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寫好五絕詩和七絕詩?

9236於水


我們詳細講一下五絕的平仄關係和行文方法。

七絕無非就是在五絕前面加兩個字,遵守對應的平仄即可。

平仄關係

格律詩的平仄關係是一二句相對,二三句相粘。五絕字少,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出平仄。平仄基礎格式只有四種,掌握了推導技巧,不需要死記硬背。

我找個例子結合著講第一種格式,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我們看首句平仄,“仄仄平平仄”這個是屬於仄起不入韻的寫法。這裡補充說一下,我們說到的首句平起,仄起都是指首句的第二個字,首聯的首字是可平可仄的,並不影響平仄格式的判斷。

起句分仄起不入韻,仄起入韻,平起不入韻,平起入韻這四種格式。格律詩的韻腳一般採用平聲。所以入韻就是平收尾。五絕,七絕,五律,七律都一樣。我們來看第一種格式下整首五絕的具體平仄推導。

“仄仄平平仄”,用我們前面講過的格律詩平仄相對的原則,第二句自然要求就是“平平仄仄平“,跟第一句完全相反。再根據粘的原則,第三句要和第二句發音相似,但是不要押韻,最後一字是仄聲,對應的就可以推出第三句的平仄“平平平仄仄”,再根據對的原則,第四句就是“仄仄仄平平”。

這就是仄起不入韻的格式,按“對”,“粘”的原則推導出四句的平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大家對照著看《登鸛雀樓》,是不是這樣?所以,記住首句的平仄,按照對,粘的規則,就可以推導出整首詩的平仄規律。

五絕多是首句不入韻,所以一般都是用仄聲收尾,五律也這樣。為什麼呢?因為字太少。五個字,一句話才說一半,用平音的話感覺話說完了。這個我們以前講對聯的時候也說過。上聯仄,下聯平,五絕和五律如果首句入韻收平,會給人倉促收尾的感覺。

當然了,也會有不同,那就是第二種格式。仍然是仄起,但是首句要入韻,也就是說第一句結尾要改成平聲。但這樣一改呢,首句五個字的平仄間的關係就被打破,第一種是“仄仄平平仄”,那麼因為尾字用平音押韻,又不能孤平,又不能三平尾,就只能把第三個字改了。那麼第二種格式首句平仄就是“仄仄仄平平”。看例子,李嶠的《中秋月》: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起句“仄仄仄平平”,那麼我們按照對粘的推導原則,可以推出整首詩的平仄關係: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大家對照著詩檢驗下,有沒有問題。第二句因為要入韻,所以跟第一句不能對那麼死。

現在看剛剛第一種格式的平仄關係,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然後再看剛推出的第二種平仄關係,發現聯繫沒有?其實只有首句的三五字平仄關係調換了一下,其他的根本就沒變。所以“仄起入韻式”也是不用背的,兩種格式只是稍微變化了一點。

我們來看第三種格式。

舉例子看第三種格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首句“移舟泊煙渚”平仄為“平平仄平仄”,這其實是“平平平仄仄”在唐詩中非常常見的一種變格。我們按照正格把平仄推出來: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第三種格式,平起不入韻。關鍵來了,我們不要孤立看問題,我們再把這種格式和第一種對比一下。第一種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發現了什麼沒有?這就是把後兩句先說,把頭兩句後講嘛!要死記硬背嗎?不需要啊。你寫詩的時候前後句調整都可以的嘛。

我們再看第四種,平起入韻。既然要入韻,那麼首句的最後一字必須是平聲啊,直接把第三種格式的首句最後一個“仄”改為“平”,同時,前面第三個字的平仄也改掉。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簡不簡單?這種格式就不舉例了,大家自己可以去發現。

四種格式到這裡就全齊了。

所以,大家只需要記住“仄仄平平仄”,第一種基本格式的首句平仄,那麼五絕的四種格式全都能推導出來。律詩也是一樣的。五言是這樣,七言就是往前加字,加字的時候注意平仄關係就好。

近體詩的格律是不用死記硬背的,只有這四種基本格式。然後分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四類。四四一十六,一共就十六種格式,而且完全是可以推演出來。

行文方法

五絕的行文講究一擊斃命,不像大部頭有足夠的文字來渲染,必須練達。但是,哪怕再簡練乾脆,二十個字也是不夠的,所以五絕行文就有了自己的味道,不同於律詩和七絕,這種手法就是留白。

這麼打比方吧,同樣是一副畫,七律五律是什麼啊?工筆,白描。七絕是什麼啊?水墨,寫意。那麼五絕是什麼呢?也許是一個點,一條線,或者是一幅空白,大部分得靠讀者自己去想象。但是二十個字必須完整表達作者的意思和方向,留給讀者的空白是順著詩人的想法去完成,這才是好作品。

也就是說相對於律詩完整的“起承轉合”。絕句一般不完成“合”。五絕更加短小精悍,無一字可浪費,講究的是詩意的發散。

意在詩外,蘊味無窮。

五絕的寫法大致如此,當然如果想寫好,還需要大量的練習以及最重要的東西——靈感。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近體詩又稱為格律詩,習慣上五絕和七絕均屬於此一詩體,另外格律詩還包括五律和七律,五排和七排等。五絕為五言四句,共20字。七絕為七言四句,共28字。均要依一定的韻律格式而為。



格律詩興於唐朝,成就了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巔峰,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

儘管五絕和七絕都是興於唐朝,但兩種詩體的發展軌跡又有不同,由於五言古詩形成較早,獲得充分的發育,也發展出一種叫古絕的詩體,最後形成五絕,脈絡分明。因此習五絕者多從五言古詩取徑。而七言詩,在隋唐獲得快速發展,並不如五言詩般具有完整脈絡。所以,我們在閱讀唐詩時會發現五言詩和七言詩,會呈現不同的風格。


對於初學詩詞創作者而言,宜從七絕入手。一來五絕只有20個字,要求作者有更強的意象組織能力,更好的煉句能力。再之要寫出具古味的五絕,也必然要取徑五古。



學習七絕創作,首先要學的是平仄韻律。有很多專家學者說:格律詩詞是戴著枷鎖跳舞,言下之意格律是一種約束。我是極不同意這種說法的,詩和文的區別主要便是詩須具節奏美和韻律美,要具樂感,這點不論是新詩和古詩都必須具備的。格律詩詞為達成此一要求,提供了一套完善的模板,實為學習韻律,達成樂感的捷徑。我甚至主張,學習新詩創作,也應從格律詩詞入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新體詩人,無一不具備格律詩創作基礎。



目前,在韻律上有兩個體系在雙軌運行,一個是依中古音的平水韻體系,一個是今年公佈的,依現代漢語拼音的中華新韻體系。這個可依個人創作偏好自選。但作為初學者,我是主張以平水韻體系入手的,由於今古音有別,初學時可能會比今音多學兩個課時,但在你以後的閱讀時,你會發現,所讀到的作品,近乎百分百都是依平水韻創作,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困惑。

初習者出律出韻,語句生澀,這都沒有什麼大不了,每個人都是這樣過來的。也常有初學者問,律和意有衝突時,如何取捨。毫無疑問的,先取意。隨著你對格律的熟悉,詞彙儲備量的增加,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原來兩者並不衝突,律和意於你都是可以兼得的。

說了半天,也該切入主題了,如何學習並提高詩詞寫作水平。對不起 ,單學是學不會的,那怕你花上幾千元購買一個網上課程。詩句寫作的重點在於練習,如何練?可先翻閱我文章裡的《詩詞創作練習》系列文章。待我此號過原創後,如有需要,也會考慮在頭條開創作訓練班,而重點便是習作的修改和講解。當然方案還需待我開通原創後,進一步瞭解頭條的規則,才能制訂,大家有什麼好意見,也請指教。

只要方法合理,一個零基礎的詩詞愛好者,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學會寫七絕並不是什麼難事。




詩詞書院


友友的問題是如何寫好五絕和七絕詩。說實話,這個問題對於我有些高深。我說說自己個人的一點拙見。

我覺得,想寫詩就必須要讀詩,古人不是常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話不是沒有它的深刻道理的。讀詩讀到倒背如流的地步,一提筆,彷彿自然而然就有了某種格局。


其次要充分了解古詩的知識,比如韻腳,平仄等,熟練掌握這些古詩詞的相關寫作要求,我想在寫詩的時候就有了擇字的方法。


再者要多練習挑選字,多斟酌。王安石寫過一首《江南春》,相傳他寫到“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句話的時候,剛開始並不是“綠”字,是“到”字,後來反覆修改,才定為“綠”字,也因為這個字,詩的意境一下子就出來了,人們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不自覺的就會出現春風十里,草長鶯飛的景象。


除此之外,要寫好絕句,還要讓自己的詩句有一定的意境。古人詩詞最講究意境二字。像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句詩把那種寂寥無人,白雪皚皚,只有詩人一個人的那種孤寂一下子就寫出來了。

寫好詩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多讀多背多練習多琢磨,相信友友一定能寫出自己的詩。


思南講故事


先別格啊律的,“詩”到底是啥玩意?是把字寫成一行一行的?還是結結巴巴的念出來?還是順口溜?古詩今詩新詩舊詩中國詩外國詩,體裁各不相同,但都有一個“詩”字,這“詩”到底啥玩意兒啊?說實話,真寫的話,這問題值得你從頭到尾琢磨,人不同,估計詮釋也不一樣,就算是同一個人,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層次,認識也不一樣,糾結你問的那個問題,還不如多琢磨下直指核心直指本質的東西。這問題可以問人,也可以網上搜,但不管誰的答案,只能借鑑參考,自己的東西,還必須自己領悟。不然,就算你寫成一行五個字七個字,就算押韻,也難是詩,充其量算順口溜,打油詩都算不上。就好比學武一樣,不管什麼招式,實際上本質就是速度力量技巧……那得自己練。


李雪波741


如何寫好五絕七絕?首先我們得了解五絕七絕各有什麼特點。

任何事物的出現都是從簡單開始,逐漸豐富完備的。詩歌也一樣,也是從最初的兩言三言四言的雜言詩,慢慢過渡到五言七言齊言詩的。雜言詩就是詩歌的字數不固定,從一字到十字的句式雜言其中;齊言詩就是通篇字數固定,或五言或七言等。

先秦以前,詩歌以雜言詩為主,字數以四言為多;漢以後齊言詩開始出現,多以四言為主;隨著詩歌文化的發展,五言六言七言的齊言詩開始出現,如曹操的詩多以四言出現,到了他兒子曹丕曹植時又多以五言為主了。後來六言詩逐漸淡出,以五言七言為主了,多於七言的齊言詩基本上沒看到。

直到格律詩出現至初唐,齊言詩多以五言為主,七言較少。直到詩歌爆發的盛唐,七言詩才開始火爆,特別是經王昌齡、王之渙、岑參、高適等詩人的演繹實踐,七絕佔據了律絕的主導地位,五絕也就退居其次了。

古人認為,五絕偏於寫景,七絕長於抒情;五絕善於言志,七絕工於言情;五絕極具古風古意,七絕更具現代氣息。瞭解了這些特點,才能更好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愫,再加以選擇,就能事半功倍。

因為五絕更適合寫景,所以五絕多以首聯對仗式為主。首聯對仗,相互映襯、相互烘托,立即會營造出一個立體意境,人在其中,更使情景交融,收到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如:唐朝張祜《河滿子》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

先以一個對仗句開始,描寫一個遠離家鄉、深居宮中二十年的宮女,在聽到故鄉小調《河滿子》後,思鄉之情噴薄而出,感情閘門打開,止不住的熱淚簌簌雙流的情景。一個故國,一個深宮,一個三千里,一個二十年,形成鮮明對照,先行造勢;再來一聲河滿子,雙淚落君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完完全全的真情實感,全無堆砌做作,短短二十字,字字黃金,一幅深宮思鄉畫面油然而生。

七絕更適合抒情,所以多以首聯押韻式為主。首聯押韻,能使詩句更具韻味,更便於情感表達,一氣呵成。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頭兩句平鋪直敘,因為有韻,所以更朗朗上口,才有可能促使人繼續讀下去;這時話鋒一轉,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先是不知愁,一個“忽”,忽有所見,忽有所感,頓覺原來的不知愁是多麼可笑,多麼無知!功名利祿身外物,哪有兩人一起歡笑、一同呼吸更加實在、更加美好呢?

當然,什麼都沒有定式,五絕一樣可以抒情,象前面那首《河滿子》就是五絕抒情代表,七絕一樣可以寫景,做到情景交融,如白居易《暮江吟》:

一道殘陽入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全詩全為寫景,沒一字涉及情,可我們通過描寫的畫面,卻有真真切切的震撼感受,這就叫寓情於景,無字寫情,卻處處有情。

不管你學過多少詩歌理論,握有多少詩歌秘笈,一切必須從閱讀鑑賞開始,沒有千兒八百詩歌儲備,即使合律合韻,那也是笑話一個,比張宗昌張大帥強不了多少。還有就是要拋開臉面,受得了冷嘲熱諷,現在的噴子們可厲害了,明明什麼都不懂,卻個個都象磚家,評頭品足,你要跟他們認真,那趁早什麼都別忙活了,因為寫詩也是門手藝,靠勤學苦練,開始粗糙不堪,慢慢才會有些模樣,只有多與人交流,互相切磋,才會有進步。讓人噴吧,被噴一次就能長一分,噴得越沒面子,記憶猶深刻,受得了委屈,就成得了器。

只要勇敢攀登,什麼樣的山峰都能被你踩在腳下!



雲卷飛山


押韻押韻押韻,重要的事說三遍。

押韻第一,詩是要押韻的。不管是新韻舊韻,押韻是第一重要。

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偶句必須押韻,平仄不能互押。這個是基本常識。

多讀多寫,聽聽不同意見。天天習慣了誇獎,都是好好好,不對的也是好,那麼可能永遠處於那個好好好的假水平了。

一開始就對自己嚴格一點,按照絕句格律來寫,少走彎路。即是有不能夠理順的時候,先存下草稿,隨著水平的見長,也會慢慢好起來的。

實在有一兩首弄不好也就算了。不過只要認真,會發現格律不順的時候會越來越少的。

其實也沒有什麼捷徑可以走。每個人除了有認真的精神之外,還有天賦,這也很重要。

讀寫聽意見,讀寫聽意見,讀寫聽意見。厚下臉來,不怕錯,失敗是成功之母。

加油,祝福可以迅速成為大詩人。




紅玉w紅玉


我是一個老實農民,文化水平可說是一窮二白!清水底了!但我也是蠻要滾面棍用來吹氣啊!下面請師匠們指教指教!我真非常企盼哦!詠梅~~今日頭條君,寒冬噴火雲。百花爭豔日,傲骨鑄詩魂。



76O29918864


五言成五絕,七絕必七言。

四句當和韻,更應意境全。

作詩應有韻,平仄最為難。

平水能通古,新韻寬宜填。

詞賦多推敲,詩吟精貴嚴。

時常勤練習,工整日臻賢。

詩絕務精當,還須立意長。

起興和轉備,練字再推詳。



樺林樵夫


多讀書,讀古書。


谷半石


藏頭詩《老有所依》

《老》柳今朝換新翠,

《有》風喚雨促碧顏。

《所》以歡欣迎紫燕,

《依》然快樂慶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