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局勢岌岌可危,斯大林大手一揮,2000多萬囚犯成了國家棟梁

戰爭的本質是政治手段的延伸,真正能從戰爭中獲益的其實只有少數人;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戰爭是沒有贏家的。從二戰來看,蘇聯軍民在偉大領袖斯大林的領導下艱難地擊潰德軍,捍衛了國家尊嚴與主權。然而整個二戰,蘇聯損失了約2700萬人口。

局勢岌岌可危,斯大林大手一揮,2000多萬囚犯成了國家棟梁

要知道,截至1940年,全蘇聯人口數量約為1.8億,這樣一個大國,有15%的人口直接死於這場戰爭,即便是戰後取得了種種利益,代價也未免太大了些。即便是總被詬病“悶聲發大財”的美國,也有40多萬青壯年死在戰場上,無數家庭遭受難以撫平的創傷。

局勢岌岌可危,斯大林大手一揮,2000多萬囚犯成了國家棟梁

蘇聯衛國戰爭處處透著“悲壯”二字,但實際情況卻是十分窘迫,我們從一個方面便可窺得一二:二戰中絕大多數國家都是沒有女兵編制的,即便有女兵的國家,這些女性大多也從事一些後勤工作,如通訊、生產、醫療等,蘇聯確實個意外。因為軍隊的巨大損失,蘇聯高層不得不組建規模龐大的女兵部隊,將她們送上最前線。

斯大林在二戰中發明了一種名為“看不見的師”的制度,即在一個編制裡,營級以上幹部都有兩套副職,一旦部隊需要擴充,其中一套被拎出來,只要兵源到位,立馬就能組建成一個完整的部隊。得益於這個制度,蘇軍總是能夠源源不斷地“變出”部隊,讓德軍感覺蘇軍越打越多,被耗得焦頭爛額,十分絕望。

局勢岌岌可危,斯大林大手一揮,2000多萬囚犯成了國家棟梁

不過,即便是有了框架,這些憑空多出來的部隊歸根結底還需要由士兵來填,在蘇軍巨大的損耗下,如何保證兵源補充及時呢?這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無奈之下,蘇聯高層盯上了一批身份非常特殊的人,他們就是監獄裡的囚犯。眾所周知,從政權建立開始,蘇聯內部就不太平,各種各樣的問題導致數以百萬計的蘇聯人被投入監獄;在蘇聯高層的號召下,他們被臨時釋放出獄,搖身一變成為祖國的衛士。有朋友可能問了,雖然囚犯中有不少人以前就是軍人,但這些臨時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能有多少戰鬥力?

實際上,這些囚犯構成複雜,但其中相當一部分人之前都是職業軍人,戰鬥力不可小覷。我們來舉個例子:1945年初,蘇軍第123懲戒營在維斯瓦河-奧得戰役中,直接迎著德軍火力衝鋒,硬是擊穿德軍防線。此戰下來,原本滿編為670人的第123懲戒營,只有47人得以倖存。被俘的德軍士兵被嚇得不輕,直言從沒見過第123懲戒營這樣不要命的打法,此役也因此被稱為“靠屍體馱過維斯瓦河”。

局勢岌岌可危,斯大林大手一揮,2000多萬囚犯成了國家棟梁

在經典戰爭大片《兵臨城下》中有這樣一幕:剛剛應徵入伍的動員兵被列車拉到前線,衝在最前邊的士兵分配到了槍,後面的士兵只發到了彈夾。當前排士兵陣亡後,後排士兵撿起槍繼續衝鋒;這些動員兵背後還有隨時開槍射擊逃兵的監督人員,這樣的作戰方式令人印象深刻,這些士兵與炮灰無異。實際上,這樣刻畫蘇軍絕對存在較大的偏見,但由囚犯臨時組建起來部隊曾經遭遇過類似的情況。

原來,從常理考慮,一堆看上去窮兇惡極的囚犯被湊在一起,還讓他們拿起槍,誰都不敢保證他們不會搗亂,或是臨陣倒戈。為此,蘇軍高層通過多重手段防患於未然。首先,囚犯組成的部隊規模被嚴格限制,人數不能太多,以防局勢難以控制;其次,當蘇軍發起進攻時,囚犯們往往被要求衝在最前方,一旦有人圖謀不軌,後排的軍官有權先斬後奏。當蘇軍遭遇敵軍兇猛的火力點、堅固的工事時,總是由囚犯們衝鋒攻堅,因此,他們中的不少人踏上戰場就意味著犧牲,一時間有這樣一種說法:這些特殊的士兵,平均壽命不超過3個月;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更是號稱“平均活不過9分鐘”。

局勢岌岌可危,斯大林大手一揮,2000多萬囚犯成了國家棟梁

即便如此,他們在部隊中仍然備受冷落,蘇軍士兵紛紛敬而言之。然而,縱觀整個二戰,蘇軍之中的“囚犯”們幾乎無人作亂,相反,他們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改變命運的機會,總是主動衝在最前方。他們表現出來的戰鬥意志令人敵我雙方倍感震撼,隨著戰爭進行,蘇軍官兵們紛紛轉變了對囚犯們的看法。蘇軍高層也開始嘗試擴大囚犯部隊的規模,甚至組建成獨立編制的部隊,並將它們稱為“懲戒營”,這些懲戒營反而成了戰鬥力強悍的精銳部隊。

除了在戰場上拼殺的懲戒營外,囚犯中的精英分子被安排在特殊的位置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如蘇聯著名武器專家圖波列夫,為蘇軍研發出大量性能優良的武器,斯大林大手一揮,不但將其赦免,還親自為其頒發勳章,囚犯搖身一變成為國家英雄。而那些婦女和年老體衰的囚犯則更多地充當工人的角色,他們被安排在後方協助軍工生產。據統計,他們在二戰中為國家生產了2550萬枚炮彈、約1000萬枚地雷和3000萬枚手榴彈,可謂是貢獻卓著。

局勢岌岌可危,斯大林大手一揮,2000多萬囚犯成了國家棟梁

縱觀整個二戰,共有超過2000萬囚犯被捲入戰爭,由他們組成的特殊力量是衛國戰爭的一大支柱,也是一個縮影。蘇聯軍民正是在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獻身精神的支撐下,才抵抗住德軍攻勢,一步步扭轉戰局,最終反敗為勝。當然,結局也是比較令人欣慰的:大部分為祖國做出貢獻的囚犯,戰後都得到了減刑或赦免,有些表現突出的還成為軍官,成為蘇聯英雄,命運徹底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