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烏托邦》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

1516年,英國人托馬斯· 莫爾

寫作了一本名叫《關於最完美的國家制度和烏托邦新島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書》。這本書使“烏托邦”成為理想社會的代名詞,更多時候用來代指不可能實現的空想計劃,而莫爾也被當成了一個不切實際的空想家,他的著作往往被“理性”的人擱置一邊,沒多少人肯去讀。

《烏托邦》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

莫爾(1478-1535)與《烏托邦》

什麼是最完美的國家制度?

其實莫爾寫作《烏托邦》不是為了向人們說教,他不像神父們那樣去描繪一個不可企及的天國,而是要為中世紀的封建社會開出一劑良藥,找到值得借鑑的地方。

《烏托邦》分為兩部分,第一部講述“最完美的國家制度”,主要是批判歐洲的時政;第二部則介紹了一個理想的烏邦託社會。莫爾採用巧妙的敘述手法,在書中他只是一名轉述的聽眾,而真正講話的是一名叫拉斐爾·希斯拉德的船長。這名船長不僅博學多才,而且曾訪問過許多制度優越的國家,他認為“我們的城市、王國以及不同民族和人種都可以借鑑(國外經驗),用於改正自己的錯誤。

因此,拉斐爾認為要想建立起“最完美的國家制度”,首先得改變舊制度的缺點,這樣才能博採眾長,自我完善。

《烏托邦》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

拉斐爾、彼得與莫爾在花園中交談

歐洲舊制度有什麼缺點?

拉斐爾說英國人對盜竊犯執法嚴峻,無數人被送上了絞刑架,但盜竊行為反而更加猖獗,這是英國制度的缺陷造成的。拉斐爾認為這種懶政行為就如“誤人子弟的教書匠,他們寧可鞭打學生,而不去教育學生。

為什麼英國對盜竊罪這麼嚴厲呢?因為英國當時正開展轟轟烈烈的圈地運動,大批貴族通過圈地擠佔了勞動者的生存空間,佃農被趕出土地,剝奪了生產資料。貴族們的圈地行為使畜牧業異常繁榮,農業卻迅速的衰落下去,趨於蕭條。由於畜牧業吸收的勞動力較少,剪羊毛的貪慾又驅使貴族去兼併土地、剝削佃農,最終使糧食價格騰貴起來,導致家家戶戶減少僱傭。被解僱的人和喪失土地的佃農只得流落街頭,社會出現分裂,一部分人奢侈無度,大部分人窮困不堪。

這些窮人最終被迫走向違法盜竊的絕路,而法律也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責罰。由此可見,是圈地運動為英國提供了源源不盡的盜竊犯,而嚴刑苛法又把這些盜竊犯轉化為殺人犯。所以,舊制度一定要革除。拉斐爾反對判盜賊犯死刑,而是借鑑

波利來賴塔人的政策,重則貶為奴隸、輕則被罰服勞役。這樣既養活了犯人,又增加了國庫。這是其實莫爾對圈地運動提出抗議,但他不認為這樣可以解決問題。

接著拉斐爾講了法國,法國宮廷整天做著稱霸世界的美夢、政客們熱衷於權謀而不是治國理政。他對此嗤之以鼻,認為國王以其想著稱霸世界,還不如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不要整天想著利用法律來盤剝人民,以便對外窮兵黷武或大肆封賞。不要以為百姓貧窮就會導致國家太平、抹掉反抗的精神。須知“叫花子中間不是爭吵最多嗎?還有比不滿意生活現狀的人更急於造反嗎?”

私有制是社會弊端的根源

最後拉斐爾說了他的結論,他認為舊制度的弊端乃是因為私有制。“任何地方私有制存在,所有的人憑現金價值衡量所有的事物,那麼,一個國家就難以有正義和繁榮。”私有制導致最珍貴的東西落到最壞的人手裡,極少數人瓜分了所有的財富,大部分人則在生存線上掙扎。“我深信,如不徹底廢除私有制,產品不可能公平分配,人類不可能獲得幸福。

這時,莫爾提出了質疑,他說:“一切東西共有共享,人生就沒有樂趣了。”而且好逸惡勞乃是人之常情,廢除私有制可能會導致掠奪和暴亂。為了解除莫爾的疑惑,拉斐爾就給他介紹了烏托邦的社會制度,全書也就轉入了第二部分。

《烏托邦》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

烏托邦全貌

烏托邦社會的經濟基礎

烏托邦是拉斐爾曾經旅行過的一個島嶼,這個島最初曾與大陸相連,在

烏託普國王征服此地後,才開鑿運河,使島嶼跟大陸脫離。全島共有五十四座城市,首都叫作亞馬烏羅提。在城市之間分佈著農村,村落裡都有適宜的農場住宅。

烏托邦以農業為經濟基礎,生產力也主要集中在農村。農業的生產資料實行公有制,耕地歸全體所有,並配有農具。國家規定市民需要輪流搬到農村去居住,參與農業勞動,成為農業人員。他們職務是耕田、喂牲口、砍伐樹木等農業勞作,為國家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支撐整個社會的運轉。農業人員耕種滿兩年後,就可以返回城市,因為城鄉的住戶都處在流動中,所以他們無需擔心沒有地方住。

除了務農外,城市人口還從事製造業、冶煉、木作等勞動,每個人都精通農業,也都有一技之長,能夠為社會做奉獻。他們一天只需勞作六小時,其他時間自由支配,但社會鼓勵大家積極從事學術探討,增進自己的手藝。

城市人口共同生產,集體分配。他們供應充足,每座城市中都有百貨市場,每戶的戶主都可以盡情免費領取自己及家人所需的物質。他們

每十年會通過抽籤的方式來調換一次房屋。看病住院不用花錢,大家集中在廳館用膳,吃大鍋飯,當然他們並不禁止任何人在家開伙,只是大家都喜歡大鍋飯的烹飪美食。農村地區因為相隔遼遠,所以大家才不得不在家進餐。

烏托邦的民主政治及法律制度

烏托邦最初雖然有一個國王,但在拉斐爾拜訪的時候,已經變成了一個共和國。他們的民主制度延伸到了基層,每三十戶人家選舉出一名基層官員,名叫飛拉哈;每十名飛拉哈及所管理的三百戶人家選舉出一名首席飛拉哈,每年一選,如無充分理由,一般不更換。再由首席飛拉哈經過秘密投票的方式從人民指定的四名候選人中推選出一名總督。總督採用終身制,如果總督陰謀實施暴政,則會被人民廢黜。

城市的最高權力機關叫作議事會,議事會組成烏托邦的民眾大會,每年舉辦一次,商討全島事務。城市的議事會由總督、首席飛拉哈和2名飛拉哈組成。總督和首席飛拉哈主持常務工作,每3天開一次會,每次到會的2名飛拉哈都不同。

烏托邦規定在議事會或民眾大會外議論公事者,會判處死刑。這是為了防止總督和首席飛拉哈密謀對人們進行專制壓迫,搞復辟。

烏托邦的法律很精簡,人人都能理解並遵守。他們不輕易判處死刑,對於罪大惡極者,往往會罰作奴隸,讓他們從事相對較重的活,並剝奪其自由。議事會兼有司法權,能夠對罪犯進行審判和量刑。奴隸在悔悟改過之後,可以由總督或國民公意減輕苦役或赦免罪行,恢復自由。

《烏托邦》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

莫爾生活在亨利八世專制的時代,卻提出了民主的思想

烏托邦的社會風俗

烏托邦裡沒有遊手好閒的懶漢,也沒有不勞而食的寄生蟲,除了那些需要進行各種學術研究的人之外,任何適齡勞動的男女都要參加勞作。如果研究人員辜負了人們的期望,長期不出成果,而有些人在業餘專研上卻取得了突破,那麼他們將取代原先被指定免除勞動的人員,享受專心科研的待遇。

拉斐爾說烏托邦是唯一實行一妻子制的民族,也就說他們規定除非發生死亡,否則婚姻關係不能中斷。因此,這就需要對婚前的行為進行嚴格的控制。男女如果在婚前犯了私通罪,除非總督寬恕,否則以後男不得娶、女不得嫁。其次,男女在成婚前需要對彼此的容貌及身體進行全面的評價,還要重複考察對方的性格以確保以後能融洽的共同生活。婚後,如果一方發生通姦行為或者脾氣壞得不能相處,則會被判終身不得再嫁娶,破壞婚姻的第三者將被罰作奴隸,而無過錯的一方則可以另行擇配。如果是雙方都性情不融洽而需要離異,則需議事會的批准,才得以離婚。

烏托邦人不愛官爵黃金,他們喜歡過高尚的精神生活,他們認為人類的全部幸福就是正當快樂,而快樂主要是精神的感受而非物質的滿足,真正的快樂乃是“自然而然喜愛的身或心的活動及狀態”。全島遍佈著各種宗教,人民儘管信仰不一,但他們“容許每人選擇自己的信仰”,不過他們都崇拜神格,也就是說他們之中沒有無神論!

烏托邦的對外貿易、外交政策及軍事制度

拉斐爾說烏托邦有很多黃金,這是因為他們生產力發達,有許多剩餘產品可供對外貿易。他們把產品銷往海外,換取鐵和黃金。但是烏托邦沒有商品,黃金也就失去了貨幣職能,它甚至還不如鐵有價值。因此,烏托邦人大規模的囤積黃金,用來僱傭塞波雷德人為他們打仗,用不能當飯吃的黃金來購買他人的出生入死,實在是一件聚划算的事。

烏托邦人還會幫助鄰國推翻暴政,派遣官員到他們那裡去參加建設,任滿後立即歸國,不加干涉。烏托邦人不與外國訂立任何條約,因為他們認為這些條約並不可靠,他們用天然的夥伴關係替代了文字條約。

烏托邦人用兵講究道義,同時也兼顧計謀。一旦宣戰,他們就會發布斬首令,只要敵國有人能把戰爭的主謀斬首,他們就出優厚的賞金;如果這個策略失敗,他們就會鼓動敵國的內訌,挑唆大臣或貴族覬覦王位,或把鄰邦拉入糾紛中。實在不行他們才正式開戰,派本國公民擔任指揮官,帶領僱傭軍討伐敵國。

《烏托邦》描述了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

島國烏托邦

對烏托邦社會的評價

全書最後,拉斐爾對烏托邦的特色進行了概括,他說烏托邦因為沒有私有財產,人們才更關心公事,才不會因個人利益而出賣國家利益。烏托邦集體勞動,物產豐盛,公平分配,才避免了兩極分化,防治寄生蟲擠佔勞動者的生存空間。沒有了金錢和貪慾,生活的大部分煩惱也隨之而消失——這就是最好的國家制度,可供你們借鑑

文末,莫爾寫道:“我覺得他所講述的人民的風俗和法律中有許多東西似乎規定得十分荒謬”,並懷疑烏托邦的公共生活和給養是否可以作為社會全部結構的支撐,並說“我不能同意他所說的一切。

這就是莫爾對烏托邦的評價,他為我們構思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制度,同時不忘提醒我們,這僅僅是他的一個啟示性想法,大家不必苟同,可以討論,當然更不必出於偏見而謾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