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4 兩件作品入國展:楷書氣韻暢達,行書昂揚挺拔

十二屆國展入展作品創作手記

■胡中一

很幸運此次十二屆國展我的楷書和行書同時入展。

楷書作品我寫的是小楷,在創作風格上以八大山人的風格為基調進行創作。在小楷中加入行書筆意,在整篇的書寫中增強墨色變化,展現通篇的書寫性,以達到氣韻通暢的效果。使得小楷氣息更加“活脫”,充滿生機。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言:“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正是此理。

兩件作品入國展:楷書氣韻暢達,行書昂揚挺拔

胡中一楷書作品

行書創作基本就是平時知識的積累和長時間書法創作經驗的結合。對於行書,案頭尺牘、信札會駕馭起來較為得心應手,大張條幅則不易,既要兼顧行筆之流暢,又要抒發整體的神氣;既要規避輕浮的姿態,又要展現昂揚挺拔的氣勢。

《懷仁集王聖教序》、墓誌中欹側的結構,是我主要考慮、借鑑的,重點突出上下字的開合和輕重的對比關係,並略加草書長線打破空間的均勻布白,以率真爛漫,直抒胸臆為旨。一幅好的作品始終圍繞“變"而創作,要學會製造矛盾解決矛盾。平日練習對傳統名帖要深入,會古還要通今。

兩件作品入國展:楷書氣韻暢達,行書昂揚挺拔

胡中一行書作品

一件優秀的書法作品的本身看到的是線條質量,是用筆到位,是章法佈局和諧統一,是整幅作品體現出的神韻,是對傳統的繼承與創造。貴在虛實相生相結合,矛盾的處理、作品的精益求精還是要反覆起草、實驗,氣息、章法、字法墨色……進而便是道與技的融會貫通。

另外我不太在形式上做過多的文章,但當代書法展覽現實,形式的重要性還是非常凸顯的,所以我也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嘗試。拿此次小楷作品來說,整體是四尺整張,共分成十個小塊面,天地大量留白。

兩件作品入國展:楷書氣韻暢達,行書昂揚挺拔

胡中一大楷作品

在材質上也進行了一番思考,選擇絹本書寫,這樣顯得格調更為高古。在形式設計方面我以橫式為主,打破常規,因為當前大多數作者多喜豎式用紙,然我採用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之,以橫補豎,開拓形式設計的多樣性,整體簡潔、明快,意在追求清新、淡雅的感覺。而行書在形式上則是採用了兩個長條的書寫方式,目的是為了能更好的突出作品的行氣。

兩件作品入國展:楷書氣韻暢達,行書昂揚挺拔

八大山人書法

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但我自身的創作還存在著諸多不足。我認為自己仍在側重於技法的學習,對傳統經典的研習還不夠深入,還沒有真正上升到一定的藝術高度。但我深信經過不懈的努力,不斷學習,豐富學識,一定還會有所進步、有所提高。這是我個人在創作上的一點心得體會,還望大家不吝賜教。

兩件作品入國展:楷書氣韻暢達,行書昂揚挺拔

胡中一:中國書協會員,北京人文大學書法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最高院法官學院特聘講師。作品入展: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第十屆書法篆刻展 、全國第三屆青年書法篆刻展 、“王羲之獎”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全國首屆楷書書法作品展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