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劉振明:深諳政治經濟學,讓葡萄酒生意不再是簡單買賣

他是一個北方三線市場的葡萄酒商,看似“外行”,卻深諳政治經濟學,他一手打造了當地市場的接待用酒,讓葡萄酒文化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他就是酒藝官國際酒莊聯盟創始人劉振明。

刘振明:深谙政治经济学,让葡萄酒生意不再是简单买卖

政治經濟學,讓他選對了葡萄酒生意

第一次見劉振明先生,是2015年6月,看到他溫文爾雅的樣子,很難想象到他是一個歷經十年酒業風雨的人。劉振明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說道“我是學油畫出身的,一個偶然的機會進入了酒行業,沒想到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

一個頗具藝術才華的“外行”進入酒行業,能適應風雲變幻的市場嗎?劉振明坦言,一開始確實遇到了很多困難。

“剛入酒行業的時候,我做的是白酒。但是我發現,不管是全國化品牌還是地方性品牌,想拿下一個白酒品牌的地區代理,要花費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而且利潤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可觀。

“那時候,業績不怎麼好,我就研究國家政策。我想,一個生意有沒有前景,一定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國家支持的才是有前途的。

刘振明:深谙政治经济学,让葡萄酒生意不再是简单买卖

“在我們國家,山區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近70%,很多山區難以進行耕種,一畝地的收入不過一千元,這也造成了越來越少有90、00後進行農業生產的現象。但是,土地不能荒廢,於是,國家開始支持發展有高附加值的農作物生產。其實,葡萄就是這樣一種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而且,對比其他葡萄酒生產國,很容易看到這些國家的政策對葡萄酒的支持力度。”

透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和對國際及國內葡萄酒市場的瞭解,劉振明決定轉向葡萄酒這一領域。而且,主攻大眾葡萄酒市場。

禁酒令下,他卻打造了當地的接待用酒

2008年,劉振明做起了葡萄酒生意,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他堅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2013年開始,很多以政務團購為主的葡萄酒商由於限制“三公消費”政策影響而做不下去的時候,劉振明卻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每年都有自然增長。

2015年,山東酒行業傳出了“禁酒令”——“山東省政府對外接待用酒禁止喝白酒,改喝國產葡萄酒,而濰坊地區政府接待用酒據說用地產葡萄酒。”當時,劉振明就想到了自己的葡萄酒品牌“仙月湖”,通過對本地市場的精耕細作,把“仙月湖”打造成了“濰坊人自己的接待用酒”。

刘振明:深谙政治经济学,让葡萄酒生意不再是简单买卖

本地市場精耕細作,讓葡萄酒生意不再是簡單買賣

濰坊與長三角和福建、廣東等地不同,葡萄酒消費氛圍並不是很濃,因此,靠本土市場打天下並不簡單。劉振明說,剛開始做葡萄酒的時候最大的困難就是人才問題。那時候,消費者對葡萄酒並不太懂,認為葡萄酒很貴,所以,教育消費者會花費很大精力,專業人才則是關鍵。

劉振明一直強調,葡萄酒不是簡單的買賣,而是專業化運作。“我經常遇到消費者說要找軟木塞、瓶底凹陷深的葡萄酒,他們覺得那樣的酒比螺旋塞、瓶底凹陷淺的酒好。而且很多這樣讓人哭笑不得的觀點都是一些不專業的酒商傳遞出去的。所以只有酒商都專業起來,才有可能提升消費者的葡萄酒知識”劉振明說道。今年以來,劉振明的酒藝官國際酒莊聯盟已經舉辦多次酒莊莊主見面會,讓酒莊莊主親自給消費者傳遞葡萄酒文化,培育了很多忠實消費者。

刘振明:深谙政治经济学,让葡萄酒生意不再是简单买卖

運作本地市場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即酒商之間的相互聯合。濰坊的市場容量本身有限,酒商之間如果不進行聯合,與供應商對話時話語權就相對較弱,如果能聯合起來,資源相對集中,消費者也能獲利。另外,劉振明還通過參與濰坊國際風箏會等大型活動提升品牌知名度,讓旗下品牌更深入走進消費者的心中。

刘振明:深谙政治经济学,让葡萄酒生意不再是简单买卖

本文來自葡萄酒研究,創業家系授權發佈,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關注創業家公眾號(ID:chuangyejia),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