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岭南文化,广东祠堂

岭南广府祠堂发展史

祠堂是在祭祀这一功能上诞生的名词。自周代开始,在《礼记·祭法》中就已经对宗庙制有着复杂而又严格的规定。

岭南文化,广东祠堂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在它诞生之初便是身份阶层的象征,只有帝王与官僚们才有资格进行宗族上的祭祀。

虽然在宋初,为了新政权的巩固与稳定,朱熹、张载等人提出重建宗族制度的设想。然而,对于岭南地区来说,祠堂真正意义上的被大规模建立,是在明代以后。

明洪武年间,中原政权逐渐放宽了民间建立祠堂的身份和建制。于是,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学而优则仕”的岭南人开始对政治地位有所涉猎。

到明中晚期,随着嘉靖年间“大礼议”的推恩令为契机,以繁荣的商贸经济为充裕基础,以宗族制度建设不断推动为内在动因,从而引发了岭南祠堂建造。

然而,这样的热潮并没有持续多久。明清政权交替之际,政权更迭、民不聊生,清初的“迁海令”更是让背山向海而生的岭南经济受到重创,祠堂兴建陷入低谷。

岭南文化,广东祠堂


岭南文化,广东祠堂


只是,历史总相似。在康熙中叶时局稳定之后,对于重整宗族的需求又开始被提到台面上。清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怀柔政策来安抚百姓,整合地方社会,因此,宗祠或大宗祠的兴建成为清早期数量不多的祠堂中的主要形式:

蓬江良溪罗氏宗祠 BY 夜的精灵

顺德北滘杨氏大宗祠 BY 辉ge的春天

到清中期,清政府实行广州一口通商政策在全国范围内阻碍了社会发展进程,但广东却因此而获利,经济迅速繁荣,积累了大量的宗族财产,迎来修建祠堂的第二个高峰期:

花都炭步镇塱头村祠堂 BY 女影

番禺大岭村陈氏大宗祠BY 古建中国

社会越是动荡,就越制约着岭南祠堂的兴建。在民国年代、抗战时期,新的祠堂鲜有被建,而过去建造的祠堂往往成了特定的抗战和救济场所,肩负着国家独立的每一个小部分。

到了如今,祠堂已经逐渐褪去以祭祀先祖为主要活动的外衣,它变成了宗族活动中心,民俗节日、婚丧嫁娶、村内议事等,但凡对于宗族来说别有意义的活动,都会在祠堂里举行:

岭南文化,广东祠堂


而由于“明孝道、敦教化”依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坚守,因此宗族祠堂也会被演化为文教娱乐中心,特别是祠堂中被当做重要的农家书屋和族谱修缮场所:


虽然全国许多祠堂的主要功能大多一致,但是在全国各个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浸染下诞生出来的祠堂建制却略有不同。对于岭南地区的祠堂来说,也是如此

北人南迁给岭南地区带来的不仅是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有早在汉时就被“独尊”的儒学思想。而岭南祠堂建制背后所蕴涵的“明孝道,敦教化”,正是儒家文化的产物。

在对于祠堂的主要功能和寓意上,岭南地区的三大民系不谋而合。它们都以祭祀先祖为祠堂的主要功能,并在建筑工艺的审美上,雕刻有寓意美好、幸福与吉祥的元素。

宝安江氏大宗祠蚝壳屋 BY 深圳新闻网

也在祠堂选址上,共同倾向于“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左右对称”这些绝佳风水的要求:

位于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的水东村是典型岭南祠堂的建制。水东村全村村民都以“程”为姓,始祖是开辟了“洛学”和“程朱理学”的北宋理学家“二程夫子”之一的程颢。

村中有多座祠堂,其中保存较完好的程氏大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水东村乃至云浮市最大的祖祠,占地1200平方米。整个宗祠为二进结构,高梁大柱,恢弘气势,石柱梁撑均有精雕细琢的花鸟神兽

然而,广府祠堂的外观要来得更为活泼轻松,用色浓重,装饰丰富多彩,部分雕饰深受佛山陶瓷工艺的影响:

现今位于广州中山七路的陈家祠,便是其中典型。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

祠堂是什么?

若真要对着现代岭南人问起「祠堂是什么」,大多数人的反应依然是一个本族人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祠堂早已融入了其他的象征意义。

对于本族人而言,现在的岭南祠堂更像是一个纽带,它会把本族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带着他们一起去追忆家族的兴衰,传承往日的文化沉淀,更让他们共同的展望未来。

对于整个岭南地区而言,它却变成了一种名片。你可以在岭南祠堂面前大声地呼喊出「这就是岭南!」,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人必归族,族必有村,村必有祠」的岭南美丽乡村的村落符号。

而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在国潮席卷而来的当下,在传承“祠堂文化”, 建设“文化祠堂”的浪潮中,岭南祠堂是一种文化传承与自信。

近年来,岭南祠堂的保护利用得到重视。一些保存较好的祠堂建筑被纳入文物、历史建筑或历史街区、古村落保护范围内,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在祠堂利用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如将传统祠堂改建为名人纪念馆,或者作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作为多种功能的复合体等。

《广东文化遗产·祠堂卷》

在祠堂建设方面也有新进展。如广东省文明办规划到2020年全省建成1500个文化祠堂;广东省文化厅出版了《广东文化遗产·祠堂卷》等。

然而,现今仍存在一些短板。如规划相对滞后,对祠堂建筑的原真性保护较弱,对祠堂的活化利用方式仍较单一,对岭南祠堂历史文化研究有待深化等。

目前,秉持着“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一理念,优晟文化将作为文化祠堂专业委员会的合作伙伴,在规划先行的基础上,发挥祠堂的文化功能,提升祠堂的教育与旅游功能,着力在文化祠堂的建设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模式机制等方面形成特色,形成品牌,力争做到一村一特色,一堂一品牌,对祠堂进行活化利用,推动祠堂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祠堂建筑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