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中國人的“鬼婚”習俗之謎

在五百多年前的一天早晨,過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家生活的普通百姓仍舊一大早就起身下地去幹活了,每個村子裡都靜悄悄的空無一人。可是這一天早上的周莊卻是例外,原本應該很寂靜的村子從太陽還沒出山時就已經開始熱鬧了起來。原來是這個村子中住的周家兒子要娶新媳婦,新娘是隔村李家的女兒。不過這個婚宴很是特殊,熱鬧是很熱鬧,但是周家卻沒有在家中到處紮起喜慶的紅綢緞,門前也沒有貼上大大的紅喜字,更沒有在家中大擺喜宴,反而是將到來的賓客們都請到了村子西頭的家族墳地中去。等到吉時到了李家的新娘子終於被接來了,不過來的可不是坐在花轎中的嬌滴滴的美嬌娘,而是被裝在一副大紅棺材中被抬來的。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周家娶妻的兒子早就已經死去多時了,這李家的女兒則是剛剛病死的,他們結的是“鬼婚”。

中國人的“鬼婚”習俗之謎

中國民間很早就有定鬼婚的習俗,尤其以明朝最為興盛。因為明朝從朝廷到民間,都最為推崇朱熹的道統,每個人都一板一眼地按照聖人的教誨去過生活。民間的禮教尤其嚴謹苛酷。未婚的男女經過雙方家長的商議定下了婚約,就無論如何都要履行,沒有特殊的理由是不能無故解除的。這其間對女子的要求更為嚴格,即使是訂婚的對方在還沒有完婚前就死了,女子也已經是潑出去的水了,不能再許配別的人家。很多這樣的時候,這個可憐的女子就要為甚至連面都沒有見過的“丈夫”守一輩子的活寡。當然也還有另一種情況的存在,這就是結“鬼婚”。這種“鬼婚”又有兩種形式,一種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經定了婚的男女,一方先死,一方後死,等兩人都死了,就把他們葬在一起,讓他們到陰間再做夫妻。還有一種鬼婚,就是根本沒有婚嫁過的青年男女都不幸早死之後,家人怕他們到了陰間寂寞孤獨,就由他們的親屬在陽間為他們挑選一個合適的伴侶,當然是找另一個條件相當的死者,雙方家人為他們舉行婚禮,好讓他們在陰間可以互相依靠照顧。

據說“鬼婚”的習俗最早起源於周代。在那個科學極為不發達的時代裡,幾千年來,淳樸的人們世世代代的相信著人死了之後,會進入另一個不同於陽間的世界就是陰間,人們會在那裡以鬼魂的形式繼續過著另一種生活。既然相信有陰間的存在,人們當然也相信自己死去的年輕孩子仍以另一種形式活在那個世界裡,為了使孩子在那個世界裡不感到寂寞,有能力的父母就會為死去的孩子操辦一場奇異的“鬼婚”,這也是寄託父母哀思與懷念的一種方式。說穿了,這種做法和當年秦始皇大造兵馬俑,並把其全埋在自己的陵墓附近,以供自己死後可以驅使的道理是一樣的。

中國人的“鬼婚”習俗之謎

在我們這個時代看來,為死人舉行鬼婚當然是十分可笑的,但是在過去的年代裡卻被視作是很正常、很正當的行為,而且在舉行鬼婚時還頗為莊重嚴肅。首先不可缺少的就是媒人,這種情況下又叫做鬼媒人。鬼媒人為“鬼”說媒,也不能胡亂湊合,也要講究八字合不合,門第配不配,兩個人的年紀是不是差不多。等雙方的家長都同意這門親事之後,定下婚禮的日子,到了那一天,男方就在男子的墳前擺下酒席,等待新娘的到來。女方家裡則要提前準備糊一些紙衣物為自家女兒做“嫁妝”。最有趣的是,在舉行鬼婚的時候,要在當場插兩個代表男女雙方的風幡,如果那日有風,兩個風幡都迎風飄揚的話,就說明男女雙方兩個當事人彼此一見鍾情彼此產生了愛慕之情。如果只有一個風幡在飄動,另一個不動,則說明不動的那個不喜歡對方。這時就要由鬼媒人出馬,在墳前細細開導一番,直到說的那個不動的風幡也搖動起來為止。這門親事才算最終結下了。這可真是媒婆的嘴把死人都“說”活了。結了婚以後,男女雙方兩家就成了親家,以後就像一家人一樣互相來往走動了。

中國人的“鬼婚”習俗之謎

明代這樣的例子很多,就如盡人皆知的祝英臺出嫁路過樑山伯的墳墓,墳墓裂開,祝英臺踴身跳人,兩人雙雙化蝶而去,其中也未嘗沒有鬼婚的影子,很可能只是這種習俗的一種演化和昇華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