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小腹部重墜,是氣滯而非氣陷,調和肝脾、燮理升降才是正解

曾經收到過一個問題,是關於小腹部重墜的,看過好多中醫,效果都不理想。

主要情況是這樣的:

小腹部有重墜感6個多月了,睡臥反甚,動後則減,矢氣後舒,時有太息,口不幹苦,素喜溫飲,不畏寒熱,納馨寐安,二便通調,形體矮胖,舌色淡紅,苔薄白,脈滑稍弦,絕經2年。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又該怎麼解決呢?

小腹部重墜,是氣滯而非氣陷,調和肝脾、燮理升降才是正解

其實,像這個問題,是極易誤診的,其誤在“症”之可靠性。前醫據檢查報告“胃下垂”及主訴小腹部重墜感,診為“中氣下陷”,欲擬方補中益氣湯。

她形體矮胖,且兩度太息,細詢病情後,以其小腹重墜、睡臥反甚、動後則減、矢氣後舒、時有太息,便否定了中氣下陷這一原因。

她服補中益氣湯後症狀加劇,細觀前後兩方,一瀉一補,然藥後所見大異。此處以症測機,可知此絕非氣陷,而為氣滯。她本為氣滯之體,此番再補中氣,則如火上澆油。

故一段時間的調理之後,堅守疏肝理氣之法,慮其肝脾不調之機,於四逆散增香附一味,助其理氣達鬱之功,故獲良效。臨床之辨,首抓辨“症”,其次才是辨“證”。

小腹部重墜,是氣滯而非氣陷,調和肝脾、燮理升降才是正解

她是為肝脾不和,多由七情鬱結於中,以致升降不利所致。肝失疏洩則太息時作、頻轉矢氣、動後反舒、脈弦稍滑;脾不健運則升降失司,清陽當升不升則下墜感現,濁氣當降不降則腹部沉重。諸症合參,本病屬氣滯而非氣陷。

治宜調和肝脾,燮理升降,方選四逆散加味。四逆散雖方小藥常,卻不可等閒視之,方中柴、芍與柴枳、兩藥對暗藏玄機也。

自古有“肝體陰而用陽”“柴胡劫肝陰”之說,方中柴、芍,一辛散疏肝解鬱,一酸斂養陰柔肝,相互促進,制短展長,故恆為李師疏肝解鬱常用藥對。經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啟發後世當循升降之機。

此處柴、枳為對,枳殼辛散苦降,行氣除滿,功專下行;柴胡苦辛微寒,疏肝昇陽,長於升散。此一升一降,一上一下,斡旋中焦氣機,中焦通暢,升降得常,重墜得解。

小腹部重墜,是氣滯而非氣陷,調和肝脾、燮理升降才是正解

啟發:

1、對胃下垂的認識。

胃下垂主要表現為小腹部墜脹等症,所致諸症多於餐後、久站或行走加重,而坐、躺則緩解,且尤多見於高瘦體型。患者體型矮胖,與此有別;其行走後症狀不重反輕,且矢氣、太息、脈弦等氣滯證顯見,此與脾虛氣陷所致的胃下垂區別明顯,臨證不可不辨。

2、胃下垂與中氣下陷不可等同。

現在中醫臨床中簡單套用西醫檢查結果的現象十分普遍,忽略了中醫思維的訓練,和四診的全面、規範、準確,此處之誤根源即為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