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長五,為什麼一定要等到你?

生活在地球這個藍色星球上的人類,總喜歡暢想著宇宙中的種種。在蒼穹之下,他們仰望星空,一次次點燃內心深處的希望之火;在未知之中,他們渴望真理,一次次衝破天際去擁抱遙遠和神秘。

時隔900多個日夜,巨大的轟鳴聲將再次在海南文昌響起,“走向更遠的深空”,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這一次臥薪嚐膽後的重出江湖,承載了太多的希望,人們期待著捷報,更期待著未來。

決心下在20年前

“火箭運力有多大,航天舞臺就有多大。”這是航天界公認的一句話。邁向更高更遠更深的太空,離不開火箭運載能力的提升,可見,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成為中國航天的必然選擇。

上世紀80年代中葉,縱觀國際航天大潮,那時已經出現了10噸級的航天器。而當時我國新問世的、被稱為“大力神”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仍然達不到這樣的運載能力要求。

而在當時,我國科學家們的志向是宏大的。1986年3月,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我國一份關於高技術發展計劃開始萌芽。當年11月,這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正式出臺,這便是“863”計劃。

在這項計劃中,首次出現了“大型運載火箭”的明確提法。

“863”計劃中這樣寫道,“研究發展性能先進的大型運載火箭,提高我國航天商業發射服務能力,併為下世紀初建設成長期性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研製出性能先進的低軌道能力為15~20噸的大型運載火箭。”在業內專家看來,這份計劃也是我國大型運載火箭研製的起源。

“研製全新的火箭會很難,但是我們不能只看到眼前,我們的目光要延伸到10年、20年之後,我們要想那時候需要什麼樣的火箭。”運載火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說,那時很多專家已經意識到研製無毒無汙染、運載能力大的火箭勢在必行。

1995年~2000年,在原國防科工委和國家“863”計劃支持下,我國開展新一代運載火箭方案論證以及液氧煤油與氫氧兩種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新一代運載火箭技術發展途徑和總體方案初步研究也在2000年左右完成。

“從現在看來,當時這個決心下得是非常對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院長助理郝希凡曾參與當年的論證工作。2000年11月2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提到,“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開發新一代無毒、無汙染、高性能和低成本的運載火箭,建成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化系列,增強參與國際商業發射服務的能力。”這段描述,在當時格外引人注目。

這是中國政府發表的第一份有關航天發展的政府文告,它標誌著中國新一代火箭的研製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

雖然那時新一代運載火箭還都尚未命名,但大家知道,這將是有別於當時長征系列的新型火箭,專家也明確了它的3個方面技術特點:一是新一代火箭系列由3個模塊加上現有技術組成,這3個模塊分別是5米模塊、3.35米模塊和2.25米模塊;二是通過模塊間的組合,像搭積木一樣形成一個龐大的火箭新家族,可以按發射不同衛星的需要,進行多種組合,完全能夠滿足未來30年以至更長時間國內外市場對火箭的需求;三是系列化、通用化、組合化的“三化”設計原則從整體上減少了研製成本,規模化、集約化的生產大大降低生產費用,地面設備的簡化既減少了發射場工作人員,降低了發射成本,又提高了履約能力。

可以看出,當時所初步確立的技術發展途徑和總體方案一直指引著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發展。

长五,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你?

更新換代的核心之作

作為新一代運載火箭中第一個立項研製的型號,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是真正的跨代研製項目,是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的重要支撐和顯著標志之一。

長五火箭以大幅提升我國自主進入空間能力為出發點,以解決我國航天發展現實需求為立足點,按照“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無毒、無汙染、低成本、高可靠、適應性強、安全性好”的設計思想,為的是構建一個新一代系列化運載火箭。

大型運載火箭強大的運力是進行深空無人和有人探測的需求。從數據上可以直觀地看出,長五火箭能夠使我國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提高兩倍多,達到近地軌道25噸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級,這使我國運載火箭的規模實現從中型到大型的跨越,運載能力達到或超過國外主流大型火箭。

長五火箭啟動研製是為了全面提升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而不是以發射某個特定載荷為目標。從增強進入空間的能力角度出發,這是中國航天發展的現實而迫切的需求,而長五的發展思路和技術發展途徑也是具有中國特色且符合我國實際的。

“長五火箭實現了我國運載火箭的全面升級換代。”龍樂豪曾說,它帶動了我國新一代中型、小型運載火箭發展,構築了我國新一代無毒、無汙染運載火箭系列型譜,併為下一步發展重型運載火箭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其中,長征六號火箭、長征七號火箭這兩枚新一代運載火箭分別於2015年9月和2016年6月首飛,雖然它們是在長五火箭首飛之前發射,但關鍵技術都是由長五火箭牽引出來的。而長五火箭“一個系列、兩種發動機、三個模塊”的設計思路也都在這兩枚火箭之中得到充分體現。

“不僅如此,長五火箭在發動機研製方面牽引出的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地面推力50噸級氫氧發動機以及膨脹循環發動機都在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具有重要意義。”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貴田說。

長五火箭研製是一個系統構成複雜、新技術多、驗證規模大、專業領域廣、組織實施難的航天覆雜系統工程。在大火箭的背後,是國家科技能力、製造水平的全面體現,是我國向航天強國、科技強國、製造強國目標前進的實實在在的一步。

在長五火箭的研製過程中,航天科技集團5個研究院、43個部所廠、1.6萬多人承擔了相關工作;全國冶金、化工、電子、交通運輸等行業900餘家單位參與了相關配套研製工作;在文昌、在天津、在上海、在西安,在全國各地,我國航天製造都因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發生了轉變。

可以說,長五火箭的成功研製也是全國各行業大力協同、密切配合、攻堅克難的結果。火箭能力的提升,不僅是中國航天科研能力提升的表現,更是我國綜合國力提升的象徵。

长五,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你?

馬車再多也不能成為火車

用龍樂豪的話來說,在我國航天曆史上,長五火箭與長二火箭具有同等的地位。“如果說長二火箭是我國現役火箭‘老祖宗’,那麼,長五火箭將是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老祖宗’。”

的確如此,我國現役火箭都是從長二火箭的基礎之上進行研製的,而長五火箭對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也起到了奠基作用。

“長五火箭是一個全新的火箭,一系列新問題也接踵而至。”郝希凡認為,這對火箭來說是一個跨越式的臺階,同時也是一個必須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邁上去的臺階。這如同人類探索宇宙的規律一樣,當先行者邁出跨越式的第一步,後來者的跟隨相對會容易許多,而由量變到質變的這一步對於中國航天來說,是非走不可且必須要走的。

“火箭的發展過程大部分時間都是漸進式的小步快跑,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遇到瓶頸,這個時候便需要更新換代。” 郝希凡為記者畫了一張增長曲線圖,“當弧線的曲率,也就是發展的增長速度開始降低時,就意味著需要尋找新的增長引擎。”

這就好像經濟學中的線性增長和第二曲線式增長,現代創新理論提出者熊彼特說:無論把多少輛馬車連續相加,都不能造出一輛火車出來。而只有從馬車跳到火車的時候,才能取得十倍速的增長。

直徑大小的限制、發動機推力的限制、地理位置的限制……如果長征系列火箭繼續沿著原先的道路走,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作為航天發展的“馬車伕”,運載能力也要一步步跨越到火車時代,甚至高鐵時代。

那麼,如若想使基業常青,並不是在一條曲線裡面把它拉得非常長、非常陡,而是你如何能夠一次又一次地跨越第二條曲線。正如長五火箭總設計師李東所說,長五從設計、仿真、製造到地面各種試驗都變了。毫不誇張地說,長五火箭的研製是從一張白紙上一筆筆畫出來的,因為不管是它的“心臟”——發動機,還是整體佈局結構都是全新的。

中國航天人一步一突破地走過30年,打贏了“動力系統研製、火箭結構研製以及發射場建設”這三場戰役。

長五火箭在工程預研、方案研製、初樣研製階段,型號隊伍全面突破了以12項重大關鍵技術為代表的247餘項關鍵技術,生產各類單機約18031臺,累計開展試驗約1289項,總計超過2萬餘次各種地面試驗。

“只要搞新的東西一定會有新的問題,尤其是更大和更小這兩個極致最難幹。”郝希凡說道。長五火箭在研製過程中也遇到了多項我國運載火箭發展史上首次遇到的重大技術難題,團隊創造性地提出全新方案、採用新技術、全面系統綜合和優化,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新技術。

“彎路不會白走,這會使大家對問題的認識更加透徹,讓隊伍走向成熟,所以不斷暴露問題的過程,也是獲得提升的過程。”長五火箭總指揮王珏說。

长五,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你?

運送“貴客”的通行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太空探索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擔負著人類存續的重任。

長五火箭是一張通向太空的通行證,有太多我國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翹首期待著。探月三期嫦娥五號任務、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國載人空間站任務等,這是已經明確的長五火箭後續將要承擔的任務,每一位“乘客”都是重量級選手。其中,由於火星軌道限制每隔26個月才有時間窗口實施發射,所以火星探測器對發射時間的敏感性最強。

長五首飛成功後,世界其他幾個航天大國均將長五火箭與目前世界上性能最高、能力最強的大型火箭——美國的德爾塔4重型火箭相提並論,認為“長五火箭的技術指標使它與美國目前最強大的德爾塔4重型火箭並駕齊驅”“該火箭的性能超過了歐洲的阿里安5火箭和計劃2020年發射的阿里安6火箭”“這是改變遊戲規則的一次發射,是中國航天的新篇章”。

作為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五火箭能夠發射更大質量的衛星和探測器,大大拓展了工程任務設計方面的靈活性,使得開展距離更遠、規模更大、成果更多的航天任務成為可能。

長五火箭及其上面級完全有能力把探測器送到太陽系的任何一個角落,讓中國人的視線無限延伸。比如,它既能把25噸級的航天器送到近地軌道、把14噸級的航天器送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又能把8噸級的探測器送到地月轉移軌道、把5噸級的探測器送到地火轉移軌道。在搭配合適的上面級後,長五火箭還能把探測器送到木星等太陽系內行星。

根據目前設計的軌道,長五火箭在發射月球探測器、火星探測器時,都是把探測器直接送入轉移軌道,無需多繞“圈圈”,省時又省力。因此,長五火箭將成為我國航天任務的主力火箭之一,有望在中國載人空間站建設、月球採樣返回、火星探測等多項重大航天工程任務中繼續發揮重要作用,是承載中華民族對浩瀚宇宙嚮往的“夢想之箭”。

1935年,只有24歲的錢學森在題為《火箭》的論文中寫下這樣的激揚文字:

“你在一個晴朗的夏夜,望著繁密的閃閃群星,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失望吧。我們真的如此可憐嗎?不,絕不!我們必須征服宇宙。”

今天,當我國航天事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出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之時,青年錢學森的壯語豪言猶在當代航天人耳畔迴響,他們也正在為了這項偉大的事業堅守初心、砥礪前行。

圖/中國航天報記者 宿東

審核/陳立

監製/索阿娣

长五,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