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 馬幼漁與大柵欄西街


馬幼漁與大柵欄西街


大柵欄西街,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明代稱觀音寺,因街西端原有觀音寺而得名,清代稱觀音寺街,20世紀初又改回觀音寺,後再次改為觀音寺街。1965年整頓街巷名稱時,因其在大柵欄以西,改為今名。

衚衕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東起煤市街,西至鐵樹斜街,位於八大胡同的北部也就是八大胡同“綱”的位置。這一帶曾經名人云集,像青雲閣內的普珍園菜館、玉壺春茶樓、步雲齋鞋店、富晉書社等眾多的老字號,都留下了如魯迅、沈尹默、劉半農、錢玄同、馬幼漁等人的足跡。康有為、譚嗣同、梁啟超等人也經常來此品茗會友,小酌膝談,思文賞樂。

馬幼漁(1878—1945),浙江鄞縣人,名裕藻,字幼漁,音韻學家、文字學家,是考古學家馬衡之兄。1903—1910年,馬幼漁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東京帝國大學讀書。在日期間,曾師從章太炎學習文字音韻學。回國後,馬幼漁來到北京,1913年起在北京大學執教25年,其中任國文系主任20年。

1913年,馬幼漁與許壽裳、魯迅、錢稻孫、陳睿共同具名朱希祖起草的“注音字母方案”,一直使用至1958年。1919年11月,朱希祖、馬幼漁、胡適等人上書教育部,提出“請頒佈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該議案於次年2月通過並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