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香山人物」馬應彪:告訴世人什麼是大寫的“人”

中國百貨先驅、中國近代百貨第一人、香港商父馬應彪為人正直,嫉惡如仇,他悉心教育子孫,一生賺錢,所為事,卻是解囊革命、濟世救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訴了世人,何謂一個大寫的“人”。

「香山人物」馬應彪:告訴世人什麼是大寫的“人”

2009年,中山市歷史文化街區——南區沙湧村的馬應彪紀念公園。 (中山市檔案館藏)

沖天一怒為鴉片 善心教子不貪心

上世紀30年代,陳濟棠在粵主政,他的兄長陳維周租下了先施粵行第二街的倉庫,沒料用來藏鴉片。馬應彪知道後拍案而起,勃然大怒,“我粵行倉庫竟成了鴉片藏掖的黑窩,這還得了!”他限令陳維周即日退租,否則,寧可賣掉第二街倉庫,也不容許收藏鴉片納租的不義之財。為此,陳維周懷恨在心,借陳濟棠的勢力,插贓日貨,強罰20萬,並對先施敲詐勒索,粵行一度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但馬應彪始終不悔。

「香山人物」馬應彪:告訴世人什麼是大寫的“人”

2009年,中山市南區沙湧村的馬公紀念堂。(中山市檔案館藏)

馬應彪也很重視對兒孫的培養,絕不因親優待。第9子馬少聰回憶說,他們兄弟都是從見習生做起,站櫃檯、打雜,月薪與店員一樣,都是6塊錢。

據馬應彪第四子馬文輝回憶,父親總愛在餐桌上教育他們。有件事,他記憶猶深。廣東這邊一直有逗利是習俗,凡春節,長輩都會給親朋好友的子女們派利是(紅包),但馬應彪教育子女不要收。他說,“我們家孩子多,來派利是的,就要封上十多個紅包,這樣很難為人家。還有,我們家如今名聲在外,來賀歲的人多,東家派,西家派,數額就不少了,如果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就不好了。小孩子不能收人家的利是,更不能問人家要,不能貪心。”

賺錢為何事?解囊革命 濟世救人

中山南區沙湧村有一位馬應彪的遠親,叫馬彥昭,他的父親曾在先施工作過。馬彥昭70多歲了,替馬家看了20餘年的祖屋。他說,常聽父親談起馬應彪先生,“衣著樸素、飲食簡單”。那麼,馬應彪一生賺錢,所為何事?他的回答只有八個字:解囊革命,濟世救人。

辛亥革命前,馬應彪在澳洲加入同盟會,並任軍需庶務長,追隨孫中山先生為革命事業奔走。由於革命經費常捉襟見肘,他擔任軍需庶務長一職時,不少開支都自掏腰包。

「香山人物」馬應彪:告訴世人什麼是大寫的“人”

2011年,孫文公園增加了中山名人馬應彪的雕塑。(中山市檔案館藏)

一次,馬應彪正在先施開會,孫中山的侍衛鄭卓德突然闖進來,並遞上一張寫著“請借500元。文”的紙條,馬應彪一眼認出這是孫中山的手跡,二話沒說,就從櫃檯裡拿出500元交給了鄭卓德,隨即把紙條撕得粉碎。每遇這樣需要經費應急的時候,馬應彪都是有求必應。

因馬應彪對革命的慷慨貢獻,孫中山任命他為廣東都督府庶務長、財政廳總參謀、廣州紅十字會主席等職。後來,孫中山還想再任命他為財政廳廳長,馬應彪謝絕了,並說:“我沒有文化,粗人一個,不適合做官。我還是通過興辦實業的方式來救國吧。”

任廣州紅十字會主席期間,他在廣州興辦光華、廣東公醫、香港雅麗氏和何妙玲等醫院。廣東發生大水災時,其率先捐款,並親自帶領船隊運載衣物、餅乾等到災區慰問災民。

「香山人物」馬應彪:告訴世人什麼是大寫的“人”

1924年,先施總行賑災隊。(中山市檔案館藏)

馬應彪熱心助學,曾在廣州的廣東女子學校、培英中學,上海的郇光、南洋商業高中等學校,任校董或校長。

馬應彪還是嶺南大學的首位華人校董。眾所周知,當年的嶺南大學,是美國用清廷的“庚子賠款”在中國開辦的,因此,校董全部是美籍的。1900年,嶺南大學遷到了廣州,美方為了吸引中國學生,不得不請有名望的中國學者去教書,並逐漸放開校董國籍限制。馬應彪帶頭捐建了馬應彪招待所(今中山大學博雅學院),他還以夫人霍慶棠的名義建立了一個護養院,以便學生就地就醫。

「香山人物」馬應彪:告訴世人什麼是大寫的“人”

2011年,中大博雅學院開學禮合影。(圖源網絡)

他力排眾議,創辦了嶺南農科大學(今華南農大),並親任農科大學董事會主席,設立了農田、農藝、畜牧等科系。嶺南農科大學的創辦,不僅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專家教授與科研骨幹,而且為華南農民在改良稻種、推廣瓜果優良品種以及農產品加工等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

馬應彪也是中山市近百年來在華僑、港澳同胞中第一位捐贈鉅額款項支持家鄉建設的人。他捐巨資在沙湧村建造了中山歷史上第一個人造公園——沙湧公園、第一所幼兒園——沙湧幼稚園、還開辦在明婦幼院,捐資建設石岐世光小學(女子學校)、女子師範學校,興辦岐光醫院、中山市平民醫院等,造福桑梓,在華僑、港澳同胞中傳為佳話。

「香山人物」馬應彪:告訴世人什麼是大寫的“人”

1922年,由馬應彪捐資修建的中山史上第一個人造公園——沙湧公園。 (中山市檔案館藏)

馬應彪,一個大寫的“人”,中華的歷史,中山的這片土地,會永遠銘記他的名字。

部分素材來源:《良都風物》 中山市人民政府南區辦事處 ,南方日報出版社,2014.3

文丨譚朝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