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遊客在瑞典被警察扔到墓地後揚長而去,你有在國外被歧視的類似經歷嗎?

越出國越愛國


第一,可能沒房,

第二,有房但前臺已經下班,歐洲很多小酒店晚上到第二天早晨是沒服務員的。

個人估計最重要的可能是保險問題,留你在大堂出事或是因為你打地鋪又有行李令其他住客受傷,會賠死他們。

大家也不要動不動就說什麼跪,我覺得中國人老話都有說了:入鄉隨俗。 你到了人家的地方就要守別人的法。

個人覺得,歐洲人對小孩比較寬容,但現在的一家三口全是成人,而所謂的老人也才60歲左右,可能在他們眼中,也就50左右,那也就是說你是成年人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做兒子的會帶老人自由行,那起碼是有能力的,會上網的,而且國際航班一般很準時,也就是說他在訂票時就知道時間,而且這個時間是最便宜的,看他帶老人玩訂青年旅舍就知道是個精打細算的。

他應該是在機場等到天光再坐車去酒店,或是直接在機場訂酒店,至算,你在機場睡沒人會趕你。

還是一句話,入鄉隨俗。

客人是上帝是中國人說的,外國人不會這麼說


隨風HK


居然可以自問自答,哈哈,那我回答下自己的問題。這種現象在外國是很常見的,我舉幾個例子吧!

第一個例子:2015年,在美國新澤西州,我入住了一家類似於holiday inn的酒店。這個酒店是印度裔老闆開的。這個酒店很噁心,將中國人和老外吃早餐的地方分開來,中國人吃的早餐除了白水煮泡麵和吐司外,什麼都沒有。而老外吃的早餐廳非常豐富。然後我就找他們大堂經理理論,然後人家就說你愛吃不吃,愛住不住。我當時就火了,和他爭吵了幾句,然後他就報警了,警察也是幫著這酒店的,於是我就換酒店了。

第二個例子:在英國伯明翰,也是一家酒店。吃早餐的時候,因為一個同事不會用烤麵包機,將一塊其他麵包放入烤麵包機。然後一個服務員一臉嫌棄,將麵包拿出來,扔到垃圾桶。(這塊麵包是乾淨的,還可以使用)

我跟大家說這些所謂的歐美人士,表面都是和藹可親,見人微笑打招呼。其實都是職業性微笑,對你的友好完全不是發自真心,內心對亞洲黃種人歧視的要死。希望中國的牧羊犬都看清楚了,國外的月亮並不圓,你看中國人去歐美有幾個融入當地社會了?人家根本不待見你,移民過去的到底怎麼樣,自己心裡最清楚。

當然,去旅遊看看好山好水好空氣還是可以的,畢竟景點人少,也不是很坑人。


越出國越愛國


我在國外有過類似的經歷。

有一次聖誕節前夜我剛到德國,感到了一個酒店,結果店主不在。我用信用卡去開門,怎麼也開不開,當時外面下著雪,特別冷。當時,我已經完全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幸虧,有個當地的中國人帶著我們,她給店主打電話,用德語說明情況。雖然店主很不願意來,但是最後還是來了。經過檢查以後,是我在booking上訂酒店的時候,信用卡輸入錯了4個數字。店主非常生氣。

在解決了事情以後,這位當地的中國朋友對我們說:幸虧我在,要不然你們就要呆在外面了,即便是給店主打電話,他也不會來的,因為你們寫錯了信用卡的數字。另外她說:這看起來是小事,但是對於他們來說,是很嚴重的事情,甚至可以報警,說你冒用信用卡等等。

當地朋友說了好多,我一開始還很不理解。後來在歐洲去的國家多了,走的地方多了,逐漸也瞭解到了這些差異性的存在。我們國人的思維是曲線的,是可變通的,西方人的思維是直線的,是不可變通的。所以,想去歐洲旅行,就得適應人家的思維方式。

最後說個小攻略:如果去歐洲旅行,訂公寓的話,通常會跟對方確定好時間,對方來人給你開門給鑰匙,走的時候自己把鑰匙放在門口密碼小盒子裡就可以了。如果是晚上去,對方會要求加錢的,因為你晚上去了,影響了對方的休息。所以,如果我很晚到一個城市,就會去訂酒店,那種前臺24小時都有人的,這樣就不會出現麻煩的事。如果住青年旅社,很多青年旅社晚上11點就會關門的,那麼我就會11點前回來,絕對不去找麻煩。所以,旅遊之前,一定要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


老遲


我有過類似的經歷。前些年去柬埔寨自由行,也是時間自己算錯,一是到了機場沒見酒店的車來接,結果自己另外叫出租去了酒店。到了酒店晚上12點。和前臺交涉才發現是我自己算錯了時間。酒店要第二天才接受我到店。眼看半夜三更,人生地不熟,另開房又滿員沒空房。也曾要求就在大堂隨便休息到天亮。不被允許。結果商量下來由前臺值班服務生幫忙聯繫了邊上另一家酒店,以打折價半價入住。到第二天中午再搬回來。事情就這樣圓滿解決了。現在看到這位先生帶著父母也碰到這樣的事,卻吵了起來。這肯定是有了較大的誤會了!曾先生經驗不足,而且缺乏應變能力。在自己理虧情況下還和酒店爭吵並激化矛盾。吃了苦頭。要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種事,只是個別遊客和酒店之間的糾紛,扯到國家關係層面就過了!上綱上線,只會讓人反感,反而影響國家聲譽!客觀上說首先錯在中國遊客,酒店沒錯,警察的處理有點問題。希望別將此事過多渲染,更不必過度維權!


上海默石


2016年,巴黎老佛爺。

我們給孩子的同學們買些帶有巴黎印記的學習用具,作為小禮物送給他們。在我們結完賬後,諮詢工作人員,是否可以給這些文具打幾個包裝,方便我們帶走,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我們按照工作人員的指示來到另一個櫃檯。

櫃檯後面有兩個店員,男的是白人,一看就是地道法國人,女的膚色偏暗,五官有明顯的拉美裔特徵,當時,那個女店員正在給一位白人老太太買的東西打包裝,很認真很和氣的樣子。

我們在白人老太太的後面排隊,安安靜靜地等待。等老太太拿到包好的貨品離開後,我們走上前,很禮貌地請她幫我們把剛才買的文具打包。

那女店員看到我們之後,剛才對白人老太太的笑容馬上消失了,板著臉聽我們說,還沒等我們說完,就打斷我們,說你們要出示下商品發票,驗證下是不是在這裡買的。這就讓我們很不舒服,因為就在幾分鐘以前,我們就在她的櫃檯前方的貨架上選取的商品,又在她對面的櫃檯結的帳,況且,所購商品都帶有明顯的商標,她天天在這裡為客人打包裝,不可能認不出來。但是,她的要求按理說並不算過分,我們即使不舒服也得配合。

我們出示了購物發票,她左看右看,看完後襬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滴里嘟嚕地說了一通法語(剛才我們一直在用英語溝通),最後擺擺手,用英語說聽不懂我們說的是什麼,讓我們帶著東西去找別的櫃檯辦理。

在我們對話期間,旁邊的白人男店員一直低頭在幹別的,頭都沒朝我們這邊望一下。

這下,我們就不高興了,我們沒有爭吵,但是態度很堅決,言辭變得強硬起來,質問她,請問你有哪句話沒聽懂?這個購物發票是不是真的?能不能證明這些商品就是在本商場剛剛購買的?你們是不是有義務免費為我們打包裝?如果你不辦理包裝業務,那麼剛才那位白人老夫人你給她提供了什麼服務?我們要求她給我們一個準確的解釋。她開始臉色窘迫起來,說話也結結巴巴起來,再也不提聽不懂我們的話了,但是依然顧左右而言他,不正面回答我們的質問。

我們之間的緊張對話引起了旁邊白人店員的注意,事實上他一直在旁邊,卻從未出手干預,直到我們開始生氣了,要求那位女店員請她們的經理出來,我們要求她的經理給我們解釋,我們要投訴她的行為,這時她和他才緊張起來,這位男店員用英語跟我們請求:"這是個誤會,我可不可以替她為你們打包裝?"我們拒絕了,謝謝他的"好意",告訴他,我們和那位白人老夫人一樣,都是你們的顧客,既然她可以為那位老夫人服務,那麼就一定可以為我們服務,今天,我們就指定她為我們打包裝了,並且,原本我們替她們考慮,不想耽誤她們的時間,想替她們減少工作量,只想打兩個包裝,把這些文具簡單包裝就行了,現在,我們把所有的文具一件一件地拿出來,整齊地擺在櫃檯上,要求她一件一件地單獨包裝。她低聲跟我們說:"那你們可能需要等很長時間。"我們平靜地告訴她:"沒關係,我們有的是時間,我們可以等,請你用心包裝——對每一件!謝謝!"

然後,那位男店員一臉的尷尬在旁邊看著,女店員則一臉黑線,默不作聲地一件一件地認真打包裝,而我們則站在她面前,一臉嚴肅地像監工一樣盯著她工作,旁邊有些看到前因後果的顧客則有些驚訝地看著這兩個店員,又打量著我們,大概他們頭一次碰到這樣的情形:受到不公正對待的中國遊客,既不喊又不鬧,而是據理力爭,讓傲慢的店員屈服,老老實實地按要求工作。

包裝了很久,總算把這些文具包完了,那女店員已經成了啞巴。在我們接過這些包裝,將要離開的時候,我們鄭重地告訴她:"我們來自北京,北京是一個很美麗也很有禮貌的城市,我們歡迎你到北京來遊玩,你會受到歡迎,希望你能體驗到中國人的待客之道。"

我相信,下次那位女店員如果再碰到中國或亞洲遊客,心裡一定先要掂量掂量好,有了上次的教訓,這些人自己到底能惹得起還是惹不起。


萬和生


我看了此事的視頻,我不認為他們的行為值得我們同情,被拋到墓地是他們自己所作所為的結果。他們不是第一個出現在瑞典的中國人,為什麼回有如此的結果呢?

視頻開始兒子用流暢的英文大喊“警察殺人了”,然後習慣性的倒地撒潑打滾。他年邁的媽媽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看到兒子一系列流暢、自然的動作,馬上心領神會。坐在地上,雙手高舉過頭頂,輕打到雙腿上,先從標準的長音“啊~”開始,高聲表演。

場景十分熟悉嗎?國內解決問題最常用的辦法,一哭、二鬧、三上吊。把瑞典警察看的一臉懵逼,過路的人紛紛側目!

我覺得挺丟人的!丟中國熱的臉,不值得同情,反而讓人噁心。

我不相信瑞典人歧視他們,如果他們沒有特殊的“貢獻”。瑞典從來不是歧視中國人的國家,一定是他們有什麼過火的地方。

看網友寫的經過是,這一行人提前入住酒店,酒店以沒有到入住時間,沒有房間拒絕他們入住。他們在大堂打地鋪,原因是母親病了,需要休息。

再這種情況下,估計是酒店方在勸說無果,又不好使用武力驅逐的情況下,叫來警察來處理。

畫面裡警察沒有任何動作,也沒有溝通。冷眼看著他們盡情表演。然後就是去墓地的路上了。

身在異鄉,又會英語,未什麼不好好溝通?撒潑打滾的能解決問題?在警察沒動手的情況下汙衊警察殺人,你們以為在國內隨便說說呢?不用負責任?

還好在瑞典,警察把他們拉到墓地自我反省。如果在美國,汙衊警察殺人,他們是否直接抓你吃官司去?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們有錢了,走出國門看看世界、開闊視野,請不要用餘額不足的德行,辱沒中國的名聲。你們可以不要臉,不要拉我們。畢竟我還沒出過國呢!


召南山房


實際很多憤青是根本沒出過國門的人。由於公司業務,我一般歐洲200天,香港100天,大陸60多天。而且我只會不到50個單詞的英語。但是並不影響我行走歐洲。國內很多低價旅遊團才是毀了中國人形象的,到處大聲喧譁,隨地吐痰,亂扔菸頭等。例如香港,坐扶梯都要靠右,因為要把左側就給著急的人,所以在香港特別容易分辨出哪些是國人,只要左右都站的一定是國人。這個規則來自英國,並不是多麼好,而是約定成俗的東西。在地鐵裡你是看不到打電話的人的,在街頭打電話也沒有很大聲音的,因為怕影響別人。國內就願意發生喊叫,感覺都是大生意一樣。香港人特別討厭國人這些行為。另外到處扔菸頭,小孩隨地便溺。因為打電話聲音大,我就提醒過一位國人,他看我那眼神好像說:聲音大咋的了?然後我指了一下旁邊,他發現所有的人都用異樣的眼神看他,才收斂了。在香港這樣的情況太多了,我每天都能看到。你說人家怎麼可能對一個毫無禮貌的人尊重呢。

再說歐洲,一般去歐洲都在迪拜轉機。我坐頭等艙較多。頭等艙休息室裡,老外都是一杯咖啡一本書或者看手機,而國內簡直把休息室當成酒吧,大聲喧譁不說,抽雪茄喝紅酒吹牛逼。就連香港人到了外國也一樣失去了在香港的禮貌,跟國內沒啥區別。由於我的英語不好,一般就要一瓶水,然後給2.3美元小費,餓了就要了三明治和可樂。因為我很禮貌,服務生給我做了6種漢堡和3種可樂。這就是互相的尊重。對於大聲喧譁的大喊服務員的,一般都裝聽不見,送去的東西也就是一樣,多了就不送了。

歐洲我常年在希臘,塞浦路斯,馬耳他,英國,德國,羅馬尼亞,意大利辦事。前4個國家還好,畢竟英語國家,後面3個都是非英語國家。我就藉助翻譯器交流,只要多說謝謝,你好,對不起,打擾您了這類的禮貌用語,都會很熱情的跟我交流,甚至有的時候翻譯器出問題,他們反而試著用英語跟我交流。在歐洲尊重別人就是尊重你自己。另外別忘記給小費。出去吃飯一定要給,中國人是沒有給小費的習慣的。而歐洲是服務好給小費特別正常。記得有一次在塞浦路斯,去披薩店,不會說披薩也不會說雞翅,服務員耐心的問了我起碼十幾遍。最後把裝披薩的8種盒子拿給我看讓我選擇。20分鐘我點餐成功,拿到後我給他2歐元小費。我消費了25歐。第二天再去不斷跟我打招呼,在德國也是,出門後找不到酒店了,我跟路人出示酒店卡片竟然把我送到酒店。這就是我看到的歐元。





哈哈哈哈哈哈777


老實說,從目前獲得的信息來看,這位遊客屬於典型的沒有素質,他的行為因為發生在瑞典,和國內國情有別。全是憑藉著他的一面之辭,被有些媒體如《環球時報》拿著民族主義心態來煽動民意。

首先,這位遊客不是因為飛機或者其他不可抗力遲到,旅館取消了他的入住資格。而是旅館規定中午才可以入住,可他卻在前一天到達。換句話說,就是早到了一天!少訂一夜,還非要賴在別人旅館大堂直到凌晨都不走,要求坐在大堂一晚上。但這顯然旅館規章制度所不允許的,旅館沒有辦法,叫來警察驅逐了旅客。

其次,在這個事件中一直渲染的遊客父親病情因素,大家捫心自問,如果這位遊客的父親真的有病,會少訂一晚上嗎?就算開始誤訂,會讓帶病老人在大堂休息一晚上嗎?坐一晚上的滋味和躺在旅館睡一晚上哪個對病人更有利,大家都能想到。

所以,綜合以上事實,是這位遊客在本身失誤(少訂一晚旅館)的情況下,強行要求旅館網開一面,結果被旅館拒絕,然後起衝突。最後警察干預,將其驅趕到其他地方的過程。

只是這位遊客到現在也不反思自己的過錯,還扭曲事實大力渲染,還弄出這麼長一段視頻來,父親生病,母親坐地哭嚎,此時不想著解決無處住宿的問題,還要在異國他鄉的夜晚和警察對峙,這是怎樣一種心態?

我在歐洲社會學習多年的經驗是,國人在歐洲,如果想不給自己製造不好的意外的話,最好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獲得最大的權益保障。

如果出現失誤或意外的話,也最好協商溝通解決,而不是想盡各種手段非要去打破既有的規則,獲得例外待遇。在國內某些場合屢試不爽的倚老賣老,或者撒潑打滾的行為在歐洲,真的行不通。

越來越多的國人遵守規則,文明有序,正是他人尊重我們的基礎。相反,如果越來越多的國人在國外旅行生活總是去想著破壞規則,那麼越來越多的國人也會因為被牽連而寸步難行。


昭楊


座標德國。答案是沒有。

嗯,可能偶爾也有吧……有意思的事,被歧視感往往來自中國同胞和其他國家的移民。很典型的是,有些中餐館喜歡給白人老外超國民待遇,換言之就是對中國人態度更差更不耐煩。有些土耳其人和越南人也明顯優待德國白人。更明顯的是,在國內,帶上外國朋友去熟悉的館子吃飯,往往能享受到格外的殷勤和耐心。開始確有幾分成為偽VIP的竊喜,然而次數一多,越來越有幾分不安和義憤。

所幸大家對此居然都還挺習慣的,從未有人因此坐地甩頭巾大哭。有德國朋友注意到中國人對他們格外的寬容客氣,把該現象總結為“外國人福利”Ausländer-Bonus。我沒好意思修正:其實是“白人福利”,黑人和黃種人並不包含在內。

可惜中國人到了白人的地盤上,基本是享受不到這種福利的。德國人不太因為膚色對人另眼相待,算得上不卑不亢,也許是因為人家的文化自信?

生活在德國,絕大多數時候都是被平常待之,偶爾也感覺自己作為亞洲女性受到了一點點格外的優待:比如提著大件行李在火車站會有人主動幫忙,圍觀花車遊行會收到格外多的鮮花和糖果。

難免也會遇到不愉快的人與事,但真心不宜輕易甩鍋給民族主義情緒:收款員態度傲慢,原因是他對所有人都不冷不熱;刷牆工想多坑我一百塊錢,原因是他對待所有顧客都不夠誠信。而凡事上綱上線,動不動就感覺被種族歧視,這是不是民族感情格外脆弱的表現呢?

我曾有幸見識過一次德國警察對本國無理取鬧之人的“暴力執法”:在柏林的同性戀大遊行上,一個德國肌肉帥哥當街耍酒瘋,一邊胡說八道一邊手舞足蹈,大家都只好繞著他走。組織人員勸阻無效,叫來警察。兩個膀大腰圓的警察走過來表示警告,醉漢耍賴不理,於是警察“咣噹”將其反剪制服(真的有音效,聽著就很疼),壓在地上五花大綁,提到警車後座訓話。醉漢被嚇得酒醒了一半,趕緊道歉,還很大聲地向路過的行人說對不起——看來是真的喝多了控制不好寄幾。。。相比之下,瑞典這一家子頭腦清晰還對著警察耍賴撒潑,不顧惜臉面的嗎?難道是梁靜茹給的勇氣?這樣傑出的國人代表欠下的賬,是不是得由後來的國人償還?這口鍋甩得可真不輕啊。


陳皮果子


每年至少出兩次國,對出國的問題深有感觸,這麼多年,沒出過一次問題,主要是美加澳,瑞典我沒去過,所以我說說我對國外的感受。

國外是非常講究規則的,這點跟我們就非常不同,我們喜歡變通,甚至違法,而國外原則問題堅決不行,會付出代價。

我們在國外自駕遊,租車公司千叮嚀萬囑咐,第一,不要停在殘疾人車位,第二,遇到校車不要超車,第三,遇到警察必須要聽指揮。我們基本遵守這幾條,所以自駕也差不多上萬公里,但沒有一個違章。

國外也不是像我們想的那麼好。我在美國就讓人家把車撬了,丟了一個gps,賠了200刀,車就停在酒店停車場,警察都沒來,租車公司要了一個報警號,這事就完事了。

我發現國外對我們是一種複雜心態,希望賺你的錢,又不喜歡我們某些人的習慣,最多的就是三種情況,第一是大聲喧譁,我們的很多同胞嗓門大,耳朵不好使,所以聲音大,確實很刺耳。第二,不排隊或者插隊,這點在那種大家都排隊的場合確實很明顯的問題。第三,炫耀,我曾參加過一個團,是去澳洲的,一個女生炫耀她的包,最後導遊生氣了,懟了一下,我們一般只買限量版,她才閉嘴。

我在國外,從沒受到過歧視,因為自律,就是在國內也是要遵守規則的,我們有時候被歧視,不是因為人,而是因為人的一些行為,只要我們不去做,真沒有什麼歧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