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

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

《楚門的世界》告訴我們,活在虛假世界中的人必須醒悟過來,撕開道具天空牆,勇敢走向真實的世界。一些哲學家和物理學家已經開始懷疑,或許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並不是真正的世界,而只是一個計算機模擬系統,我們的生活也不過只是程序的一部分。

人類總有一天會消失,但是地球上總會有新的文明出現,而這個文明應該已經有了極其強大的計算機技術,可以模擬出一個由有意識的人所組成的虛擬宇宙。如果這種技術非常受歡迎的話,那麼虛擬出來的人將會比曾經存在過的人數量還要多。

這就會出現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你怎麼知道你是原本存在的人,還是隻不過是模擬程序中的一個角色?而且後者的數量其實更多。哲學家Nick Bostrom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思考框架。他認為在以下這三個命題中,至少有一個是真的。第一,人類或類人生物在滅絕之前並沒有掌握模擬的技術;第二,“後人類”文明對這種技術毫無興趣;第三,我們自己可能真的在一個模擬程序中。

除了哲學家和科學家的思考之外,科幻作品中對“模擬”這個概念也是大作文章。在《黑客帝國》中,我們所知的世界只是一個計算機模擬系統,人類的作用只是為了這個系統提供能源。不過這個模擬系統有自己的缺陷。

Bostrom的想法卻不太一樣:在他的想象中,整個宇宙就是一個模擬系統,不僅僅是人類自己,人類生活的任何一部分都是編碼的一部分。然而,Bostrom也承認要想在每一個層面上模擬現實是很不實際的,就算是超級強大的計算機系統也無法做到。不過正如科學實驗中進行的模擬在某些抽象的層面上省略了多餘的細節,他設想中的模擬應該也會根據一些規則和假設,省去無關的細節。比如說,“當模擬系統發現有一個人要觀察微生物的世界了,那麼它就會在恰當的地方放入足夠多的細節,也就是說,模擬系統會根據需要來加入細節,”這是Bostrom在他2003年的一篇論文《你生活在計算機模擬系統中嗎?》中提出的看法。這麼一來,這個程序並不需要將上至銀河、下至粒子的所有細節都明確了,只要在需要這些數據的時候再準備好就可以了。就算是模擬人類本身,也不需要所有的細節了;我們對“自己”的主觀意識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跟《花生漫畫》裡面的小男孩萊納斯不一樣,我們不會成天惦記著自己的舌頭,所以系統也不會一直讓“舌頭”這個子程序一直在前臺運行。

除了哲學思考之外,這個模擬假說還可以回答一些科學上的難題。與地球類似的星球其實不少,所以出現能夠進行星際交流或往來的其他星球文明的概率應該是很高的,但是我們至今卻仍然沒有見過外星來客。如果我們生活在一個模擬系統中,那麼原因可能就是這個系統根本沒有安排外星人這個角色。或許是為了避免出現計算機承受力的問題,模擬系統只能支持單一星球的設定。

Bostrom更進一步:模擬系統中一旦出現問題,有人也發現這一異常了的話,系統的操控者可以輕鬆地改寫這些人的想法,以免他們破壞整個模擬進程。除此之外,操控者還可以選擇倒退幾秒鐘,讓系統重新運行一遍,迴避該錯誤。然而,如果這個模擬系統有實時糾錯功能的話,這個想法真的很讓人不安。我們這個世界的科學領域幾乎就失去意義了。試著想象一下,一旦模擬系統的操縱者心血來潮,就想改變一下物理規則,以此測試一下參數,那科學家們的研究還有什麼意義?這麼看來,編寫這個模擬系統程序的程序員就成為了一個任意妄為而且心懷惡意的全能之神,而我們卻永遠無法知道他是否真的存在。

Bostrom主要是為了證明我們很有可能真的生活在一個模擬系統中,而科學家們則有不一樣的角度,他們會通過實驗或者觀察來進行判斷。事實上,我們的確可以推測出以下幾點:

首先,如果我們的確生活在模擬中,那麼這個模擬系統一定會遵循一套完善的規則。這是根據幾個世紀以來科學的成功發展所總結出來的。事實上,這個模擬假說也可以反過來解釋:我們的宇宙之所以會遵循相對較簡單的規則,正是因為控制我們的程序就是這麼命令我們的。

我們還要考慮一種可能,就是我們所在的模擬世界所遵循的規則和程序編寫者們所處的世界是不一樣的。畢竟,科學家們也常常為了完善理論而建立一些與現實不完全相符的模型。如果這個模擬不是一個完美的模仿的話,那麼電腦編碼總會在什麼地方露出馬腳的。如果這個宇宙與現代核物理學家所建立的數值模擬相似,那麼或許到了某一個節點,這個程序所需的簡潔性會與基本物理的一些預測出現矛盾。

在研究原子核內部的粒子時,物理學家們為了便於計算,引入了一種叫做晶格量子色動力學(LQCD)的方法。通過這個方法,科學家們可以將夸克固定在一個三維的格子中,就像晶體裡面的原子一樣。這是因為夸克離得越近,能量越大,而將它們之間的距離固定住則可以讓數值變得更具可操作性——而且實驗中所能看見的表現特點也不會受到影響。

LQCD的這種簡化的思路是科學家們能找到的唯一一種描述夸克的方法,但它卻違反了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對論原理。相對論中,時空是一個連續體,不能有特定的方向。而LQCD中所採用的格子卻是有方向的(就是節點之間的連線)。

波恩大學的三位核物理學家據此提出了一個檢驗模擬假說的方法:宇宙射線會帶來高能量粒子的碰撞,如果這種碰撞的特點更符合LQCD理論,而不是相對論的話,那我們就可以推測出這個模擬世界的程序編寫者和物理學家們一樣,為了簡化而走了一條捷徑。

三位物理學家們還考慮了其他類似的檢測方法(包括介子的一些反常行為等)。不過,他們的檢驗方案真的不太可能成功。首先,編寫我們這個模擬宇宙程序的人不一定會使用和物理學家們一樣的編碼,也就是說他們設想的偏差不會出現。其次,就算偏差真的可能出現,我們在可預見的未來中或許也看不見這樣的偏差。最後,就算時空真的以格狀存在,那也不一定能說明我們就是生活在模擬宇宙中了,許多物理學家都在認真探討其他的可能解釋。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如果我們無法判斷我們所處的是模擬世界抑或是真實宇宙,那麼“我們是否生活在模擬的世界中“這個問題其實就不成立了:我們所見所感這個現實就是我們的現實,而它也是我們的全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