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農村老人去世時,有“兒子哭驚天動地,女兒哭真心實意,媳婦哭心疼東西”這個說法?

家和興旺\n


一般都說影視劇是源於生活,又經過藝術加工過的表演形式。記得十年前東北笑星趙本山有部農村題材的電視劇《馬大帥》,其中有一集馬大帥作為從農村出來有沒有什麼一技之長,迫於生計,想到了受僱於一家禮儀公司,專門負責“哭喪”可見真真是“人走茶涼”啊!連個真心想念、悲傷的都沒有。如果做不到真心實意,不管哭的再驚天動地也無濟於事,只是做給他人看而已。

其實比較完整的說法是:姑娘哭,真心實意;兒子哭,驚天動地;兒媳哭,虛情假意;姑爺哭,驢子放屁。

以前(其實現在多數也是)農村的女兒都被看作是繼承不了香火,早晚要潑出去的水,所以在家裡很不被重視,甚至在為姑娘找婆家時索要高額的彩禮,這些彩禮還不會真給女兒,而是作為將來兒子娶親時送給對方的彩禮,無形間姑娘卻成了交換的“商品”,毫無親情可言?即便如此,一般姑娘家無論出嫁前還是出嫁後都十分顧家,同時也同情和自己命運相似的母親在家裡的“境遇”。孃家有事總是第一個出面幫忙,逢年過節給父母買東買西,沒有怨言。父母生病住院,也會出錢出力。父母亡故時哭暈的女兒,小編也曾見過。農村人最在乎的是臉面,就算不是出於真心,但考慮到街里街坊對自己的看法也得在父母喪禮時表現出十分難過的樣子。不過確實是也有很孝順的兒子,尤其東北漢子,真性情,平時再不容易、再困難也不會掉眼淚,但父母作為自己最親的家人去世,那種無法言表的悲傷只能失控的宣洩出來,哭的驚天地泣鬼神也不為過。兒媳作為外姓嫁進來的人,和婆家人相處的時間或長或短,與婆家人的感情或好或壞,又或者平淡,家中的婆婆或者公公去世,哭的太傷心,會有人說太假;哭的過於平淡,又會有人說三道四:你看,不是一家人就是不行!女婿的身份也很尷尬,雖然聽過“驢子放屁”是個什麼聲音。但它卻是不是什麼好詞,可想而知“人心難測”和“人言可畏”分別用在女婿和外人身上一點都不為過。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倡的行為,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的經典俗語。何為“孝”——指兒女的行為不應該違背父母、家裡的長輩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種穩定倫常關係的表現。更應該表現在父母生前,作為兒女的孝順、孝敬!其實要做到真“孝”,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潔身自好,更要用真心對待親人、朋友……儒家《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駿景農業


我在孃家是女兒,在婆家是既是媳婦又是保姆。父親去世時,我哭得暈了過去。在這個世界上最無私疼我愛我的人永遠離開了我,狂湧地淚水包含了對親情的戀戀不捨和人活著心裡的所有委屈。那是一個女兒對父親最後一次撕心裂肺地撒嬌,儘管那是一個很肅穆的時刻。

結婚時,因為種種原因,父親沒有參加我的婚禮。我當時很傷心,後來父親告訴我,算命的告訴他,他若是參加我的婚禮,對我以後過好日子不利,所以他才咬咬沒去參加。因為這件事兒,我埋怨了他很久。到他病重時告訴我這句話,30多歲的我跑出病房,哭成了一個孩子,這也成了我永遠的痛。

我到現在才醒悟,這個世界最殘忍的兩件事兒。就是婚禮和葬禮,葬禮是一個人永遠離開這個世界,從此長眠。婚禮則是從此離開孃家,拿命當賭注去開啟一個新的旅程。輕則當牛作馬,重則遍體鱗傷。願天下所有的父親長命百歲,你曾經眼中的寶貝需要你更遠地呵護。希望一個男人在若妻子失去父親後,能擔起餘生加倍愛護她的責任。


麻爪工學院首席瞌睡家


問題:為什麼農村老人去世時,有“兒子哭驚天動地,女兒哭真心實意,媳婦哭心疼東西”這個說法?

老張:個人心態不一樣!


套用一句武俠小說裡的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城市如此、農村亦是如此!

兒子哭的驚天動地

自古以來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因為農村盛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實際上在農村老人的老年奉養主要是兒子在承擔。俗話說得好,可能是“就並無孝子”的原因,很多兒子在平時的贍養當中可能表現出一些“大逆不道”,但是當自己的父母真的離開的那一刻,尤其是已經為人父親的男人,那一刻才會真的意識到父母在自己心裡是多麼的重要,對多年的“不孝”悔恨懊惱不已,因此情不自禁放聲大哭。但是也有個別少數那種不孝順的平時不做人事,老人去世了怕別人指指點點,索性假裝大哭,用來堵別人的嘴,這種人老張想說以後也不會有好下場!

女兒哭的真心實意

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就拿我姐姐來說,我爸媽有個不舒服,經常半夜12點都要開車跑回來。為人父母者,就屬母愛最偉大,女人又是最細膩的,父母離開之後,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孤兒了,再也沒人真心實意的嘮叨自己了,種種原因所以女兒顯得最為悲傷。

媳婦哭心疼東西

這個就有意思了,兒媳婦畢竟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這是因為她的丈夫是老人的孩子,這麼建立起來的一層關係,所以在傷痛方面肯定比不上自己的親生兒女,這個也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至於說哭著心疼東西,那是指老人去世要行白事,花銷是必不可免的,這些都是兒子承擔的,所以心疼。不過在老張看來,在農村還是不缺乏好的兒媳婦的,這話說得片面了一些。


好了,以上就是老張關於《為什麼農村老人去世時,有“兒子哭驚天動地,女兒哭真心實意,媳婦哭心疼東西”這個說法?》這個問題的一點個人看法,不知道你是怎麼看的呢?


老張談三農


為什麼農村老人去世時,有“兒子哭的驚天動地,女兒哭真心實意,媳婦哭心疼東西”在農村老人去世出殯時候,作為重孝在身的兒子,尤其是老大,是必須要走在最前頭的,在農村一般都有轉街的習俗,也叫風光大葬,在前頭帶頭痛哭的自然是兒子,在全村人面前,做兒子的要是不哭的“驚天動地”,會被街坊鄰居們嘲笑甚至認為是不孝順的。

也有例外的,比如哪些高壽之人去世,棒奔霸這裡,有一位高齡108的老壽星去世,她那兒子都已經是八十多歲的老人,別說在前面帶路,哭的驚天動地,老人連走路都成問題,被一輛電動三輪車拉著,在前面慢慢走著,這樣年齡的老人,一般也都不哭了,都按照喜喪來辦。

女兒哭的真心實意,做閨女的自己的父母去世,那份悲痛是難以言喻的,作為女兒哭死去的父母,那自然是悲痛欲絕、真心實意的,在農村常常見到,已經埋葬過後,很多人都開始往回走,而做女兒的依然在墳前痛哭,任憑几個人拉拽,都不捨得離開,因為在以後的生活裡,在也沒有了這位親人對自己的呵護。

媳婦哭心疼東西,作為一個外姓人,嫁過來之後,等於和家庭原有人員的關係,都是後天慢慢磨合,慢慢融入的,論感情的深淺,必定沒有自己的親生父母深厚,而辦理後事,是需要花費不少的財物,所以農村有人愛說媳婦哭的是心疼花費了財物 。

這些都是農村的一些俗語,是否真的如題描述那樣?其實還有待商榷,歡迎大家評論留言補充,謝謝。


棒奔霸


在農村最重視的就是葬禮,在這一天全村的親鄰都會過去悼念,同時在農村喪禮就算是陌生人也會十分的動容,大家都會在這裡收斂自己的玩世不恭。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現在農村的孝女孝子也都成為了專門的職業了,大家也不會真的哭泣,那麼這句話有什麼意思呢?



而這句諺語中主要還是體現著農村人的血緣關係,還是講究著直系親屬的血緣紐帶。正所謂一輩親兩輩淡,所以子女的哭泣才是最真實的。大家都知道兒子和父母之間一直都是在一起生活,因此兒子對父母的哭更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孝順。

父母對兒子從小到大都是盡心盡責的照顧著,忙著讓兒子成家立業,在孫子出生後又忙著帶孫子,可見對兒子的幫助最多。兒子的哭自然是驚天動地。 而對於女兒來說,雖然在農村一直都是“重男輕女”的說法,但女兒對父母的照顧和養育一點都不比兒子差,甚至女兒更加的心細,對父母的照顧更上心。

畢竟女兒在長大後就沒有在這個家裡做貢獻,所以逢年過節都會提上很多的禮品來看望父母。而父母去世了自然女兒會更加的動情,發自自己內心的不捨。 一般在農村是女人哭,男人不哭的原則,但兒媳婦的哭泣可就真的是虛情假意了,畢竟她們對婆婆公公雖然很孝順,但畢竟不是親生的,是因為婚姻才會有親情上的聯繫,所以說兒媳婦只是象徵性的做一下場面。



大家要趁著父母還沒有離世的時候儘快的孝敬父母,這樣才能在父母老去的時候沒有太多的羞愧感,大家怎麼看呢?


惠農圈


為什麼農村老人去世時,有“兒子哭驚天動地,女兒哭真心實意,媳婦哭心疼東西”這個說法?

“姑娘哭,真心實意;兒子哭,驚天動地;兒媳哭,虛情假意;姑爺哭,驢子放屁”講的是當家裡的老人去世以後,姑娘、兒子、兒媳婦、姑爺的哭所包含的情感的真摯與否。這句話正好印證了“一輩親,兩輩淡,三輩四輩不管飯”的說法,親戚之間的聯繫越來越淡,以至於到最後只是成為應付場面的工具。不得不說,社會在變,人心也在變,就連人們在親人去世時的哭也在變化,下面我談下我對這句話的理解。



姑娘都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和父母的關係最親近,聯繫最緊密,但是因為長大出嫁以後和父母的聯繫變少,所以女兒的哭是最具有真情實感的;兒子一直在父母旁邊成長,再加上我國又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兒子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恩惠應該是最多的,所以說兒子的哭應該是最驚天動地的;兒媳和姑爺都是後面因為婚姻雙方才產生聯繫,存在感情的唯一基礎在兒子和女兒,所以說兒媳和姑爺的哭相比而下就沒有那麼真摯,只能說做下場面而已。
不管怎樣,在中華民族中最珍貴的就是孝,我麼的要努力的去傳承踐行孝文化。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時候再去用眼淚做樣子,應該在父母年老的時候給予父母多一些關懷,讓他們的晚年更加幸福。現實社會中,有些人對父母的小錯誤就苛責,試問再你們小時候在襁褓中的時候,父母有沒有這樣對待過你們?孝順父母就是報恩還情,又是給我們的後代做榜樣。歡迎關注老胡侃三農,關注最前沿的三農資訊。


老農民說事


話是醜了點,粗了點,卻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根據普遍現象總結出的規律。以前農村交通不便,消息閉塞,新技術、新能源、新設備、新方法不能引薦到農村,農民只有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臉朝黃土背朝天地在地裡挖食,往往寅吃卯糧,遇事沒有物質基礎作為支撐,又不想失去面子、還力爭把老人的喪事張羅得風風光光、轟轟烈烈就產生了這些怪現象。

兒子哭驚天動地。農村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習慣說法,而觀念根深蒂固!往往,因生兒子而比左鄰右舍高人一等。為避免引起眾人嫉妒、盡現低調做人,常常故意作戝自己的兒子。如給孩子取名“狗剩”,“尾巴”,“羊祜子”,就是一例。提倡“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通常七八歲的小男孩就開始做大人的事:放牛、插秧、割稻。期間與父母少有交流機會。更有不少父母崇尚“棍棒下面出孝子”,遇事不問青紅皂白,對兒子一陣亂打!兒子叛逆情節油然而生,又沒“心理學家”引導,就一直僵持,不願向父母認錯!長此以往,形成對立。“養兒才知父母恩”,成家娶了媳婦生了孩子才知道油鹽貴,才懂父母恩,才明白生活的艱難。這時,幾乎人到中年,負擔又重起來,想為父母做點事又力不能及,直到老人駕鶴西去,才幡然醒悟:欠下老人太多太多的東西,捫心自問後哭得驚心動魄,都是真感情!


2女兒富養。縱使一貧如洗,過年女孩少說也要添置一根紅頭繩,表示女兒的貴重!女孩出嫁後,父母與兒媳常常會發生爭吵,最後,父母會私下告訴女兒諸多兒媳的不是,自然而然的、女兒站在父母一邊。而女兒在婆家受到的所有委屈也只能向父母傾訴。天長日久,形成了“統一戰線”!而且出嫁後因少在一起,有距離產生美的效果!雙方都會忘記相互的不好。女兒細膩,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很曖人心,出嫁後儘管距離遠了,而心更加貼近,關係更加密切。老人一旦離世,女兒少了參謀,沒了貼心知己與引路人,想到在婆家要孤軍奮戰的未來歲月,自然會傷心淚下,數落老人的豐功偉績而成就孝心的佳話。


媳婦哭是心痛東西。離世時抬棺材的“八仙”、鄉村儀仗隊、唱道先生、風水先生等都要被贈給一定的禮物,親戚、朋友來送禮也要管飯至老人上山!本來不富裕的家經送禮物與幾天“流水席”的消耗,更捉襟見肘了!老人走了,日子還要過!這幾天的費用甚至是一年的家庭開支!所以,當家的媳婦會傷心痛哭!


希望星晨58298869


還有一句沒說,“女婿哭的像屁”。這些都是農村的說法,很多農村人,因為家裡孩子多,歲數拉鋸的,很多小老妹小老弟都是姐姐待大的,和老人的感情並不深刻,而且原先農忙,都幹活了,哪有時間像親情與感情之間的事情,老人去世了更像是一種儀式~



兒子哭的驚天動地

農村講究排面,尤其是老人去世,是需要驚天動地的哭聲,越悲慘越代表喜慶,尤其是你喜喪,更是如此。很多孩子同老人感情不深,又怕被別人指脊樑骨,就僱傭哭喪的人,活躍氣氛。

女兒哭真心實意

至於女兒,因為農村孩子多,都想要兒子,女兒在家幫助幹家務的多,而且女子本身心思就比男生要細膩,更容易動感情,所以很多女孩子在老人去世的時候,哭的都是真心實意。

媳婦哭心疼東西

心疼東西,一般也就是大兒子的媳婦,小兒子不會心疼東西,因為家裡老大說的算,老人在的時候,不分家,一家人一起過,而說的算的肯定拿的用的更多,這個時候,面臨分家,大媳婦肯定心疼東西,巴不得都是自己的。


不過這種情況現在已經改善了很多很多了。第一,孩子少,農村家裡孩子都少了很多,就沒有了爾虞我詐的那種情況發生。第二,農活就一陣,平時都在一起,感情處的也深。第三,家裡孩子結婚就分家,所以也不用害怕老人去世被惦記東西了,誰贍養老人分的就多,都是這樣。

其實人與人的關係,就是靠相處,相處好了,不是一家人勝似一家人。

喜歡請關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給您。


娛樂叨叨團


崽哭三聲驚天動地,女哭三聲剜肝剜肺,媳哭三聲虛情假意,郎哭三聲騾子放屁。這四句話是每個家庭孝男孝女對父母去世真情實感的總結。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永遠不會過時。子女都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肉,是血濃於水的關係,我們經常說的,父母之恩比山高,比海深,來世不足以回報,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父母去世,最傷心難過的就是子女了,一般來說男子是不會出眼淚的,男人都是強忍著悲痛,儘量不讓眼淚流出來。有句話叫,″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如果某個孝子在父母的葬禮上數長數短的哭出聲來,哭聲真的可以用驚天動地來形容,甚至可以帶動在場的外人跟著落淚。女兒是一定會哭的,並且會放聲痛哭,她的哭聲是最悲痛的,最傷心的,最難過的,所以說女兒的哭是剜肝剜肺的。不哭的除非是鐵石心腸。媳婦則不同,畢竟沒有血緣關係,雖然也有哭的,但媳婦的哭聲總會讓人覺得質量明顯要下降很多。說媳婦是虛情假意,做做樣子給別人看的。女婿就更不用哭了,如果女婿哭,不但得不到同情,反而會引起外人諷刺或嘲笑。


潮流143237811


一,自古男兒有淚不輕彈,倘若有男兒落淚了,一定是有心發出的極大悲痛傷,那悲哀的嚎叫也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二,古來有句俗話說得好,女兒就是父母貼心小棉襖。所以女兒就是心頭肉,最能體貼父母的心意,最能感知父母的種種情愫。所以父母離世的時候是女兒失去保護外套和堡壘的艱難時刻,她們知道,父母的離開對她來說意味著什麼,就是以後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面對,一切都是靠自己來扛了。她們真的害怕面對沒有父母的時候該怎麼辦。失去了保護傘和擋風牆是生活很艱難的。所以她們會為了自己哭,也為了父母生前受的累受的罪,吃的苦而傷心難過的為父母一生不易而哭。自古以來婆婆媳婦就是一對冤家,平時活著能對公婆和顏悅色的人都不多見,你說死了哭天喊地的,有幾個人會相信她是真心真意。要是弟兄少的,有的人活著關係不好,死了基本都不哭。少數哭的也是哭給別人看的,怕人家說她活著的時候不孝順,死了連個眼淚都不掉,可能早都盼著老人死了。有的弟兄姐妹太多老人生前有很多田產地業和家當,等著同族當家人來分家產的。死的時候都在那裡哭喪,有愛佔便宜的媳婦平時大家都知道她們的為人虛假。公婆活著也沒有怎麼孝順過,甚至有些生病也沒有過問過老人,平時鄰居們都知道的。但是她們在死人的時候拼命的嚎叫哭啦喊啦,別人就會說她們是想分東西的。平時活著也沒有見她多來看看,現在死了來嚎叫了。要是老人沒東西可分,你看她還會這樣哭的那麼帶勁嗎?這是現今社會的實際情況,千百年來一直都在演義傳遞下去的故事情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