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玉米Y子去掉好還是不去掉好?

黑龍江勇哥992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玉米丫子掰了長,長了掰,費時又費力,還不會增產!

俗稱的玉米丫子也就是玉米的分櫱了,其實分櫱屬於禾本科植物的一個特徵,比如小麥、水稻都具有很強的分櫱能力,不過玉米在進化過程中,分櫱能力逐漸減弱,當前的玉米來說一般分櫱數量都比較少了。

不過大家可能也有注意到,玉米的分櫱雖然比較少了,但是許多植株的分櫱在掰除了之後還會接著再長出一茬,反覆的掰了長,長了掰,如此反覆,也就是說盡管進化過程中分櫱的特性有所減弱,但是還是沒有消失。

那麼關於分櫱是否有必要去除呢?科學興農以數據告訴您:完全沒必要,可以說是費時費力,白白做無用功!

從生產實踐的數據看,田間僅有3%左右比例的分櫱能夠長成植株,而其餘的則在玉米進入生殖生長後逐漸死亡。自然這也就是說,其中百分之97左右的分櫱是在白白消耗植株的營養?顯然不是,實際上,保留分櫱還有不少的好處。下面就來談一下。

增加了植株的光合能力

由於分櫱的存在,玉米植株葉片的面積有所擴大,對比沒有分櫱的植株來說,葉面積增加百分之30—80%,自然也能夠為玉米產生更多的幹物質積累。

有助於蓄水保肥

玉米苗期通常是最為乾旱的時候,乾旱對於植株的影響也最為敏感,然而分櫱在增加也面積的同時也減少了土壤表層的直接蒸騰作用,有利於蓄水。實驗表明,保留分櫱的植株10公分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可比沒有分櫱植株的土壤高出14%。

增加根系

保留分櫱的植株玉米根系平均數量為56,而沒有分櫱的植株玉米根系則為29,顯然保留分櫱的玉米植株更為強壯,尤其是在遇到風暴極端天氣的時候,更加抗倒伏。

不少農民朋友認為分櫱不能結實消耗了許多營養,但是瞭解植株生長規律的朋友應該清楚,植株營養消耗的高峰在生殖生長階段,然而大多數的分櫱在進入生殖生長的時候就會逐步死亡,也就是說,這些分櫱在前期不斷的做出貢獻,然而卻沒有在生殖生長階段額外消耗植株的營養。

而相關研究也表面,分櫱合成的營養會向主莖轉移,在進入生殖生長階段後,無穗分櫱的營養像主莖的穗部轉移,這也是玉米保留分櫱增產的一大原因了。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這裡所說的玉米丫子,也就是俗稱為的玉米杈子,實際也就是玉米植株的無效分櫱部分。玉米的無效分櫱多在玉米幼苗期就開始產生了,關於玉米的分櫱部分是否應該除掉?它對玉米的生長有什麼影響的問題也很惹眾議。


植物的分櫱現象也是較普遍的一種現象,如小麥也有分櫱,但小麥的分櫱是促進小麥提高產量的作用,然玉米就不同了,我們所見到的玉米分櫱多是難以形成玉米棒,即便形成了也很難授粉長出籽粒來。

那麼玉米的分櫱對玉米會產生什麼不良影響呢?玉米苗期分櫱也就意味著玉米的營養成份被爭奪,影響了玉米主杆莖營養的有效供應,增加玉米植株的密度,影響了玉米植株透光與通風。也就導致正常生長的單株玉米減產。那也就是說,玉米的分櫱現象是應該掰除的好,並且是越早掰除越好。



還好的是,一般情況下這種玉米分櫱現象不是很多,在玉米田裡佔有的比重也很低,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下,那就掰除與否兩可了,因為它整體不會對玉米的產量構成影響的。所以說玉米分櫱現象是否需要除掉,就根據玉米田這種情況是否多少而定了。


農大知事


關於玉米分孽到底去除不去除我來說下,玉米大多品種不分孽,只有極個別品種有分孽情況,對地塊肥力大,播種稀的田塊分叉應去掉,影響主莖生長,不緊耗養分又影響通風通光。對密播的田塊不用去管它,慢慢就會枯死,就是不死也長不強對產量無影響,相反養分還會揄送到主莖增產,又減少了勞動強度,以上科學經驗供大家交流參考學習。


浪淘沙金絲玉飾品總彙


玉米丫子去掉好還是不去掉好?

這個問題答過最少三次了,可以查看我的回答。去掉不去掉無所謂,經過實踐,產量差距不明顯。如果看著不舒服,就去掰掉。最好根部留幾公分,防止傷口處遭受蟲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