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人物誌:臨沂一中校長李世良先生

當校長辦公室的門緩緩打開,看到李校長滿頭白絲時,我的心中還是泛起了些許波瀾。儘管在朋友圈和新聞上經常看到他白髮蒼蒼的樣子,但當這一幕發生在我眼前時,還是不勝唏噓,因為記憶中的他還是一頭濃密黑髮、侃侃而談、颯爽英姿的樣子,轉念一想,我08年畢業至今,也已整整十年,時間無言,如此這般。

人物誌:臨沂一中校長李世良先生

此時的他身形清瘦,眼睛明亮,穿著簡約的正裝和皮鞋,依舊是儒雅的學者模樣。當他喚起我全名時,那種熟悉的親切感油然而生,伴隨著他依舊磁性的聲音,也慢慢開始了我們今天的訪談。

人物誌:臨沂一中校長李世良先生

為什麼會選擇教育這個行業,而且一干就是幾十年呢?這是我拋出的第一個問題。

“我們家上輩人十幾人都是老師,我最想做的也是老師,這是種自然而然的感覺,生命是一種傳承,對教育事業的愛好亦然。”那時的李校長年僅20歲,剛從臨沂師專中文系畢業,來到一中擔任語文老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我特別喜歡在一線當老師的感覺,你會明白學生的所思所想,而且中學階段是一個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重要的黃金期,所以教他們就特別有成就感。”說完這番話,他的臉上洋溢著慈祥的笑容。而且當年讓我做學校團委書記的時候,我還反對過好幾次,就怕撈不著上講堂了,當學校同意我可繼續當班主任和上課時,我才接受。只要在學校,無論幹團委書記還是做校長,是為學校和老師服務,但歸根到底還是在為學生服務。

人物誌:臨沂一中校長李世良先生

(那個年代的一中模樣)

北大校長蔡元培曾說過:“只要培養一大批學者,國家就有希望!”

1993年的時候,國家要選派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者去日本留學,山東省僅僅只有三個推薦名額,而臨沂的名額給了當時29歲的一中語文老師李世良。層層篩選後,全國一共挑了65個人候選,但最終只會有13個人能通過嚴格的筆試和麵試獲得留學資格,重要性和殘酷性不言而喻。因為是去日本,日語的好壞也就成了重要的考核標準,而沒有日語基礎的他並沒有很大優勢。

“在我們入選的65人當中,日語專業出身的有50人,咱們山東的另外兩位,一位是山東大學的日語老師,一位是咱省廳外辦專管日語留學工作的,他們都有日語基礎,但我覺得這個機會太難得了,我一定一定得抓住了。”在東北師範留學預備中心培訓的半年時間裡,他除了學習,就是學習,連換季的鞋子都顧不上買,甚至幾乎沒出過校門。夜以繼日的努力讓他如願以償的得到了這個機會,去日本唸了教育學的研究生,談到此,他連說了好幾個特別幸運,但我能體會到獨自在異鄉猛攻語言的那份艱辛。

在日本留學期間,他感受到的是日本和中國教育理念之間的巨大差異,而且體悟到教育裡決定孩子一生的不僅僅是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學有所成歸國後,李校長決心改革 。

人物誌:臨沂一中校長李世良先生

用“溫和的理想主義者”來形容李校長非常恰當,在他身上你能看到理想主義者對於理想的堅持,也能看到一個實幹家溫和緩慢地推動改革。

回國後,李校長開始推行自己的教育方式,想改變唯成績論的這樣單一的評價標準,想引導臨沂一中的學生全方位發展,培養自信心,把優秀當成一種習慣作為內心信條。比如他開始啟發自己的學生在課餘時間進行深度閱讀,給不同特長的學生提供不同的舞臺,師資不足就面向社會聘請,滿足學生的多方面的發展需求,各種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成為臨沂一中的一大特色。

山東在教育領域還是一個相對保守的省份,這樣的新派作風無疑遭到了很多質疑。有的說他讓孩子看閒書,有的說學校管理不嚴,其他人也勸他不要再這樣改革。

雖然有時也會感到委屈感到難過,但還是堅持做著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不管外界怎麼說,但臨沂一中還是要重視人性化教育,學生不是機器,讀高中不是找個地方籠起來壓三年考個大學這麼簡單我希望所有人都能理解孩子,而不是指手畫腳的命令孩子應該怎麼做,

不要讓孩子死讀書,讀死書,要發展成一個全面的人。

在20年的努力後,或許現在的臨沂一中,離他理想中的學校越來越近。

人物誌:臨沂一中校長李世良先生

儘管是一校之長,但他從不會把自己放在很高的地位上,辦公室的門一直都敞開著,學生會來向他探討自己對於某個議題的看法,傾訴自己青春期的煩惱,甚至直接反映學校哪些做得還不夠好的地方,他都欣然與孩子們交流。在我們採訪之前,他剛剛接待過幾位學生的家長,他們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而煩惱,來向他取經。

“只要是學生的問題,是教育的問題,我的大門就一直敞開,初中的、高中的,不論是三中的、還是二中的,教育是沒有限制的。”

人物誌:臨沂一中校長李世良先生

誠然,雖然不管從升學率,學生素質還是社會口碑來講,在臨沂高中排名裡,第一名毫無疑問當屬臨沂一中,但社會上也少不了一些流言蜚語,惡意詆譭。有時會拿某一個指標來說事,比如今年的高考狀元不是臨沂一中的,就說明一中不行了。(

事實上僅最近十年,七年的高考狀元都在一中)前些年一中生源不好時,就說你為什麼好學生不願來。近些年一中生源好起來了,就說你不就是生源好點嗎,我要是。。。。這些不正常的輿論生態真的不利於教育的健康發展。學校的心思和精力都應全部放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上。而不僅僅是生源的競爭,更不能有損教育形象的惡意競爭。

而為什麼要進一個城市最好的學校,我記得《精進》這本書裡說過:“一個年輕人,進入一所不那麼優秀的高校,對自己的標準會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適應這個環境,減少自己與環境的衝突,而這種做法對他們的人生也許是致命的。

人物誌:臨沂一中校長李世良先生

與李校長交談的一個多小時裡,我屢次被他身上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特有的氣質吸引,是其一生堅守信念,追求教育真理的擔當。每個知識分子的眼睛要像探照燈一樣,要照亮這個民族的未來。如果這些探照燈全部熄滅了,這個民族的前方是黑暗的。”我相信當時李校長在日本留學時,考慮的更多也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才會義無反顧的學成歸來。

採訪的這天是4月16,剛剛好是李校長的生日。我問他,每年來看你的學生多嘛,他回答說自己當了20年的校長,送走的學生太多太多了,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一切隨緣,天涯何處不相逢。無論見與不見,一中人的身份永不會變,一中的孩子們會永遠行走在母校老師們的目光中、祝福中。

人物誌:臨沂一中校長李世良先生

(我與李校長合影)

今年已54歲的他,滿頭白髮,或許轉眼就能看到退休的日子,但當我們回望他清瘦的身影,回想起他在臨沂一中留給我們的點滴記憶時,該是多麼耀眼,多麼明亮,在這個懷疑的年代,這種堅持就是我們需要的信仰。

採訪完後,我們在一中的校園裡行走,你能看到很多孩子臉上都掛著燦爛的笑,書生意氣,激揚青春,真好。

最後,願我們所有一中學子:

只問初心,只問理想,

只問厚積,只問盛放,

只問敢勇,無問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