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長期喝黃芪泡水好不好?

老劉大大哥哥


黃芪在中醫中藥裡面是用途非常廣泛的一味藥。黃芪對身體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可調整身體的一些不適症狀,經常用黃芪泡水喝可起到保肝利尿,抗衰老,增加機體免疫功能,降壓和抗菌的作用。如果身體很健康和毫無不適的情況下,偶爾的食用黃芪或選用一段時間來調理身體是很不錯的,到底是中藥,經常食用是不建議的。

黃芪的藥用價值

補氣固表

如果是氣虛引起的肌肉鬆弛,皮膚水腫,體力不支,稍微活動就會氣喘吁吁,輕微的活動就出汗,這都是氣虛的症狀,這時候首選的藥物就是黃芪了。

除水利尿

氣虛引起的疾病導致皮膚水腫面部水腫,軀體,下肢水腫,用黃芪加上茯苓利的效果是很好的。

排膿生肌

黃芪可促進肌肉生長,使傷口更好的癒合,如果身體受了傷,出現膿腫的情況不宜癒合,用它是很好的。

現代研究表明, 黃芪化學成分多為糖類,皂苷等化學成分,常用黃芪泡水喝,可起到調節免疫力,抗癌,改善腎功能,調節血糖,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

黃芪加當歸可益氣生血

黃芪加白朮可補氣健脾

黃芪佳麥冬可養陰生津

黃芪加枸杞泡水可養顏抗衰老

黃芪加甘草可平補氣血

黃芪和金銀花一起煮湯,可起到清暑熱解溼毒的作用,很適合夏天喝

做魚湯或雞的時候加入黃芪,可起到補中益氣補血的作用。

黃芪性溫,很適合氣虛脾溼的人使用,孕婦,經期,感冒的人是不宜用黃芪。

據不同的體質,要加不同的藥材來搭配調理。比如陰虛,溼熱,熱毒者用黃芪會出現一些毒副作用。因此一定要慎重,如果一定要用黃芪,那就需要用配伍運用。

如果是陰虛體質的人用黃芪時應該配上養陰的藥,如麥冬,天冬,玉竹,熟地等。

溼熱的患者用黃芪時需配清利溼熱的藥,如黃連,茵陳,黃芩等。

熱毒熾盛性的患者,用黃芪配清熱解毒的藥,如黃連,大黃,梔子等。


那縷陽光


大家好!我是福爸,臨床營養師。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用。

黃芪是是一種傳統的中藥,使用非常的廣泛,是補氣良藥。現在有不少人喜歡將黃芪切片泡水喝,認為有補氣的功效。那麼長期用黃芪泡水喝到底好不好呢?

雖然我不是中醫,但是中醫和西醫有一點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所有的藥物都有使用的適應徵和副作用。


黃芪的功效和禁忌

黃芪性甘,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益衛固表,補氣昇陽,託毒生肌,利水消腫。

禁忌:表實邪盛,氣滯溼阻,食積停滯,癰疽初期或潰後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黃芪的副作用

黃芪的補氣作用較強,在臨床上容易補火助邪。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會有“上火”症狀,如面紅、心煩、失眠、咽痛、血壓升高、頭暈等。醫聖張仲景在他著名的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中,補氣使用最多的是黨參,而用到黃芪的方子只有數條,可見醫聖深刻體會到黃芪藥好但是難用,不宜濫用。


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不要輕易長期用黃芪泡水喝。在開始用黃芪泡水喝之前,最好請專業的中醫辨證施治,確定適合用黃芪的情況之下才可以用黃芪泡水喝。在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還要找中醫瞭解一下身體狀況的變化,及時調整劑量或者停藥,以免發生併發症。

我是福爸,臨床營養師,覺得我說得有道理,就點個讚唄😜 關注我的頭條號,獲得更多營養健康資訊。


福爸聊營養


黃芪是一味好藥,補氣最給力,有“補氣諸藥之最”的美譽。但“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這一說法,卻有諸多誤區。因為,黃芪湯講究的是要“巧喝”,而非“常喝”。


例如:有些朋友經常單獨使用黃芪進補或一次性大量進補,導致身體迅速出現“上火”症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


這是因為黃芪性溫而藥力向上升(補氣昇陽),使用相同劑量時,補氣的力量又比黨參大,臨床上藥力和藥勢不易監控,配伍上難以充分協調。於是就會導致上述症狀的產生。


因此,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謹慎食用。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有幾類人不宜食用黃芪:

身體乾瘦結實的人

處於感冒的人

經期中的女性

腎病屬陰虛,溼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61)



家庭醫生雜誌


總所周知,黃芪的藥用價值在於它補氣的作用,而中醫所謂的氣,就是咱們說的免疫力,氣越足則免疫能力越強,所以,常服黃芪可以增加人們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保持身體健康!



我國古代醫學給予了黃芪極高的評價,它有著“補氣之聖品”的美譽,《本草綱目》中將其載為“補者之長”;它的補氣作用甚至不亞於人參等貴重藥物,重要的是它非常廉價,適合人們長時間的使用!

中醫認為,黃芪除了補氣之外,還具有著更多的功效,可以用於利尿排毒、斂瘡生肌,還能治療脾胃虛寒、心悸多汗、氣短咳喘、食少便溏、久瀉脫肛、體倦乏力等症!


而且,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黃芪中富含黃酮類、皂苷類、多糖類等化合物,這些物質具有著提高免疫力、強心利尿、調節血壓、降血糖、護肝臟、抗腫瘤、延緩衰老、抑菌殺毒等作用!

黃芪雖好,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用的,因為黃芪性溫,所以陰虛溼熱、熱毒熾盛、感冒發熱、月經期及懷孕等情況下的人應當慎用黃芪;而且,久服黃芪可能會出現“上火”的症狀,對人們的健康不利,所以,黃芪要服用多長時間應該以自身健康狀況和需求為依據!



綜合內科張醫生


這個問題大致反映了目前很多養生方代茶飲而久服的問題。中藥久服實際上是容易引起“藥邪”的。藥物本身的藥性太過猛烈,服用後易出現正氣虧損,陰陽失調的可稱為“藥邪”。黃芪雖藥性溫和,但畢竟也是一味補藥,久服之後必然引起機體失調的狀況。

中醫診治疾病的根本為糾偏,糾偏即是復正,恢復機體正常生理功能,所以在治療時不可過,過則為邪。此處所說的“過”,有兩層含義,一是指過服,許多醫生、病人不知藥方之妙全在其量,反而針對其病症病機過用某一藥物或某幾味藥物。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芩具有降壓、利尿的功效,但僅限於小劑量使用,若大劑量則有升壓、抗利尿作用,如若不知,在診治疾病過程中過用黃芩,不僅邪氣未除,反致病深。用藥如用兵,藥量必依證,所以實際臨床用藥不僅要依據病症情況,還要具體定量並考慮個體差異;二是指久服,張子和撰《儒門事親》時明確指出:中藥久服,必有偏勝。故世人皆以仲景“中病即止”之論作為用藥時間的考量標準。此外,子和亦言“凡藥皆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謂之毒,雖甘草、苦參,不可不為之毒,久服必有偏勝。氣增而久,夭之由也”。何謂偏盛,即陰陽偏盛,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故久服無毒之品亦可成為“藥邪”,而致痼疾愈深,甚或另致新邪。

綜上,將黃芪泡水代茶飲,首先要確定自己的疾病是否對症,另外則要控制服用的劑量和時間,如此方可對身體有益。


藥事健康


可以泡來喝,但不可以當茶喝,更不可以天天喝。黃芪是補氣的中藥,性質微溫,過量就上火。而且<15g的黃芪是可以升血壓的。所以不可以當茶喝,更不是隨便的天天喝.


谷醫堂劉明漢


這個很不確定,如果沒有辨體飲黃芪,很可能長期喝的話會不好或很不好,因為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肺、脾、肝、腎經,既然是藥,就不宜天天飲用或久服或過量服用的,否則很可能會引發心緒煩躁、頭暈失眠、睡眠欠佳等狀況。

腎陰虛、溼熱或正在發炎有熱毒的、感冒發熱中、正在經期的女性、孕婦及備孕中的女性正應注意,最好是忌飲。如須飲服請在醫生指導下慎服。

 

  


曉燕話營養和曉燕的詩


黃芪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託毒生肌的功效,屬於藥食同源的中藥,平時用來泡水可以提高人體正氣,增強機體免疫力,若易出虛汗,喝黃芪水還是有效果的。若平時沒啥症狀,身體倍棒就不用喝這個了。


小川藥師


黃芪,第一次聽聞是月嫂在我坐月子的時候幫我燒湯時所用的,用來補氣從而可以下奶。

但,現在市場的黃芪都經過硫磺燻蒸過,這用來防止生蟲,目的是沒錯,對人長期飲用還是有害的,其實也是毒。

建議先洗一下,用來煲湯 對症治療會比較好。個人不太建議胡亂用藥。


Vincci丸子小姐


我是一名從業多年的中醫,也是國家三級營養師。

門診經常會遇到患者問我:“醫生,我這身體太虛了,一吃補藥就上火”;我問他:“你都怎麼補啊?”;患者往往會說:“每天用黃芪枸杞紅棗泡水喝,喝到最後把黃芪紅棗和枸杞都吃掉,一天喝個三五杯”。

我再問:“那其他生活方式怎麼樣呀?”患者就會滔滔不絕,睡眠也不好,特別容易醒,白天容易睏乏,感覺腰膝痠軟,飲食也無節制,時常飽腹午睡。

患者自己也很迷茫:我每天都喝黃芪紅棗枸杞這些“進補之物”,怎麼好像越補越不對勁了?


別盲目進補,服藥要配伍,藥量要控制

有的人沒看過醫生,就一天恨不得吃掉100克黃芪來給自己補氣,或者每天吃50克,長達一兩個月的情況也不少。

這些人頭一兩天可能覺得精神煥發、面色紅潤,但是沒幾天就會覺得心慌、心煩、血壓升高、頭暈、睡眠特別不穩定,半夜總醒來,醒時被子都被汗水浸溼了。

明明是在補,怎麼還好像更虛了呢?

服過中藥的人應該都看過,每次醫生開的藥方,對於藥量的控制是非常嚴格的,都是以克為單位,且一段時間就需要根據身體狀況調整藥方和用量,絕不會一張方子吃到底。

過猶不及,大劑量的吃補藥,會讓人“更虛弱”。

很多人只要一遇到失眠、精力不足的情況,就覺得自己是體質虛弱,認為只要是補藥就都能吃,吃多少種都沒事,反正都對身體有好處。

所以就黃芪、紅棗、枸杞、人參、西洋參、燕窩、阿膠等等全都一起上,每天把補藥當飯吃,頓頓吃,結果失眠的毛病非但沒好,反倒睡的更差了。

所以說首先,需不需要補,需要補多少量,這是非常個體化的,需要因人而異的進行用量控制;其次“中藥久服,必有偏勝”,老話總說“是藥三分毒”,儘管是補藥,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宜每天大量服用。


感覺自己氣虛,應該怎麼辦?

首先第一步,需要到醫院看醫生,看看自己是否真的是氣虛,服用什麼藥能夠對症,而非自己盲目大量進補。

我們以前總說:不談劑量只談危害,都是耍流氓。

實際上我還想說:不談劑量和適應症,只談好處或危害,都是耍流氓。

無論什麼藥,適合吃,吃的量對,才能真正起到養生的作用。

我是何好臣醫生,目前在安忻睡眠門診出診。

如果你需要幫助,通過好大夫搜索“何好臣”就可以找到我。

或者關注公號“安忻睡眠門診”可以免費問醫生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