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雲審判”加速“智慧法院”能力建設

“雲審判”加速“智慧法院”能力建設

重慶五中院通過網絡視頻對身在監區的被告人進行提訊。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新華社重慶3月4日電(記者陳國洲、周聞韜)在線立案5947件,在線調解1731件,電子送達法律文書4516件次……短短一個月,重慶各級法院在線辦理案件數量快速增長,特別是網上開庭數量達到了創紀錄的654件。

疫情期間,在線辦案成全國各級法院主要辦案模式,為疫情應對構建了強有力的法治支撐。法律工作者表示,這種網絡司法能力的快速提升,將對未來我國司法實踐產生深遠影響。

疫情催化“雲審判”數量快速增長

自2月20日起,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連續5個工作日,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對張某某等57起案件的58名上訴人進行了“隔空”提訊。這58名嫌疑人關押在9個不同的看守所,利用“智慧法院”審判系統,各方在不同場所,無人員聚集狀態下,完成了所有提訊程序。

“去年由於網絡庭審系統處於試運行階段,網絡開庭數還是‘0’。這次疫情期間,僅我們院就在線開庭了169件!”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長洪濤說。

今年2月中旬,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加強和規範在線訴訟工作的通知》,對全國法院推進在線訴訟做出全面動員,“雲立案”“雲調解”“雲審判”在各地快速鋪開。截至2月21日,遼寧省128家法院已全面啟動互聯網“雲審判”,在北京、上海等地,“雲審判”更成為判案主要方式。

“‘雲審判’開庭審理並審結的案件中,涉疫情案件佔多數。隨著疫情好轉,將逐漸轉向涉疫情以外的其他案件。”重慶市沙坪壩區法院副院長曾康說。

“第一次大規模應用,效果卻出奇的好”

近日,重慶市巫溪縣返鄉農民工湯某因工傷需限時向務工所在地海南萬寧法院提出訴訟,但受疫情影響其無法按時前往。在巫溪縣人民法院的幫助下,他的立案材料通過網絡跨區域立案平臺,被及時提交給當地法院併成功立案。

疫情期間這樣的在線辦案既解決了老百姓的燃眉之急,也讓基層法院看到了更多可能性。

“在線庭審省去了開庭、退庭、當事人提交材料、手續等程序。”經過幾次“雲審判”,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長鬍智勇發現其效率是過去的一倍以上。“以前線下的一審案件,平均半天只能審一個,現在轉線上,能審兩個。”

洪濤說,這次疫情讓法官們普遍親身接觸了在線審判,體會到了它的便利高效,肯定會加速疫情後在線審判的應用和發展。此外,近年來基層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很突出,更高效的在線審判對於改善這一矛盾有一定幫助。

曾康更看中“雲審判”帶給群眾的便利,以及可能帶來的司法審判模式的整體優化提升。“這次疫情期間的實踐驗證了線上開庭的有效性,給老百姓、企業、法院節省大量時間、金錢成本和司法資源。”曾康說。

“云审判”加速“智慧法院”能力建设

疫情期間一起刑事案件網絡提訊現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將來要‘營養搭配’”

儘管表現出色,但基層法官們認為,目前的在線審判尚處於“解決溫飽”階段,距離真正的“營養搭配”——智能化輔助審判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

“正在庭審呢,對方畫面中突然衝出個人插話打斷庭審,甚至手機沒流量突然掉線了!”胡智勇說,這些“小插曲”對於嚴肅的法庭審理都構成影響,既需要技術上不斷提升,也需要全民對在線庭審增加了解。

此外,目前的在線審判平臺受容量限制,能支持的辦案數量有限。每個法院需要提前預約“雲法庭”,存在“排隊擁堵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在線審判發揮更大作用。

曾康理想中的智能化輔助審判是這樣的:庭前證言證詞可以智能化輸入,庭審中系統可以幫助自動生成審判要點,庭審後可以自動生成審判建議書……法官在庭審中只需要引導、決斷。他說,目前在線審判還是由書記員手動記錄,形成紙質文書和電子文書,未來的智能庭審,應該是全部自動生成的。

“隨著國家在智慧法院建設上的投入持續加大,在線審判的體驗感、有效性將不斷優化提升,相信智能化司法審判將迎來更快的發展。”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信息技術中心主任李欣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