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導致滿清崛起明朝危急的決定性戰役,這一仗明朝怎麼打都贏不了

公元1619年,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發生了一場決定日後天下歸屬的關鍵戰役,這就是明朝和後金的第一場大規模戰略決戰:薩爾滸之戰。

對於薩爾滸之戰,瞭解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場戰役努爾哈赤以少勝多,採取集中力量各個擊破的戰術,將明朝四路圍剿大軍擊敗,此一戰使得後金在遼東徹底站穩了腳跟,明朝機動部隊損失殆盡再也無力大規模出關征討,只能坐守要塞,被動挨打。

可以說,薩爾滸之戰是後金也就是後來的滿清崛起的決定性的戰役,也是明王朝在遼東地區噩夢的開始。

我們回看那場關鍵戰役,明朝為什麼會失敗,究竟該怎麼打才能贏?

導致滿清崛起明朝危急的決定性戰役,這一仗明朝怎麼打都贏不了

首先,我們要說明的是,按照歷史上薩爾滸之戰的情況,就在萬曆皇帝決定用那樣的方式展開薩爾滸之戰的時候,明朝就註定了要失敗,除非滿洲人自己出昏招,否則明朝根本就贏不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來看當時的真實情況。

薩爾滸之戰明朝對外宣稱有40多萬人,其實這是虛張聲勢,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明朝用於圍剿後金的總兵力不過11萬人左右,其中明軍本部兵馬8萬多人,葉赫那拉部出兵1萬,朝鮮出兵1萬3千。

而當時後金的八旗軍隊有多少人呢?6萬。

僅從兵力對比來看,是明軍佔優,但問題是明軍是客場作戰,“客倍主半”,本就不佔優勢,再加上當時明朝軍隊軍官腐敗嚴重,剋扣軍餉,軍隊缺額司空見慣,兵器鎧甲皆不夠精良,除了每支軍隊的親兵家將,剩下的大多數明軍軍紀敗壞,士氣低落。出山海關時,明軍竟然有人伏地大哭,不願出征。

反觀後金,自努爾哈赤確立八旗制度,後金軍隊紀律性強,組織度高,以軍功為升遷和發財的途徑,作戰意願遠強於明軍,後金軍隊以騎兵為主,機動性也遠遠高於明軍。

所以,從開戰之初,明朝就已經捉襟見肘,自保尚可,主動進攻無異於羊入虎口,根本沒有勝算。後來的明朝遼東軍團總司令熊廷弼就對皇帝一再說:沒有18萬經過整訓的軍隊以及9萬匹以上的優良戰馬,就沒法與後金進行野戰。

即便薩爾滸之戰的總指揮楊鎬不分兵,也很難擊敗後金。

導致滿清崛起明朝危急的決定性戰役,這一仗明朝怎麼打都贏不了

除了兵力嚴重不足,當時明軍的戰術也被後金完全剋制!

本來,明朝自朱元璋開國朱棣北伐到戚繼光整軍,明軍的戰術和裝備都是世界領先,不然也不能擊敗蒙古騎兵。

但是,到了明朝末年,明軍的戰術和特點被後金全盤學去,並且研究出了加以剋制的辦法。

當時明朝還停留在對付蒙古輕騎兵的時代,遇敵就挖壕溝建設營寨,然後用火器對射敵軍弓箭手,但這一招被後金破了個乾乾淨淨。

後金看明軍挖壕溝立營寨,就以重步兵衝擊,擋住明軍第一波攻擊,然後以自己的弓箭手射殺明軍,明軍完全無法立足。

明軍騎兵不如滿洲八旗,步兵戰術又被剋制,根本沒法打。

再加上東北地區天寒地凍,明軍火器很多都無法正常使用,嚴重影響了戰鬥力。

薩爾滸之戰的明軍主力杜松部隊,整整三萬大軍,結果遭遇努爾哈赤主力,僅僅不到半天時間就全軍覆沒,戰術被完克,幾乎沒有抵抗之力。

導致滿清崛起明朝危急的決定性戰役,這一仗明朝怎麼打都贏不了

薩爾滸之戰前的抗倭援朝戰爭,使得明朝尤其是遼東軍團喪失了大批骨幹部隊,戰鬥力銳減,尚未完全恢復。

要想打贏薩爾滸之戰,明朝必須準備18萬以上的精銳部隊,配備9萬匹以上的優良戰馬,才有野戰的勝算,但當時明朝明顯沒有重視後金,倉促出戰以為就能輕鬆取勝,結果一敗塗地。

薩爾滸之戰前,就有很多明軍將領意識到這一仗打不贏,但是因為當時明朝中央的文官輕視後金,又顧全面子,強迫軍隊出戰,這一仗不想打都不行。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重新評估了後金的力量,才開始逐漸重視起來,但是因為明朝內部黨爭劇烈,腐敗持續蔓延深入骨髓,軍隊復興完全沒有希望。

明朝後期為了防備滿清,每年耗費500萬以上的白銀軍費,佔據全國總軍費的60%以上,可以說,遼東問題拖垮了大明,而薩爾滸之戰就是這一切的開端。

導致滿清崛起明朝危急的決定性戰役,這一仗明朝怎麼打都贏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