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上週畫了一次對囤寶發脾氣的日常,雖然結論是不應該對孩子發脾氣,不過很多人還是會有疑問,那孩子犯錯怎麼辦?

不發脾氣他不長記性,下次還是會犯相同的錯誤怎麼辦?放任不管長成熊孩子怎麼辦?

作為一個經常發脾氣又經常反省的反面教材,我這次真的認真考慮了這個問題。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打罵這種懲罰形式威懾力強大,所以短期看起來最有效,但打罵本身不具有教育意義,而且還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因為恐懼和害怕,學會用說謊等方式逃避懲罰,而不是矯正不當的行為。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冷處理對低齡孩子的殺傷力甚至會超過打罵,父母這種完全撤離關愛的行為,會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乏,認為自己的情緒不被理解,脾氣也會變得越來越差,甚至傾向於下次故意犯相同的錯誤試探你。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小孩子犯錯往往會伴隨著衝突、哭鬧、以及發脾氣,犯錯現場一片狼藉,各方情緒也一篇狼藉。

這種時候就需要積極的時間暫停,讓衝突緩和、哭鬧停止、情緒穩定,這樣問題會簡單很多。

比如囤寶跟小朋友打架這件事一度讓我非常頭疼,我試過很多種教育方式,有些無效有些甚至會起反效果,最後有效的辦法還是把他帶離衝突現場,讓我們之外的時間都暫停,這樣講道理他才聽得進去,並會主動回去道歉。

再比如囤寶積木搭不好,就發脾氣推倒還哭鬧,怎麼安慰都不行,但只要把他帶到其它的房間遠離那堆積木,都不需要講多餘的道理,他自己就能領悟到之前的問題。

時間暫停剝奪了孩子暫時的自由行動的能力,可能會遭到一些反抗,但只要保持態度溫和,孩子就不會很牴觸,反而能在陪伴中感受到家長的愛。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其實他是有意識的,但他需要一個契機擺脫情緒的綁架,之後就能自己反省問題了。

可以在家裡設置一個反省空間,孩子犯錯以後就到讓他裡面去呆一會,然後再跟他一起聊聊之前的事。

這個空間的懲罰象徵不能那麼明顯,像關小黑屋一樣讓孩子害怕,而是要充滿包容性和安全感,因為人只有滿足了安全感需求,才能做更多的思考。

可以和孩子一起佈置反省空間,放上舒服的墊子和孩子喜歡的玩具,還可以讓孩子自己取個名字。

我家的反省空間是一個小帳篷,裡面放了囤寶最喜歡的毛絨玩具,囤寶管它叫“小房間”。

他犯錯情緒崩潰的時候,我會主動建議“我們去小房間聊聊天”;有時他也會自己待在裡面,跟他的小兔子說點悄悄話;聖誕節的禮物我也是假裝聖誕老公公放在這個小房間裡的。這個反省空間與其說是懲罰,更像是一個心事與禮物的中轉站,對我和囤寶都收益良多,再說得多就跑題了,以後可以專門開一篇寫~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你需要在孩子犯錯後,明確告訴他自己對他這種行為的“不喜歡”,這點非常重要。

小孩子的理解力沒達到成人那麼健全,情商沒經過訓練低到幾乎沒有,他想不明白你的生氣和擺臉色是什麼意思,不會主動把這個跟他的行為掛上鉤。

即使你用這種方式懲罰過他了,他記住的也只是你生氣的樣子,而非自己做錯的事。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強大的,孩子會傾向於做讓父母高興的事,只要你明確告訴他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會讓你不喜歡。

一定要讓孩子明白這種“不愛”對事不對人,不愛的是行為,而不是他自己。

而且,“再這樣我就不愛你了”這種話,就跟夫妻吵架喊離婚一樣,只有第一次說震懾力大,說多了就沒效果了。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做事很難兼顧頭尾,往往都是隻看現在的心情,所以他們闖起禍來也是眼都不眨。

很多時候,限制人做壞事的並非法律和道德,而是同理心。教孩子喚起自己的同理心,就能讓他真正理解為什麼那樣做是錯的,怎樣做才是對的。

最有效喚起同理心的方式就是情景模擬,運用兩三歲的孩子最喜歡的假裝遊戲,演一演被打的小朋友、被折斷的小樹、被踢翻的垃圾箱,感受一下這些壞行為給別人帶來的痛苦和麻煩。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情緒安撫好了,道理也講清楚了,還需要一些實在意義上的懲罰,就讓孩子去把殘局收拾乾淨吧。

扔掉的玩具撿起來,撕壞的書粘起來,跟被弄哭的小朋友說對不起,你可以幫忙,但不能代替,這不僅是一種懲罰的儀式感,也是培養孩子做事有擔當不逃避。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小孩子可能還不完全懂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但他漸漸明白了做錯事會有不好的後果,比如亂扔玩具會找不到,不好好吃飯會餓,睡懶覺會遲到,這類後果會抑制他下次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你需要做的,就是在安全範圍內讓他接受自然後果的懲罰,而不是幫他解決所有的問題。

但這並不是說你要用後果做條件“威脅”孩子,比如“你再不換衣服我們就不去遊樂場了”,而只要告訴孩子這麼做的後果,然後讓他自己做出選擇:“現在換衣服就去遊樂場,否則就在家裡玩”。

家長的態度很重要,不要用你自己都接受不了的後果要孩子做選擇,讓孩子做了選擇就不要再焦慮,這樣才能讓孩子體驗到自己所犯錯誤造成的結果。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當孩子拒絕做應該做的事情的時候,就禁止掉與之相關的權利。比如不刷牙就禁止吃糖,不收拾玩具就藏起他喜歡的玩具,不按時關機就禁止下次再看動畫片。

當然,前提是不要帶情緒,不要威脅,但態度要堅決,告知孩子禁止的原因,並且如何才能恢復這些權利。

明確的恢復機制也很重要,比如堅持刷牙一週就可以恢復吃糖,把玩具收拾乾淨就還給他玩具,暫停兩天動畫片再看他的表現,讓他明白必須為自己行為負責。

做個不發火的聰明媽媽,這樣懲罰孩子更機智有效

很多家庭都會設置獎勵制度,比如做了好的事情就可以獎勵一個貼紙,收集一定貼紙可以換一個願望之類的,這對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是很有效的。

這種獎勵制度反過來說也是一種懲罰制度,意味著做了不好的事就懲罰掉了一個貼紙,孩子對獎勵的期許有多強,這種懲罰的威懾力就有多大。

再展開來說這篇文章就太長了,下篇文章再來分享:如何機智地獎勵孩子。

相關閱讀:

家長越憤怒,道理越難講

寶寶不喜歡爸爸,怎麼辦?

既忙碌又空虛,低齡寶媽深陷其中的時間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