇帝宣旨,如果聖旨內容是指責類的,太監常隨意發揮,說些正文以外的東西。

據說晚清大臣張百熙,因為沒到部裡辦公,太監宣旨指責,讀完後還跺著腳大罵:“混賬王八蛋,滾下去。”張百熙跪接聖旨,因感覺受到奇恥大辱,不久便憂鬱而死。

還有一種驛站傳旨,凡是全國臣民都應知道的國家政令、重大事件,如宣戰、議和、巡幸、謁陵、大赦、高級文武官員的任命降革等,皆可由內閣通過驛站,詔告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