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你就那麼離不開手機?不能看手機,讓我好焦慮

你抽出難得的週末空閒,和伴侶帶著孩子一起吃個飯,原本以為可以享受下一家幾口的溫馨,卻奈何伴侶除了吃眼前的食物,從頭到尾都一直盯著手機,面對孩子的躁動,伴侶的專注,你此刻一定再怨恨是誰發明了手機這個東西,甚至想一把奪過來把它扔出去。

你就那麼離不開手機?不能看手機,讓我好焦慮

無奈!這彷彿就是個“離了手機活不了”的年代。對精神病學而言,這也不是唯一的年代。就在二十年前,一位精神治療醫生宣稱,他發現了一種新型精神疾病,並將其命名為網絡成癮症。他發現身邊有很多人患有這種疾病:人們難以抑制地瀏覽網頁,發電子郵件,如果加以阻止,他們就會焦慮不已。

我們姑且不去研究這樣每天花費數小時通過移動或固定設備上網的行為是否屬於“網絡成癮症”的疾病範疇,我們先把它叫做一種對電子設備的依賴——從刷Facebook到發短信——它能表現出的至少是,你無法抑制自己去做某件事。

你就那麼離不開手機?不能看手機,讓我好焦慮

但這種事是否意味著你的大腦出了問題?相反,最新研究顯示,倘若對於電子設備的依賴程度尚未到達成癮的程度以外,和其他根本達不到病理標準的成癮行為一樣,網絡成癮有助於我們理解大腦最重要的、完全正常狀況下的工作方式。從我們對連接的渴望,到對不可預期的獎勵的反應,都表明,大腦的構造為其被數碼技術操控創造了條件。

你就那麼離不開手機?不能看手機,讓我好焦慮

大腦不習慣獨處

沉迷於電子設備是否構成成癮症狀?首先,我們要下個定義。成癮行為指的是由於焦慮感而長期重複出現的行為。就像患有強迫症的人會不停地洗手,可能是為了消除因為感覺手上佈滿細菌而產生的焦慮感,精神健康的人也會有強迫行為,它們同樣是由於焦慮感造成的。不過,不停地看手機不構成疾病,因為這種行為是基於現實而非幻覺,通常也不會影響正常生活。

先從事實說起:我們中的很多人,如果不把每分每秒都利用上,就會感到焦慮。單次網上操作所耗費的精力是極小的,比如點擊一次、瀏覽一眼、查閱一下微信,它小到讓你覺得,不發短信或不看手機才會對你造成更大的負擔。

你就那麼離不開手機?不能看手機,讓我好焦慮

2014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之所以會因為沒有充分利用擁有的每分每秒而感到焦慮,一個原因在於,我們難以和自己的思想獨處,甚至會感到不快和焦慮。心理學家曾發起了一項研究,他們給志願者兩個選項:在15分鐘內“不做任何事”,或者接受一次小幅電擊(在此之前,有四分之三的志願者告訴科研人員,他們願意為了避免被電擊而付費)。結果表明,三分之二的男性和四分之一的女性選擇接受電擊,他們太焦慮了,必須得“做點什麼”。

“未經訓練的大腦不喜歡與自己獨處的感覺。”心理學家得出這樣的結論。

你就那麼離不開手機?不能看手機,讓我好焦慮

尤其是在大腦遇到類似投幣式自動賭博機的獎勵機制時。就像那些吃角子老虎機一樣,電子世界提供的是間歇而多變的獎勵:一個動作——拉動老虎機的手柄,或查看手機短信——可能會帶來一次獎勵,或什麼也沒有。你在微信上刷到的新內容,大多是無用信息(比如你的朋友晚飯吃了什麼),你從中得到的獎勵為零。但你偶爾也會發現非常有用的信息——一個朋友提供了搶手的演唱會門票,或者一個熟人轉發了今晨必讀的特朗普段子。

低成本、偶爾高回報的動作,會令大腦欲罷不能。

不能看手機,讓我好焦慮

有些焦慮感只有通過一次次查看手機才能緩解,如果我們被禁止這麼做,焦慮就會持續襲來。心理學家發現,如果把人和他們的智能手機分開,他們會感受到心跳加速及其他焦慮跡象。

你就那麼離不開手機?不能看手機,讓我好焦慮

在2016年的一項研究中,志願者們填寫了一份針對智能手機使用與相關情緒的標準問卷,他們告訴科研人員,“為了避免負面體驗或情緒”,以及“為了應對或逃避易導致焦慮的環境帶來的感受”,他們會選擇查看手機。也就是說,手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吸收我們無法抑制的焦慮。

也有其他研究發現,人們將發短信視為逃避焦慮的方式,約70%的參與者表示,智能手機和發短信幫他們克服了焦慮及其他負面情緒。這項研究的研究者們寫道,人們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在難以處理(易導致焦慮)的情況下,“查看手機以求獲得解脫”,尤其是“在壓力極大的時候”。

你就那麼離不開手機?不能看手機,讓我好焦慮

研究人員給志願者佈置了一個簡短的寫作任務,並謊稱,有兩位專家會對他們寫的文章進行評價。為了進一步增大他們的壓力,研究人員表示,專家會就他們寫的文章,與他們面談。在等待的過程中,一半的志願者能夠使用手機,另一半則不能。結果,在那些能夠發短信或上網瀏覽的人當中,有一半產生了強烈的焦慮感。相比之下,無法使用手機的那些人中,感到強烈焦慮的比例為四分之三。

通過對使用手機的衝動妥協,很多志願者能夠緩解大半焦慮情緒。研究者表示,當志願者能夠使用手機時,“他們似乎對易引起焦慮的情況變得更有抵抗力了”。

在線=存在,斷線=消亡

對很多人而言,他們之所以無法想象不能使用手機,並非只是因為被剝奪了獲得不定時間歇獎勵的機會,還因為網絡成了我們與他人以及整個世界的主要聯繫。不能使用手機所導致的焦慮,還可以由害怕錯過的感覺導致。彷彿所有人都與這個世界接通了,彼此聯結,知曉一切,而你卻錯過了這一切。

互聯網有效利用了這種害怕錯過的心理:斷線等同於錯過。

你就那麼離不開手機?不能看手機,讓我好焦慮

隨時在線,保證了我們和世界之間存在著連接。

馬里蘭大學的一項研究可以表明,與網絡斷絕聯繫的人會被多麼強烈的消亡恐懼感所吞沒。他們要求200名學生連續24小時斷絕與手機、電腦(及其他媒介)的聯繫。在描述這段感受時,學生們表示,他們感到自己與世隔離,對可能錯過的東西感到焦慮,他們使用的詞語表現出強烈的感情色彩:瘋狂渴望、非常焦慮、極度煩躁、痛苦、緊張、情緒失控。

他們的一些反饋,值得一讀:

“與朋友發手機短信或即時消息,能給我帶來持續的舒適感……如果我不能通過技術手段與任何人交流,這是不可忍受的。”

“一想到那些人可能在給我打電話,我就感到自己被隔離了,但其實大部分時間裡,並沒有人會給我打電話。”

“我獨自一人……待在房間裡……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做,我再也忍不下去了,所以我放棄。”

那麼,如果我們真的錯過了很多呢?如果我們真的被隔離開來了呢?如果現在,我們用“在線”來定義“存在”,那麼,“斷線”即“消亡”。

你就那麼離不開手機?不能看手機,讓我好焦慮

人類歷史上,指導行為的最大動機,莫過於對光明逝去的憤怒。當我們不在線,當我們斷開聯繫,當我們錯過一切,我們就不存在了,這會帶來最無法忍受的、事關存在的焦慮。這才是理解我們對電子設備會產生強烈衝動的正確方式。

網絡世界如此有能力觸動人類精神深處。由此可見,文章一開始那些電子設備的深度受害者,實際上不應是對這種“成癮症狀”的控訴,而更多是應該關注其背後隱含的無可言說的焦慮,不是嗎?

你就那麼離不開手機?不能看手機,讓我好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