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新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劇組向蘇聯專家請教遭嘲笑“十五年後再拍”

說起新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腦海中會浮現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優美身姿。而《梁山伯與祝英臺》作為新中國的首部彩色電影,其意義非凡。而在這成功的背後,卻是充滿了艱辛。下面就由編者逐一揭曉關於該電影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

新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劇組向蘇聯專家請教遭嘲笑“十五年後再拍”

《梁山伯與祝英臺》原名為《梁祝哀史》,是越劇舞臺上的保留劇目。最初梁山伯之所以與祝英臺同窗三年,認不出她是女子身份,是因為梁山伯的魂魄被祝英臺攝走,後來才歸還給他,梁山伯這才明白祝英臺是女兒身。而且原來的唱詞裡面,還有很多不健康的內容。

新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劇組向蘇聯專家請教遭嘲笑“十五年後再拍”

《梁祝哀史》按現代人的眼光來說就是迷信和情色的大雜燴。後來對該劇進行改編,成為了《新梁祝哀史》。在新版本中,祝英臺成了天真忠貞的少女,梁山伯則是個呆萌的書生,兩個人的愛情成為純粹永恆的悲劇。袁雪芬和範瑞娟也因新版梁祝在中國戲曲界擁有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劇組向蘇聯專家請教遭嘲笑“十五年後再拍”

1952年,華東越劇團明確接到了上級的通知,要把新版梁祝拍成彩色電影。當時,電影進入中國已快半個世紀,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國內電影界也拍出了許多優秀電影。當時年輕導演桑弧接到這個任務時,他並沒有拍攝彩色電影的經驗,但他把這個任務作為自己的人生機遇和挑戰。

新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劇組向蘇聯專家請教遭嘲笑“十五年後再拍”

如何將佈景、表演、唱腔完美結合,這成了桑弧的終極追求。為了拍好這部彩色電影,華東越劇團派出了空前強大的製作陣容,由袁雪芬和範瑞娟分別飾演祝英臺和梁山伯。劇本由桑弧牽頭重新修改,使之盡善盡美。儘管當時財政緊張,但是電影製作方努力籌措資金,做好電影拍攝的後勤保障。

新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劇組向蘇聯專家請教遭嘲笑“十五年後再拍”

在準備就緒後,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在1952年年底開始拍攝。當時桑弧要從哪裡開拍還不確定,於是劇組向蘇聯專家請教卻遭嘲笑:“十五年後再拍”無奈之下,桑弧帶領劇組開始了艱難摸索歷程。當第一次拍攝完,膠片洗出來後,桑弧發現拍攝效果不錯,這無疑堅定了整個劇組拍攝好首部彩色電影的信心。

新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劇組向蘇聯專家請教遭嘲笑“十五年後再拍”

可是到第二天,工作人發現膠片竟然變成了咖啡色,拍攝頓時陷入了困境。桑弧認為可能是沖洗膠片的藥水或者方式不對,於是只能再次向蘇聯電影專家請教,結果是遇到了閉門羹,對方根本不領會。桑弧只好帶領劇組從頭摸索,演員們繼續拍攝,工作人員負責用藥水做實驗。

新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劇組向蘇聯專家請教遭嘲笑“十五年後再拍”

在拍攝過程中,一個鏡頭往往要拍十幾次,即使這樣,有時會因為燈光、手工印刷和色彩不穩定得重頭再來。而演員們最關心的是拍攝完成後,膠片洗出來的效果能否達標。而這幾個月以來,無數次失敗消磨了演員們的積極性,大家的信心開始動搖。

新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劇組向蘇聯專家請教遭嘲笑“十五年後再拍”

就在劇組陷入最大的困境時,中國的電影專家前來幫忙。他們發現劇組的藥水不夠好之外,光照不足也是存在的大問題。為了達到光照效果,劇組特地申請到了防空探照燈,可對演員來說這是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防空探照燈的功率巨大,幾座燈一亮起來,整個舞臺上就像在火爐上烤,再加上是大夏天,這可令演員暗暗叫苦。

新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劇組向蘇聯專家請教遭嘲笑“十五年後再拍”

即使用上大風扇和冰也無濟於事,演員們每天都要演出十幾個小時,很多演完後臉都腫了一圈。方瑞娟的眼睛因受不了燈光的刺激,腫得像葡萄那麼大。她一邊點藥水,一邊堅持著拍戲。而袁雪芬勞累過度,十二指腸潰瘍發作,她也是一邊吃藥,一邊咬牙奮戰。

新中國首部彩色電影:劇組向蘇聯專家請教遭嘲笑“十五年後再拍”

經過11個月的不懈努力,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終於拍攝完成,不久後在全國上映,引起了空前的轟動。

《梁山伯與祝英臺》不僅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為以後彩色電影的製作積累了經驗,而且還走出了國門,為國爭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