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一些農村中小學生不喜歡學習?

老農民說事


做為從農村考學出來的老師,對大多數農村中小學生不喜歡學習是很痛心的,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寒門難出貴子。分析現在農村中小學生不喜歡學習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家庭教育的影響。很多農村父母侷限於自身的經歷和眼界,對教育不是很重視。同時又沒有很好的教育理念,沒有好的教育方法,不能讓小孩形成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習慣。小時候不能形成良好的習慣,對後續上學的有非常不好的影響的。同時也有很多父母被迫到外地打工,留守兒童比例很高,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就更加容易出問題了。老人一方面把孩子看得重,另一方面對他們的學習卻又有點不管不顧,事實上他們也是也管不了。當小孩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根本沒人可以解答,長期下去,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學習就越來越跟不上,因此對學習就失去興趣了,成績會越來越差。

二、社會風氣的影響。現在農村的年輕人,也是早早地上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在外面也能找到一份工作。因此就認為上不上學一個樣,反正都是要出去打工的。他們把這個觀念灌輸到這些中小學生後,小孩們心中慢慢形成了一股讀書無用論。大家對上學就沒那麼重視了,成績好不好無所謂,在這種氛圍下,那誰還去認真學習呀?

三、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相對差一些。儘管國家對農村教育近年來也比較重視,但無論學校的教學設施和師資水平都跟城市裡的中小學還有是有差距。好多優秀的農村中小學老師都願意調離農村,再加上教學設施的不夠先進,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受侷限,課堂趣味性也會受影響,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也會下降。


四、電子產品的普及對農村中小學的毒害很深。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電腦的使用,網絡遊戲對農村中小學生毒害很大。父母在外地打工,為了能方便聯繫子女,往往都會給小孩配手機。而小孩在沒有人監管的情況下,哪有那麼好的自制力,網絡遊戲不玩瘋才怪。一旦玩上網絡遊戲,對學習就不再感興趣,如果沒有外力干預的話,很容易沉迷網絡。

以上是我覺得農村中小學學生不喜歡學習的原因,你們怎麼看呢?請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很多農村孩子不喜歡學習,筆者覺得有以下原因。

1、農村家長對教育的關注度不如城裡家長。在家庭中,父母的關注是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農村經濟落後,許多家長都有較為沉重的經濟負擔,他們要麼早出晚歸就在家鄉做事,要麼背井離鄉出外打工。他們沒有精力和時間關注孩子教育問題。有少數的即便想關注,但由於素質等原因,也關注不過來。




2、大量留守兒童的存在,實際上給孩子創造了家庭教育的真空地帶。應該來說,爺爺奶奶那一代比父母一代對於如何家教更加不懂,他們對孩子疼心更重,和老人一起的被嬌慣的孩子不在少數。許多孩子回到家就成了大王,兩個老僕人伺候,學不學習,做不做作業,老人們往往不能嚴格要求。這種散養式的家庭環境,讓孩子變得放任自流,心放在看電視、玩遊戲上,哪有心思學習。

3、農村學校老師在教學方式方法上的落後,導致孩子學習沒興趣。目前農村是兩種狀況,一是老教師多,他們工作了幾十年,工作熱情減退,工作方法傳統,就等過幾年退休,沒了學習新教法深鑽新教材的動力;二是,過去幾年新進的年輕教師,大多人當初大學並不是選擇師範院校,當老師是他們到處工作一圈後迫不得已的選擇,他們沒有教育的情懷,沒有把教育當事業,只是把當教師當成職業謀生的手段,因而工作主動性、積極性都不夠強,更不願深入鑽研教材,教學自然也不能吸引住學生。兩類教師佔了農村學校的絕大多數,課堂教學效率低,學生學習熱情長期得不到激發,學習意願下降,自然就不愛學習了。



4、農村教育的大環境遠不如城市。城裡孩子有空,進各類特長班,補習班,週末到處是學習的孩子,形成了一種你追我趕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濃厚學習大環境下,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學習上,長期堅持下去,形成習慣,自然對學習更加有熱情。農村孩子即便想學,也沒有條件。



基於上述四方面原因,所以現在農村孩子大部分不愛學習了,城鄉教育差距越拉越大。

謝謝品鑑,看更多新銳觀點,請關注【文軒閣】


文軒閣


我是教師,教育是我的主業。為什麼一些農村中小學孩子不愛學習?我是這樣分析的?

首先是孩子沒有樹立遠大的志向。不管是農村孩子還是成績孩子,沒有人一生下來就喜歡學習的,需要家長教師的引導,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這個動機哪裡來,當然來自於孩子對未來得憧憬,來自於他自己的有什麼樣的志向,有了志向才能為了自己的志向而奮鬥!沒有志向沒有對未來得憧憬也就沒有了動力。

我教過一個學生,不學習。我問他你的志向是什麼?他說:沒有。我又問他將來怎麼生存?他的回答讓我吃驚“活著就行”,當然孩子的思想是他家庭造成的,我們在這裡不探討他這種思想的成因。現在就是說如果他有這樣的思想他又怎麼可能去學習呢?



第二,沒有品嚐到學習的樂趣,沒有獲得成功的快樂!一般農村家長相對城市家長來說還不太重視教育,不將就教育方法!孩子的進步不能得到及時的表揚。為什麼孩子喜歡玩遊戲因為遊戲能給他們帶來成功的快樂。所以要想孩子學習好,要想孩子愛上學習先要培訓家長,家長的素質決定孩子的素質!


第三,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的差距!城市教學工作課程開足開齊,比如音樂,美術等課程,各種各樣的活動豐富多彩比如各種活動課,沙畫、書法、籃球、足球……學生參與進來樂在其中,這些調節學生緊張的學習,有人說主科是為了生存而學,這些副科是為了快樂,這樣快樂的生活讓城市的孩子愛上學習,而農村就沒有這個條件,學生在枯燥的學習中越來越厭煩!

第四,農村孩子農村家長缺乏危機意識,城市孩子出了上學獲得工作很難,但是農村家長農村孩子知道還有地,還有地可以養活自己。學習不好大不了還可以種地!心裡有底氣。有的家長目光短淺,把個別現象當做規律,總是舉出某某人沒有學習發大財的例子,其實他不知道百分之九十以上得成功人士都是學霸!



我是松高尋鶴,致力於教育教學多年,願意為您在教育上的問題排憂解難,等待您的關注!


景行說教育


多方面原因。

一、家庭

家庭經濟條件。

學生自尊心很強,同學之間經常跟風比較。家裡經濟條件差的,穿衣打扮,及平時其它用品都沒有其他經濟更好的學生的好。產生自卑,消極情緒。在學習上也不積極。

二、父母

父母在外打工的多,沒有時間陪在學生身邊。

父母在外打工只能聯繫老師瞭解自己孩子學習情況。學生會有反抗心、叛逆心。認為父母都不關心他或她,只知道關心成績。

父母在外,就督促不了學生學習和生活習慣的養成。學生就養成懶散的習慣。在學習上也是懶懶散散。

三、網絡

父母不在家的多,學生玩手機的非常多。父母要聯繫就給學生買手機,學生自制能力很差,玩手機很容易被上癮。有的玩手機遊戲,有的看電子小說,有的看一些劣質視頻,等等。這些都極容易上癮,而父母不在家就不可以經常監督。現在學校又不敢強制管理。

於是,學生玩手機涉及範圍廣,內容低質。認為讀書無用論的學生有很多,就是受網絡影響。

解決玩手機問題,留守孩問題,刻不容緩。


化學姐話教育


說到農村的中小學生,暗香的心裡就蹦出一個戳得人心裡痠疼的一個詞:留守兒童。



農村的孩子難教,難在家庭教育的缺失。新年的爆竹聲彷彿還在耳邊,留守兒童的父母們已經早早地買好了奔往各大城市的火車票。家對他們而言,就是一個有老人、有孩子、有牽掛的旅站,新年回家,自己其實就是暫居的客人,過不了幾天,還要回到那個能給一家人溫飽生活的城裡去,心裡即使有再多的不捨,也得走。從此,孩子們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留守兒童!沒有父母陪伴、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兒童!



農村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因為沒有人告訴他,讀書是去看世界的路。進城打工的父母總是那麼忙碌,忙得一根細細的電話線來不及探進孩子的心靈深處,就急急地被掛斷了。沒有人告訴孩子,書裡有另外一個精彩的世界,也沒有人告訴他,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更沒有人告訴他,只有你加倍努力,才能寒門出貴子,走出人生的康莊大道,不識字得爺爺奶奶也不會告訴他:讀書學習,是你去看世界的路,你有多用功,腳下的路就有多遠。



所以,對於農村的一些不喜歡學習的孩子們,暗香想說:孩子,請用功讀書,然後活出自己的輝煌。父母們,你是孩子心靈深處的一盞燈塔,請記得指引著他們奮勇向前。有些錢,請讓孩子們自己去掙!


暗香屋


這是事實,在農村中小學,一個班,愛學習的也就是十幾個,其他的看上去就像來陪讀書的,有的甚至還像被關起來的樣子,看著也心酸。



為什麼農村中小學厭學情緒普遍呢?我舉一個我身邊兩所中學的對比來考察:一個是廠礦中學,一個是鄉鎮中學。


在廠礦學校,招收的都是本廠礦職工幹部的子弟,所以家長們都有一定的時間陪在小孩身邊,陪伴和督促孩子讀書學習,對孩子的道德、衛生、禮貌的教育都很上心,基本上,孩子都上過這樣那樣的興趣班。所以,從小學起,多數學生都認真讀書,很少有不認真的。

而距離不過五公里的鄉鎮中學,情況卻截然相反。打小,農村孩子的父母多數都去打工了,很大比例是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一起過,在學習上,老人很難做到督促,孫兒孫女也不聽。更不用說進行各種教育,上各種興趣班了,孩子過年的封包錢,都留著偷偷買手機玩遊戲,那還有多少心思放在學習上?



這兩所臨近學校的對比,相信也是城區學校和農村、鄉鎮學校對比的縮影。


但好在,農村孩子真認真讀起書來,還是非常厲害的,兩所學校雖然在校風、學風上鄉鎮中學落了下風,但在A+的人數上,卻是鄉鎮中學的稍多,這是個有意思的現象,有興趣的條友可以探討下。

答題完畢!


南山劉向雄


很簡單,農村中小學生不喜歡學習,主要是自己所在地,父母或者是爺爺奶奶,也就是所謂的家長不重視。

學生自己也不重視。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當家長和學生都不重視的學生集中在一個學校的時候,那麼學習氛圍也會互相傳染,互相影響。

農村中小學很多家長都是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爺爺奶奶更多的對孩子是生活上的關心和寵溺,但是在學習上他們很多都表示無能為力。當老師和他們進行溝通的時候,他們更多的。關心的是孩子在學校過的好不好,而不是關心孩子在學校成績好不好。

小學生呢,在父母不在家,或者是父母不重視的情況下,自己也對自己的學習不是很重視,他們不能夠很認真的聽課,在課下不認真地完成作業,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他們的成績並不是很理想。

因為前兩者的原因,很多學生在學校不聽老師的課不完成作業,並且習以為常,而其他一些的同學可能就會受到這種思想的傳染,可能會送的受到他們的影響,也開始變得不愛學習,上課不聽講下課,不完成作業。又有與這些不學習的同學在課上的打擾,也影響了老師正常的教學秩序,同時也影響了其他想要學習的孩子的聽課質量。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農村的教育資源和城市的教育資源是完全不同的。在學校的教育資源差別,還沒有那麼明顯,但是在家裡的教育資源差別明顯。而且由於這種差別是他們失去了獲取優質教學資源的優勢,那麼他們和城鎮孩子的差距也越來越大。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城市裡的學生可以去上英語輔導班,那麼他們的英語成績會得到一個很大的提高,而在農村的孩子沒有這種英語輔導班,他們就只能靠老師課上所學,而老師在課上講完了,他們又很難回到家裡面進行復習鞏固,因為家裡面沒有電腦或者是錄音機來進行。課下的輔導學習,甚至是父母不在家,他們不想學習,沒有父母的監督。這就拉開了他們與城鎮孩子之間的差距。


獨立疏籬趣味濃


縱觀現在的農村孩子,也的的確確愛學習的孩子少了。這裡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環境使然。

我們的觀點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留守問題”。孩子們多為留守兒童,沒有父母在身邊有力的監管,學習自覺性較差的中小學生,自然就不願好好學習。

爺爺奶奶又過於溺愛孩子,並且對學習的關心程度不夠。這是一個極為現實的問題。我們縱觀鄉村,20年前,天濛濛了孩子們就起床讀書。而現在呢,你看不到這樣的場景了。

另外隨著打工潮的思想影響,一部分農村人不再認為“讀書是出路”的觀點。他們認為,現在只要有手有腳的就不會餓著。

而實際上多讀書,對人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我們也希望所有外出務工人員能夠加強孩子們的學習教育。

更多觀點,請關注壹點說!

壹點說紀實影像


我作為一所農村中學的教師,這些年一直愁著教學質量上不去,面對這樣的事實,大家誰愁也沒法,我的總結是這樣的,歡迎討論關注。

一,農村留守兒童比例大。有許多孩子的家長把孩子託付給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還有其他親戚鄰居的,不是自己的孩子沒法教育管教,僅僅是有個應稱的,如果孩子半夜病了,都找不著家長,班主任乾著急,就得擔負起家長的責任。許多孩子留的電話號碼不準確,今年春節我帶人發睏難補助金,打了八個電話,有七個無法接通或顯示外地號碼。

二,孩孑擁有手機多,家長在外打工,天天往家打電話,沒有手機怎麼聯繫,但是,晚上孩子在被窩裡玩遊戲到半夜,裡面有沒有黃色的也不好說。有一班主任收了學生一部破手機,放在辦公室,讓其他學生又偷走了,老師賠了400元。

三,眼見得農村人在外面打工發財了,有的把外地牌照小車直接開家裡了,經過同學,哥哥,姐姐們的誘惑,學也沒心上了,初二沒走,初三升學沒希望,走了,託老師辦個畢業證是個好結局。

四,農村辦學質量確實趕不上城裡。農村小學不成規模,班額小,老師少,顧不過來,老師與學生是按比例配的,年輕有為的,能花起錢的進城了,農村留下了老師們,沒有精力了,花不起錢的眼看著別人走了也安心。我們學校現在45歲以上的佔一半以上,有的帶幾樣子病,副科老師沒法教語,數,英,現在有的主科是在硬湊合。

五,我是英語老師深有感觸,現在從小學三年級開設英語課,城裡是按步就班地到六年級學完八冊,並且還有參加補課的,而我們初中招的學生,英語僅學完26個字母,還寫的歪歪扭扭的,讀音中,漢語拼音與英文字母混讀的也不少,要讓我們用與城裡學生同樣三年的時間,怎樣去完成八年的任務。學生基礎不好怎麼跟上中招考試成績。

六,現在交通便順,城裡民辦學校在農村大量招生,家庭條件好的,小孩成績有點升學希望的,可以在城裡買房子,租房子,也可以週一,周未來回反程的,農村學生就少很了,在農村上的,好大一部分是智力發育不全的,家庭貧困的,單親家庭不能有正常培養的,大家說,都培養出來不。農村學生現在班裡想挑個班長,辦個黑板報,主持個節目都很難。

七,農村人普遍文化素質低,不會教育小孩,把小孩慣成小皇帝,小公主,教師管理孩子得不到認可,家長會去學校興師問罪,以致現在造成學生不願學,老師不敢管的局面。

中國的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該向何處去,是每位國民思考的問題。


陽光雨露177713209


生活和家庭環境、家長的視野以及”故土難離“的觀念限制了農村孩子的發展,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大多數的農村孩子不喜歡學習。

這裡講一個故事,本人家裡有一個遠房叔叔,他們生活在一個比較封閉的大山裡,日常就是靠幾畝旱田收入和閒時叔叔到周圍打零工掙錢養家餬口。叔叔有一套自己的理論,就是念書,將來考上大學得一大筆錢,這筆錢將來在他們農村娶妻成家也夠了,並且唸完大學找不到好工作也掙不到什麼錢。叔叔最典型的口頭禪是“只要認識‘男、女’倆字就夠了,將來進城裡不能走錯廁所”。叔叔家有兩個孩子,由於家長不重視,孩子自己也不懂,所以倆孩子在小學畢業時就不念書,開始幫大人幹活養家了。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叔叔家的大孩子非常聽叔叔的話,守著薄田和家業早早的娶妻生子,過著中國幾千年農民典型的生活;小一些的孩子就不是那麼安分,而是先到城裡建築工地打工,然後到飯店打工,又拜師傅學習廚師技能,現在已經擁有自己的飯店了,在城裡買了房,成了家。用這個孩子自己的話說:”如果不從農村出來,我永遠不知道世界這麼大,永遠也不會拼命地去學廚師,我一定和父親一樣永遠種地為生“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生活及家庭環境,父輩的價值觀對孩子的影響是無比巨大的,這也是農村孩子不喜歡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