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一個全國數學或物理競賽第一名,保送北大,一個高考全國卷全國總分第一進北大,你覺得哪個強?

倪吏


全國數學/物理競賽第一名,一個是全國卷全國總分第一名,那個厲害?我覺得都很厲害,都比我厲害,我都很羨慕,都很崇拜,但是有何用?





數理第一名,我個人覺得肯定不如全國第一名。因為數理競賽第一名只能去數學系和物理學,最多選計算機專業,去清華姚班和智班。數學系物理系畢業多慘愛。而全國卷第一,可以去北大光華金融專業,也可以去清華經管院,姚班智班,前途吊打數理競賽第一名,原則上,數理競賽第一名是不會讓你去學金融的。


讓你選擇,我百分百選擇全國第一名,全國第一名,那才是真正的:狀元。

奧賽冠軍之類的人,的確很聰明,是絕頂聰明,只是沒啥用,其實都是套路。因為大多數聰明的人都不敢去嘗試競賽這條路。

奧賽,競賽

所有的競賽,參與者都是很聰明的人,這一點毫無疑問。因為我在初中、高中就天天參加這類競賽選拔考試,我曾經以鎮物理第三名成績參加縣裡競賽選拔,連個競賽教材都沒看過,結果二想而知,大部分題型都沒見過,而現場的幾個優秀考試都集訓刷題半年,所以名落孫山。



後來高中也參加多次數學,物理競賽選拔,基本上都是沒經過任何訓練就去了,記得有一次數學競賽,只記得沒有選擇題,只有填空題和大題,所有體型,我一個不會,瞪眼半小時交卷走人。

多次競賽都是白手而去,空手而歸,別人是不打無準備之仗,我們這群人是從來不準備就開打。其中有一次物理競賽,每天晚上都培訓,培訓了一個月,結果競賽也沒考好,平常物理也一落千丈。最終連校門都沒出去,更別說代表省市去參加國家隊集訓隊了,咱腦子笨,不得不服氣:競賽的人就是聰明。

省賽二等獎,一等獎可以參加自助招生,國家隊清華北大任挑。

然而更清醒的看到:競賽就是賭

競賽是場賭,你敢賭不敢賭?

競賽是場賭,首先保證絕對聰明,然後從高一就開始準備,基本上要放棄高考,集中精力就搞一課。

家長時刻關注國家政策變化,2019很多自主招生的政策相對於2018年大變,很多家長大哭,孩子大哭,準備了好久,失去了資格,而且優惠分數大幅減少。

競賽,對於中國絕大多數孩子來說,不敢賭,不能賭,參賽人少了,全國第一的含金量就下降了。


什麼是奧賽?競賽?說到奧賽,就不得不提黃岡中學,這是一所在80後,90後眼裡知名度僅次於北大清華的中學,黃岡密卷是多少考生的噩夢。

黃岡成名就是靠奧賽,當年拿了多個奧賽金牌,因為黃岡最早發現了奧賽的秘密,奧賽秘密是啥?課程提前學,中學把大學課程學完,然後死勁刷題。黃岡當年就是這個套路,高中上半學期,就把高中的全學完了,然後請教授教大學課程,最後直接刷題。

後來這個套路各個高中,尤其是大學附屬中國知道後,迅速照抄,短短几年,黃岡中學就不行了。


我們知道的李永樂,施一公當年都是省競賽第一名保送北大清華。

奧賽學生聰明不?



聰明,絕對聰明,不過不能吹牛,不能神話,他們也是刷題刷出來的。全世界範圍內數學天才厲害的就陶哲軒,其他奧賽冠軍都泯然眾人了。

北大清華數學系,物理學的學生,為啥奧賽選手學習好?因為他們高中都學過了。這不代表他們真的厲害。到了研究生博士階段,各個奧賽冠軍都現了原形。

競賽,知道答案。科研,不知道答案。

最後說一句:這些人都不是一般人,當然最終也會變成一般人,學習好不代表社會上混的好。會做題和會掙錢完全是兩回事

老鐵們,你們怎麼看呢?


高校專業那些事


我是博雅燕園

,我來回答。

北大清華的本科生,雖然進入的方式有多種,比如高級別的競賽加分,比如博雅領軍計劃,比如自主招生,比如農村專項,比如裸分進入,等等,雖然個體之間會有一些差異,但無疑,整體來看,這群學生是全國最拔尖的了。

我自己當年高考,目標就是北大,因為沒有獲得什麼加分項,要進北大,只能憑裸分,最終因為實力不夠,離北大在我省的投檔線差了20分左右,沒能成功。倒是我班上有一個女同學,成績一直優異,實力強勁,高考發揮也不錯,最終進入了北大念本科。

不過,該同學雖然在中學階段有叱吒風雲的味道,但進入北大後,無論是高考分數,還是在大學的表現,相對於周圍的北大同學,都只能用“普通”二字來描述,尤其相比於那些大賽一等獎得主,往往相形見絀,由此可見北大本科學生的整體實力,更可見競賽大獎得主的實力。

那麼,一個全國數學或物理競賽第一名,一個高考全國卷全國總分第一進北大,他們之間,哪個更強?

一個獲得數學或者物理全國大賽第一名的學生,要麼會被直接保送進北大,要麼會獲得大幅度的降分錄取(比如達到一本線就錄取)的待遇,這樣的學生,在北大並不少見,每年都有不少人是這樣進入北大的。雖然有大幅度降分的優勢,但這些同學的高考成績往往也很高,多數人根本不需要加分,僅僅是高考裸分就能進入。這就是說,這些大賽的得主,不但在競賽領域裡面出類拔萃,而且在中學階段的學業,也是異常優秀的。

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競賽的內容,無論是數學還是物理,其難度都是遠超中學水平的,要能獲獎,而且是全國大賽一等獎,殊為不易,需要付出很多年的時光,需要進行大量高強度的學習和訓練。

關鍵是,這些人往往在緊張的大賽準備和集訓中,還得同時準備高中階段所有科目的學習,而且能達到很優秀的程度,這中間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而單純的高中階段的學習,要學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還需要平衡所有的科目,要能拔尖,當然也是很難的。所以,省(直轄市)的狀元那麼可貴,那麼受人追捧。

不過,作為應試考試的高考,要獲得狀元,實力強大固然不必說,臨場發揮也是重要的,甚至,可以說,能否獲得狀元,運氣至關重要。高考全國卷,全國有三張試卷,無論哪一份試卷獲得全國總分第一,當然都是實力超強的證明,同時,往往也是運氣爆棚的結果。

從實力上講,全國大賽得主和全國卷總分第一,當然都很強。在我看來,前者會更強,因為前者所學的知識,深度高於後者,難度強於後者,廣度大於後者。後者固然已經將中學階段的知識,幾乎學透到了極致,但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相對比較有限,這恰恰是後者相比於前者的“短板”。

從實際表現看,在北大(清華)本科生中,那些以大賽得主而進入的,在大學階段的表現,也往往讓人驚豔,相反,那些高考分數奇高,以裸分進入的同學,其表現則往往有所不如,這是因為大賽得主在進入大學之前,往往已經在知識和能力上領先於那些裸分考進的同學。兩者實力上的差距,造成了在大學階段表現上的差異,這是不難理解的。

那麼,以上看法你認可嗎?歡迎討論。


博雅燕園


先說一個例子,2015年安徽省理科第三名,高考成績705分,考取了華五某高校天才雲集的榮譽學院英才班。這個班級裡相當一部分同學有學科競賽的背景,2019年6月該班級畢業,這位同學的成績只排在全班中游位置,最後申了美國普渡大學,比起最優秀的一部分同學,都去了麻省理工,斯坦福,耶魯等,這還是有差距的。

從學習態度上來說,高考能考到全國總分第一的同學絕對是非常認真踏實的,而且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能做到全科不偏科,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以2019年全國卷最高分廣西狀元楊晨煜為例,高考分數730分,只有語文和理綜各扣了10分,英語和數學能拿到滿分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但是就全國卷的難度來說,很多同學即便拿不到最高分,拿到700分以上的高分還是有可能的,比如四川省2019年高考僅理科也700分以上的人數就達到了182人。也就是說雖然有難度,但是有很多同學都有可能拿到這個成績,而高考狀元只是突破了一定極限,達到了一個峰值。

但對比學科競賽,2019年五大學科競賽國家隊共23人,其中物理國家隊5人,信息學國家隊4人,數學國家隊6人,化學國家隊4人,生物學國家隊4人。再看2018年通過競賽報送進清華北大的名單,兩所學校加在一起只有249人,而保送清華北大的競賽生成績都必須是國賽一等獎,且進入國家集訓隊,也就是說,單學科競賽要達到一定高度的難度要大得多。

其實通過近年來的招生方式也可以發現,部分名校通過自主招生,保送生所佔的比例越來越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些學校不僅要考查知識的寬度和廣度,更注重知識精度和深度的考察。但也有部分高校借自主招生掐尖招生,所以在2019年,教育部對這類招生方式進行了約束,招生名額被大幅縮減。

還要說的是,物理競賽第一名的同學其他科目肯定也不會太差,比如說物理在學習研究過程中,對數學的依賴程度實際上是非常強的,沒有紮實的數理基礎很難把物理單科學好。

所以個人認為,高考能考到全國第一和物理競賽拿到第一,總體上都非常優秀,但比較起來,後者可能會在未來的發展中更有潛力。


象牙塔裡講故事


作為一名長期奮戰在高考一線的老師,我可以明確說:物理或數學競賽生更強,而且北大更喜歡這類學生!

一、能夠通過奧賽進入北大的學生,絕對是高中數一數二的學生

奧賽選拔的“偏才”和“怪才”?這也許是奧賽最初的設想,但是從現在教育體制下成長出來的學生, 哪有那麼多偏才和怪才?

所以,參加奧賽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他們即便不參加奧賽,也有很大可能能考上北大清華,通過奧賽保送北大清華,一點不比高考容易,這絕對不是捷徑!

我們學校的奧賽水平全國在全國前列,學校對於奧賽生的選拔,是根據中考成績進行選拔的,圈定一個範圍,比如前600名,然後在高一暑假就開始很快進行完這一科的高中內容,然後進行考試選拔,那些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會被選進奧賽班,如果是年級前10名的學生,即便不願意進入奧賽班,學校也會給他做工作,儘量讓他進入奧賽班,之後的奧賽班,從高一開始基本上就沒有周末、沒有假期,因為這些時間全部用來進行培訓,校內的培訓和校外的培訓相結合,一些不能適應的學生紛紛退出,剩下的學生都是意志力超群的學生。

這些學生中,還有一部分是陪練的學生, 最後能拿到省區一等獎的只有個位數,而這些學生中,能進入省隊的又屈指可數,一般就一兩個學生,能進入省隊,參加全國決賽拿獎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很多,最後能有一兩個學生突圍成功,拿到決賽獎牌,成功簽約北大或者清華。

這些學生經歷的痛苦和挫折,承受的心理壓力,是別人無法想象的, 對於他們來說,幾乎可以說是孤注一擲,因為如果拿不到獎牌,即便是拿到省區一等獎,對於他們來說也不能算成功,而那些不是一等獎的學生,基本上可以說是失敗的,不僅獎項認可度低,其他文化課也因此受到很大影響。

所以,能夠通過奧賽拿到獎牌,成功報送北大的學生,絕對是數一數二的學生。

二、數學和物理奧賽,相對來說含金量更高

五大學科競賽中,計算機、生物和化學屬於難度相對較小的學科,因為這些學科記憶的東西要少些,學生即便是接觸大學教材,難度相對也小些。

而數學和物理則不一樣,其要求非常高,不僅對學生要求高,對教練的水平要求也非常高,所以很多學校的奧賽培訓,可能會出生物、化學成績,但是很難出數學和物理成績,尤其是物理,對於高數也有很高的要求,難度更大。

所以,對於數學和物理的奧賽保送生來說,水平要更高一些。

三、提前學習,專業造詣更高,發展前途更好

奧賽生,雖然不是全才,卻是專才!他們在高中就基本上學完了大學的專業課程,而通過裸分考上北大的學生,選擇專業後要從零開始,二者起跑點不一樣,專業發展肯定也不一樣。有的學生,還沒進入大學之前,就代表中國參加國際奧賽比賽,這樣的學生,是不是在大學本科期間就能進入實驗室呢?

對於一個理科生來說,大學學了物理專業或者計算機專業,他的化學、生物就不再有用,而物理的水平,又遠遠比不上物理奧賽的學生, 這怎麼能放在一起比?

那些奧賽報送的學生,說白了就是大學提前“預定”的學生,發展比高考裸分考上的學生要好很多。

當然,裸分考上的學生,也是頂尖高手,這裡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因為我們沒有資格貶低,他們的學習成績超過99.9%的學生,這裡只是對於二者進行一個對比而已!

我是“贏在高三”,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歡迎關注!


贏在高三


一個全國數學或物理競賽第一名保送北大,一個高考總分第一進北大,我認為憑競賽保送到北大的將來發展要好一些。


一、高考總分第一的孩子綜合實力強,但大學分專業後,競賽獲獎的孩子更有優勢。

現在的高考更適合那些字跡工整,做題規範的學生。我校有一教師的女兒就是通過高考進入清華的,她在高中在競賽方面並沒有獲過什麼大獎,但她的優勢是語文和英語,數學和理綜雖不差但並不十分突出,很多創新題她做的並不好,但她字寫的特別好,做題既整齊又規範,凡自己錯過的題決不會再錯第二次,她刷過的題高達1米,憑著驚人的毅力她考入了清華大學的車輛工程專業,但班上學霸雲集,很多人在高中時都是在競賽中獲過大獎的,雖然她很用功,但仍感覺到十分吃力,第一學期還掛了一門科,無奈最後調到了一個偏文的專業。所以高考第一的學生一般各科都比較好,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競賽第一的學生是將更多的精力投入了自己喜歡的科目,他們在這些科目上研究的更透更深,在大學分專業後他們就會如魚得水。


二、高考狀元在各行各業並未成為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

據中央教科院調查結果:恢復高考後3000多名狀元中沒有一位能成為行業的領袖,他們大多都成為芸芸眾生,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著。相反那些競賽獲獎的學生在大學裡表現更優秀,很多都成了各方面的專家。

總之,競賽第一的學生在專業方面比高考總分第一的學生有優勢。


教育黃金眼


全國數學或物理奧賽第一名,和高考全國總分第一名,哪一個更強?這個問題還真不太好回答,在我們這樣的學渣看來,這兩種人都高不可攀。如果對他們採取有針對性的專才教育,他們都有可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但從成才的高度來看,奧賽第一名更有可能成為頂尖的科學家。

可以說,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初衷,就是為了發現和挖掘理科天才,它需要一個人在某一科目上的思維能力要達到同齡人的極限;而高考的初衷,則是為了把人分為三六九等,它需要一個人在每個科目都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換句話說,奧賽的選拔原則是“長板理論”,只看一個人最長的那根板,選拔的是天才;而高考的選拔原則是“短板理論”,考察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選拔的是人才。人才當然是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所需,但天才,才是推動整個人類前進的動力。

以最負盛名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為例,從1978年以來,贏得數學奧林匹克金獎的學生,佔了菲爾茲獎的得獎人的1/3,而菲爾茲獎被稱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中國曾是奧數比賽當之無愧的霸主,從2000年到2010年,中國隊在11次比賽中,9次拿到冠軍,只有兩次屈居第二。參賽66人次,成績是61金5銀。換句話說,即便是中國隊裡最弱的選手,也有3/4的概率拿金牌。不過,到2015年,美國隊時隔21年再度奪冠。隨後幾年,他們又奪得了2次冠軍,而中國隊,連續4年未奪冠,到今年才和美國對並列冠軍。

雖然,這幾次中美爭冠,都被戲稱為中國一隊pk中國二隊,但美國人對數學奧賽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2015年美國奪冠時,白宮專門發佈推特慶祝,《華盛頓郵報》說,這是“一次驚人的逆襲,一次歷史性的迴歸”;2018年,美國隊再次奪冠時,《華盛頓郵報》說:

美國歡迎這些姓林姓黃姓辛格的移民,他們致力學習和研究最艱鉅的學科例如數學、解答物理學最難的問題以及編寫最困難的電腦代碼……美國才有蘋果電腦、谷歌和千千萬萬的小微科技公司,他們一起為美國創造了全世界最具動力的經濟。

美國人是最務實的,他們知道天才對一個國家的極端重要性。正如當年錢學森歸國時,美國將軍說:錢一個人抵得上5個師。在美國、韓國等國,普通學生完全可以不用學數學,因為數學日常很少使用,但具有數學天分的人,高中階段可能就把大學的數學課程全部學完了,他們的目標就是要培養數學天才。

反觀中國當前的教育,過於強調公平性,對奧賽一刀切地禁止,對天才沒有特殊的培養體系。進了大學後更是如此,不管是奧賽冠軍,還是高考第一名,都會把長板截斷,把短板補齊,最後培養出來的都是一模一樣的人才,中國獲得了這麼多次數學奧賽金牌,卻沒有獲得過一次菲爾茲獎。作為一名高教工作者,我還是希望有更多的奧賽冠軍和其他有顯著特長的學生能進入大學。清北復交每年招收上萬人,拿出一千個名額來招收特長生、設立100個特長班有何不可?畢竟,這群人,才是中國將來衝刺的核心動力。


高校人才真經


先給定前提,兩者努力程度相同。我更傾向於競賽第一名。

01 先說高考錄取北大的學生

高考考進北大,需要把6門學科都學得很好,那也是非常厲害的。6門學科都幾乎沒有大的漏洞,說明學生的高中知識已經理解很透徹了。

一般考上北大的學生都具有這些共同特質。

一、意志力堅定,絕不半途而廢。這些學生定下一個目標後,便通往直前,目不斜視,能夠抗拒身邊的一切誘惑。這是很多普通學生做不到的地方。所以,這樣的學生即使考不上北大,也一定會成功。

二、做事有計劃,按規律辦事。這樣的學生不僅是在學習上,在生活中也是一樣,非常講原則,做事有規律性。自己通常有自己的打算,做事會制定計劃方案。而且制定以後一定會遵照執行。所以,他們做事的效率很高。

三、不斷反思,追求完美。這些學生都有一個記事本,專門記錄自己生活中的失誤,並註明改進方法。所以他們在生活中往往也有優秀。在學習上,肯定也是有改錯本的。然後會定期改錯,並把不懂的問題彙總弄懂,無須他人督促。

四、閱讀廣泛、博採眾長。凡是能夠考上北大的學生決不是抱著課本不放的學生。他們的課外閱讀非常廣泛。實際上,比那些不愛學習、整天看課外書的人閱讀要廣泛得多。並且他們的閱讀不是濫竽充數型的,而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有助於提升思維或能力或情感的經典書籍。

五、善於鑽研,專注力強。能考上北大的學生,通常也有肯鑽研的精神,遇到感興趣的問題,總是契而不捨地去思考、去查閱資料,不弄清楚絕不罷休。因此,他們在學習上的理解力很強。

所以,能考上北大的學生也絕非碌碌之輩。

02 再說競賽全國第一名的保送生

獲得數學、物理奧賽全國一等獎的學生與高考上北大的學生在特質上既有共同點,但也有很大的差異。

一、意志力強。但與考上北大的學生不同的是,競賽能力強的這些學生往往是對競賽科目有著極大的興趣,支撐他們不斷鑽研。若是其他學科,他們不一定如考上北大的學生那樣能夠堅持。所以,競賽學生的意志力可能比考上北大學生的意志力要弱。

二、這些奧賽生也不一定有規律有計劃,但一定有目標。

三、奧賽學生在生活中往往不追求完美,甚至追求輕鬆簡單。但在喜歡的學科上,卻愛追求極致。有點偏執狂的意味。

四、這些奧賽學生往往並不喜歡閱讀,而更喜歡閱讀自然科學書籍以及科學家和科學史故事。再就是喜歡看刺激探險類的故事。

五、專注力強。這些奧賽學生的專注力比考上北大學生的專注力還要強。考上北大的學生由於更多的是計劃性和規律性,而這些對專注力往往有制約。奧賽學生一旦執著於鑽研的學科時,甚至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無視規律與計劃。

上面這些特質是與考上北大的學生對比了來講的。其中第五點特質是奧賽學生最為顯著的特點。六、除此之外,奧賽學生還有一個我最為欣賞的特質。就是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這一點是奧賽學生的必備特質,而考取北大的學生不一定具備。

03 兩者比較

從高中綜合成績看,考上北大的學生肯定比奧賽保送生要高。但是,奧賽獲獎的學生高考成績也並不弱。

由於奧賽學生具有普通考上北大學生所欠缺的特殊特質,即:深度的專注力和強勁的創造力。所以,他們在專業領域可能會走得更遠。

從兩者比較,我更傾向於競賽第一名的性格特質。


聽雪學苑


毫無疑問,清北這樣的頂尖學校更喜歡競賽第一名的,而不是高考總分卷全國第一的狀元。在哈佛、耶魯也是如此。曾經有個報道,一個學生SAT滿分、GPA3.95被美國名校集體拒絕。頂尖名校不要平庸的聰明人,而是渴望天才。

這兩種人強的地方不太一樣,而且宗旨也不太一樣。國際奧賽的宗旨就是要普及科學,還要發現、培養有天分的人才。人才的發現和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一條。奧賽的主管單位中國科協,由各學會來組織。比如物理競賽就是由中國物理學會來組織,在省級比賽時,就是省一級的物理學會來負責出題、評卷並培訓,像在湖北省,一般是武漢大學來牽頭組織,其他高校配合。國家的奧賽集訓,現在由清華物理系來負責,原先是北大來負責。


奧賽的題目一般是比較新穎,而且因為是要發現天才,所以所用的知識肯定要超出所學的內容,題目非常靈活,考察的就是你的思考能力,而不是所學知識的紮實程度。

各個國家對數學和物理的奧賽都很看重。中國在2016~2018年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簡稱IMO)連續三年都沒有拿第一,在2018年拿了第三。整個知識界很不安,很多人寫了很多文章,抨擊教育改革,一刀切禁奧數,扼殺天才。在壓力之下,2019年中國和美國IMO獲並列冠軍,輿論總算消停,如果還是沒得金牌,教育部免不了接著被批。


高考不一樣,對於現在的高考高分,高教界不是高興,而是憂心忡忡,覺得現在的高考選拔了人的仔細、認真,而不是人的能力和智商。高考狀元水平確實不錯,但不是頂尖人才,而且狀元還是有一定偶然性,相同層次的人不少,考試時有的人稍微不注意,多扣一兩分,就不是狀元了。

天才跟普通人是不一樣的。雖然殘酷,但是事實,我們這個世界其實是天才們開拓的。

牛頓的運動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電磁理論、量子理論、信息論等,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讓人類一舉成為地球霸主,還想著要走出地球,去探索太空、宇宙。這些人是整個人類的寶貴財富,奧賽希望尋找這樣的人。


那奧賽能否找到這樣的人呢?還是可以的。比如菲爾茲獎獲得者、數學家陶哲軒,12歲就是IMO金牌得主;俄羅斯傳奇數學家佩雷爾曼獲得過菲爾茲獎;越南的菲爾茲獎得主吳寶珠也是獲過兩次IMO金牌。現在獲菲爾茲獎的數學家們可能有50%的人來自IMO獲獎者。不過非常可惜,中國的奧賽金牌得主們還沒有獲得過菲爾茲獎。

中國的奧賽選手們也是有很大成績的。清華的施一公,國內最有名的生物學家,他就是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河南省第一名。北大的許晨陽,龐加萊講座教授、拉馬努金獎獲得者,國內最有名的年輕數學家,也是數學奧賽出身。


我們在教育自己孩子和學生時也應該秉承這個原則,雖然高考考查的是均衡能力,但要注意,不要過於強調學生成為各方面都很均衡而又平庸的人,而是要發揮自己的特長,這些特長才是將來的立身之本。


五道口的顏學姐


一個全國數學或物理競賽第一名,保送北大,一個高考全國卷全國總分第一進北大,你覺得哪個強?

首先,這兩類人都很厲害,厲害到我們普通人不清楚到底誰更厲害!智商都是高深莫測!

全國數學或物理學科競賽冠軍人物,一定是對數學或物理特別感興趣,有天賦的,要不然,也不可能拿到數學或牧師競賽的冠軍,要知道,奧賽先是從學校選拔,再就是省裡選拔,然後才有全國競賽獲獎的可能,這裡層層挑選,一個層面過不了關都不行!所以拿冠軍沒有偶然性。

高考全國卷總分全國第一,更是牛逼!為什麼這樣講,因為同一張高考試卷,物理或數學奧賽冠軍,可能不敵高考全國總分第一的選手。舉一個例子,來自南寧的楊晨煜2019年高考總分是730分,高考總分是750分,只丟了20分。來看看楊晨煜同學的高考各科成績:語文140分,數學150分,英語150分,理綜290分!

老天爺,這個分數,嚇倒全國考生,包括數學、物理奧賽冠軍選手。數學物理奧賽冠軍的數學與不一定就拿的是滿分吧?因為奧賽冠軍也要參加高考,而且做的是全國卷,這就有了可比性,同一張試卷奧賽冠軍並不一定是滿分!更不要說其他學科的情況了。

當然,這裡所說的厲害不厲害,是看同場競技的分數,而不是日後他們各自取得的成績,因為以後的事,影響因素眾多,不好一概而論,反而沒有可比性。比如說,奧賽搞了幾十年了,冠軍幾十個,幾百個,請問這些人取得了哪些重大成績?高考總分第一文科理科各省加在一起,每年都有幾十人,請問他們又在哪個領域做出了重大成績?

所以我這裡所說的厲害不厲害是指考試的技能——分數!這個才有可比性。

如果有不同意我觀點的朋友,請留言評論!

我是師範生活,天天交流學習方法與高考教育思想,為您的教育出謀劃策!


師範生活


全國數學或物理競賽第一名,這個學生肯定是數學或物理某一方面的牛人,進入北大,如果選擇的是自己的優勢專業,在自己專業領悟肯定會出類拔萃。

高考全國總分第一,這個學生可能不偏科,整體學習能力強,但也可能沒有自己的優勢專業。

從專業領域來說,也許競賽第一的學生更強。

但是專業領域的強,不代表總體實力的強。

即使競賽第一的學生是個天才,他們也有可能情商較低,生活能力偏弱,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高考全國總分第一的學生,如果不是死讀書讀出的成績,他的專業領域不一定強,但是他的綜合能力可能非常強。

比如社交能力、生活能力、協調能力等等。

女兒大學時,成績績點一直不算太高,她挺佩服那些輕鬆拿到高績點都同學,對他們的智商佩服的五體投地。

她和許多牛人熟悉,也有過合作,牛人的弱點她也有所瞭解。

我開玩笑:咱成不了牛人,那就當牽牛的人!😅

其實我非常不贊成這種比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弱點,何必非得在一起比較誰更強呢?

這種比較只會傷害孩子。

作為父母如果一直把自己的孩子當天使,堅信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也許孩子就會給你創造一個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