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滴滴入局下半場 互聯網企業改寫影視業態

本文首發於2019年12月18日期

《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姜傑

相關信息顯示,滴滴出行的運營主體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日前新增對外投資信息,出資1000萬元成立北京粒粒橙傳媒有限公司,公司的經營範圍包括電視劇製作、音像製品製作、電影發行、電影攝製等。滴滴正式佈局影視行業。

跨界意味著不同行業不同思維模式的融合,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它講究大數據、規模化、工業化,以及要求標準化;而影視行業是信息娛樂,意味著它追求差異化與創新。也正是這樣的差異導致互聯網企業進軍影視行業近十年的歷史中,是經歷過交學費時期的,但年輕的互聯網巨頭們,憑藉著超強適應力,調整不適,悄然開啟了市場下半場的角力。

影視行業新格局

今年6月,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中國電影家協會發布的《2019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銀幕數量達到60079塊,自2015年起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全年總觀影人次為17.16億人次。

2018年全球電影產業總值410億美元,其中北美119億美元,中國90億美元,其他地區202億美元。資深市場研究專家、北京電影學院客座教授劉嘉認為:“世界電影市場三分天下格局形成。”北美與中國成為全球電影市場兩大支柱,這兩大市場在2018年的良好市場表現,拉動了全球影業整體增長了1.2%。

2018年影視行業的稅收風波,導致了整個行業的整頓及洗牌。在行業內部自省及政策調整等因素的影響下,資本退潮,倒逼行業走向成熟,“票補”現象消失,逐漸回到健康的發展水平。

互聯網公司進入影視行業,早已不是新聞。早在2013年,樂視影業參與發行的《小時代》就是互聯網公司進入電影行業的敲門磚;在那之後的2014年,阿里巴巴斥資62億港元收購文化中國並更名為阿里影業;同年,百度出現在華策影視20億元定增方案中;騰訊在其後的2015年成立了騰訊影業,在那之前,2014年騰訊就已持股華誼兄弟,雙方合力打造的O2O娛樂社交平臺“星影聯盟”也於2014年8月上線。

互聯網企業入主影視行業並非中國特有,美國的科技互聯網巨頭比中國互聯網企業更早瞄準這塊蛋糕。硅谷的科技巨頭瞄準影視行業的歷史要追述到2000年,美國在線(AOL)作為當年的互聯網巨頭,為聯姻時代華納,創下了當時最大的併購案記錄。美國在線斥資1900億美元順利聯姻華納時代組建了“美國在線—時代華納”。然而跨行業的磨合並沒有那麼容易,聯姻容易過日子卻艱難,短短數月之後,互聯網泡沫破滅,美國在線市值斷崖式下滑,史上最貴“聯姻”宣告失敗。

滴滴入局下半场 互联网企业改写影视业态

直到2010年,硅谷再次襲來,亞馬遜和奈飛(Netflix)等科技公司開始佈局影視行業。奈飛的《紙牌屋》讓其在強大的好萊塢面前站住了腳,而亞馬遜則是憑藉《海邊的曼切斯特》讓奧斯卡大獎第一次落入科技巨頭公司。2016年10月,美國電信巨頭AT&T發佈消息,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時代華納,總成交額達854億美元。蘋果在2017年8月宣稱將投入10億美元拍攝10部原創劇集。除此以外,谷歌、YouTube、Facebook和Snapchat等也紛紛佈局內容板塊。

隨著互聯網企業的入局,國內影視行業格局悄然改變,整個市場被分為四大板塊。不可忽視的仍然是傳統的影視行業巨頭,主要是指中影、華誼、光線3家;第二塊正是入局不足十年的年輕選手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騰訊等均有不俗表現,在宣發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性;其三是院線公司,作為電影產業鏈的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掌握放映及排片的院線公司有著及其重要的話語權,院線板塊保持強勁勢頭的依然是萬達、金逸、橫店,其中萬達是銀幕數量佔有率最高的院線公司,近年來萬達院線板塊營收持續增長;第四大塊是產業的上下游公司,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數字王國及奧飛娛樂,在視覺特效、後期製作、IP周邊價值開發等方面表現不俗。

影視業態正在被改寫

互聯網巨頭的入局,不僅改變著行業格局,同時改變的還有整個行業的生態模式。

今年5月發佈的《2019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7.25億,市場規模達1871.3億元。其中BAT三家綜合平臺地位難以撼動,而芒果TV率先實現了盈利。愛奇藝的會員數在6月突破1億,2019年第二季度營收71.1億元,同比增長15.2%,但歸母淨利潤虧損23.3億元,虧損的主要原因是內容成本過高。東吳證券預測指出,內容成本行業整體佔比有望在2020年下降。

在業態佈局上,阿里巴巴始終走在前沿,根據財報顯示,目前對阿里影業營收貢獻最大的,仍然是宣發業務。不過從2018年開始,阿里巴巴深挖IP衍生價值,以阿里魚為平臺,藉助粉絲經濟來發展衍生品業務。

剛剛過去的半年,印證了慈文傳媒副總裁趙斌對於市場的判斷,未來會出現更多像《陳情令》這樣以內容為驅動的模式,從會員制模式衍生出內容付費、線下衍生等更多樣的商業模式。

互聯網企業的入場深刻地影響著影視行業的各個產業鏈環節,對整個行業的推動不容忽視。總體上,互聯網對行業的影響已然步入下半場,上半場給整個行業帶來了消費習慣、用戶觸達、內容製作等方面的深刻影響。

消費習慣的改變包括購票方式、院線周邊消費的改變,用戶觸達更是經歷了顛覆性的變革,基於互聯網信息擴散的速度及程度,影視營銷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並且大數據提高了目標觀眾的準確性和達到率。在內容製造上,互聯網企業走得比傳統企業更遠更寬。過去的20年,華誼、博納、萬達、光線、中影等壟斷著中國市場,而過去3年,互聯網給行業帶來了長足發展,包括騰訊出現在了漫威、華納、派拉蒙等好萊塢巨頭的身邊,出現在《神奇女俠》、《毒液》等大片的出品方名單上,而阿里巴巴也出現在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的出品方一欄,這是中國傳統電影巨頭所沒有做到的。

初期被認為是“野蠻人”的互聯網企業,確實實現了影視領域內容與宣發等方面的創新。早在2014年,博納影業CEO曾預言電影公司都將給BAT打工,預言尚未成為現實,但互聯網入場帶動了影視行業工業化的發展。

就當前整個行業來說,文化行業未來可期。天風證券傳媒行業三季報總結認為,從暑期檔《哪吒》表現超預期開始,電影板塊邊際改善明顯,10月票房在國慶檔推動下同比增長超120%,暑期檔撤檔的影片《少年的你》重新上映口碑及票房也表現優秀。預計2019年第四季度會有良好的財務表現,值得關注的包括渠道院線及頭部發行公司,包括橫店、萬達、貓眼、光線等。影視行業悲觀時期已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