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陰陽兩虛,先補陽;五臟皆傷,從何治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知道自己身體不好,卻不知究竟哪裡不好?其實不是不知道哪裡不好,而是有一個事實很難接受,甚至於不願意接受,因為不是“哪裡不好”,而是“哪裡都不好”。

聽的最多的是“陰陽兩虛”,似乎聽的多了,就不覺得如何,彷彿陰陽兩虛普遍了,也就正常了。甚而五臟皆傷之時,慌亂無措,竟已不知如何下手。因為彷彿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如脾腎陽虛,欲補脾陽,卻擔心土氣太過制約腎水。(腎是陰是陽?下章再細講)欲補腎陰,滋養肝木,然水氣過盛又易剋制心火,心火不足,則脾土無源可生,又該如何是好?所以,陰陽兩虛,從何補?五臟皆傷之時,又當如何治?

陰陽兩虛,先補陽;五臟皆傷,從何治

首先我們確定一個觀念是“上醫當治未病”,否則臨渴掘井,臨陣磨槍,必是事倍功半。但是如果已病之人,這些觀念已經無異於廢話,那麼這時,應該從何著手呢?

陰陽兩虛,必先補陽。(這個觀點,在冰妍坊之前的文章裡已經說明,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查閱)今天主要說的是,若五臟皆傷,當從何治?

《黃帝內經》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體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

所以由此可知,若五臟皆傷,補心為上。心者,主火。天地陰陽來說,火者主陽。而人體五臟來說,髒為陰。那麼補心,究竟是補陽還是補陰?《周易》更有水火相濟之卦,水火本是陰陽相對,如何相濟?《黃帝內經》說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源?今天我們只說到陰陽兩虛必先補陽,五臟皆傷,治心為先。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