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文學的“烏托邦”敘事不會對社會產生影響?

文學大多傾向於作家自己營造的“烏托邦”敘事,並且大批量生產,以期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可是,那麼多“烏托邦”式的作品問世之後,為什麼沒有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呢?

為何文學的“烏托邦”敘事不會對社會產生影響?


文學世界實際上是作家虛構的藝術世界,裡面有他們自己主觀情感的外化形象,也有刻意加工的形象,還有各種風俗、人情、文化、政治、經濟等等層面的東西。譬如小說中的世界大多采取了歷史中的一段縱切面,侷限在一定的時空之內敘事,營造一個作家自己的“烏托邦”世界。如果僅僅是美好的“烏托邦”,那就不用再看了,不如去看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大體都差不多。如果這個“烏托邦”是經過藝術化加工而變形了的世界,那就值得去看一看,看看有什麼新鮮的東西,或者有什麼痛快淋漓的東西,有什麼自己不知道的事物的反面。只是,這類的作品太少了,並不是作家不能寫,而是寫出來不能發表。這類作品被審查官視為荒誕不經,要不就被視為只是揭露陰暗面,沒有希望,或者被視為背離主流意識形態,刻意汙衊或貶損某些東西,不予發表。那麼,這類作品有時還被稱為“反烏托邦”類作品,雖然新鮮,有力度,有深度,也有看頭,但是不能久存。

為何文學的“烏托邦”敘事不會對社會產生影響?


如此一來就知道,為什麼那些“烏托邦”類作品不能影響社會了。而能夠產生深度影響的卻是“反烏托邦”類作品,是那些有力度的作品,譬如《丁莊夢》、《日光流年》、《蛙》、《虛構》等等,可惜的是,這些作品流行一段時間之後,立刻就銷聲匿跡了,好像從來沒在這個世界存在過。要是現在,根本就不能發表,更何況流行呢?還怎麼產生一定的影響?

為何文學的“烏托邦”敘事不會對社會產生影響?


那些“烏托邦”類文學似乎成了主流,也成了影響社會的動力,可是究竟有沒有影響,很讓人懷疑。究其實,還是太多,太濫了,都是一個腔調,讓人不忍卒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