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在重返歷史現場中感悟文學的啟示

在重返歷史現場中感悟文學的啟示

我大致統計了一下24期“新中國文學記憶”,有7期作品是在《人民文學》雜誌首發的。作為《人民文學》的主編,我頗為感慨。我們總是等著光明日報的這些文章見報,然後在微信上重點推薦,裡面配上關於我們雜誌更豐富的圖片。今年是《人民文學》創刊70週年,光明日報給了我們這樣的支持,我們衷心感謝。

24期“新中國文學記憶”看下來,我認為一大特點是重返歷史現場。這裡的現場是鮮活的,和一般的文學史家所寫的文學作品的理性分析、文學史的冷靜觀察不一樣。

那麼,重返歷史現場的意義是什麼?是為了提供現實參照。70年裡的這些重要文學作品給今天的我們一種啟示和召喚。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作品?現在我們說要抓現實題材創作,而這些作品都與此相關,和當前的文藝倡導形成呼應。一方面重返歷史現場,另外一方面提供現實參照,這體現了光明日報辦報的智慧。

“新中國文學記憶”又是一次對學術資料的梳理。每一部作品都配有傳播與影響的介紹,這部分非常重要。我曾在高校待了20來年,我聽聞好多老師都要收藏這些版面。因為現在做研究往往只注重對文本本身的研究,忽視了傳播與影響。光明日報把這些作品的出版、改編、搬上銀幕和舞臺的情況都梳理了出來,功勞很大。別看這部分文字少,勞動量是非常大的,是見功夫的。

“新中國文學記憶”是一份鮮活的學術資料,包括其中的圖片。比如談《青春萬歲》的那個版面,配發了王蒙先生在團校和同學的合影,同學之間互相拉扯著,肩膀壓著肩膀,充滿朝氣,讓人看到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的青春樣貌。這也是一種學術資料。實際上,現在整個學術研究也在慢慢地立體化、靈活化。

(《人民文學》雜誌主編 施戰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