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他為港珠澳大橋完成了這項設計,跨海大橋再也不怕大地震的突襲

他為港珠澳大橋完成了這項設計,跨海大橋再也不怕大地震的突襲

1939年,周福霖出生於廣東潮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從小就明確了兩個理想:做一個高尚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1976年,唐山大地震爆發。當時在機械工業部工作的周福霖,被派到當地調查。在震區,讓周福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人。他家裡六個人死了四個,一邊流淚一邊說:“為什麼地震來了,所有房屋都倒了?你們是搞技術的,吃乾飯呀。”

周福霖聽後很慚愧。他暗下決心,自己是學土木工程的,一定要研究出一項技術。採用這種技術建造的房屋,地震來了不壞不倒,老百姓在裡面比在外面安全。

震後第三天,周福霖發現,在一片倒塌的廢墟中,有兩棟四層的房屋沒有倒。走近一看,牆底下有一道油毛氈的防潮層,整個房屋沿著油毛氈滑動了40多釐米,房屋本身卻完好無損。

周福霖由此受到啟發:隔震,得讓房屋下面有一個柔軟層,不是硬抗它,而是以柔克剛。在加拿大留學時,周福霖在學校的地震震動臺做隔震試驗,模擬9級、10級地震,隔震的房屋都不倒。

他帶著隔震減震技術回國。1993年,周福霖在廣東省汕頭市建成了中國首幢採用疊層橡膠支座的隔震住宅樓。次年發生的7.3級臺灣海峽地震中,汕頭的地震烈度達到6-7度,而這棟隔震樓的房屋結構沒有任何損壞。

他为港珠澳大桥完成了这项设计,跨海大桥再也不怕大地震的突袭
他为港珠澳大桥完成了这项设计,跨海大桥再也不怕大地震的突袭

<figcaption>周福霖團隊在進行一項設計時長為50年的隔震材料老化實驗,對一塊橡膠進行施壓,測試其老化情況,目前這個測試已進行了15年。/<figcaption>

隔震減震技術在國內外多次大地震中得到了驗證。目前,中國使用這項技術的建築數量達到了7000棟,位居世界第一。

今年初,周福霖參與起草的《建築隔震設計規範》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一旦得到應用,建築的安全性將提高2至4倍。

“產品標準有了,技術有了,理論有了,就差推廣。”周福霖說,“我們感到這是在拯救人類生命。”

他为港珠澳大桥完成了这项设计,跨海大桥再也不怕大地震的突袭

<figcaption>在過去幾十年裡,周福霖和他的團隊走訪了國內外多個地震災區現場,為建築物的隔震設計做了大量的資料蒐集和研究,為防震減災、拯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做出重大貢獻。/<figcaption>

【人物小傳】

周福霖

工程結構與工程抗震減災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廣州大學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周福霖院士為創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隔震、消能和減震控制技術體系”作出貢獻,被譽為中國的抗震權威,一生宏願為抗震。1993年,他設計建成中國首幢採用疊層橡膠支座的隔震住宅樓,被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顧問評價為“世界隔震技術發展第三個里程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