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風口上的工業機器人究竟還能走多遠?——拓斯達深度分析

風口上的工業機器人究竟還能走多遠?——拓斯達深度分析

風口上的工業機器人究竟還能走多遠?——拓斯達深度分析

我把自己的頭銜定為“自媒體作者、投資顧問”,我周圍的一些人諮詢我怎麼做好一個自媒體,他們有些是傳統產業的老闆,有對接移動互聯網的迫切需求;有些是希望做一個自媒體,也想一年賺個幾萬元的普通人。

我請他們談談對自媒體的運營、定位、推廣的看法,無一例外,他們的出發點都是怎麼通過各種活動或者內容,吸引粉絲,然後推廣他們的產品,或者用流量換廣告,最終從粉絲那裡賺到錢。就像引用的《金融業冷笑話》一樣,他們希望用戶越蠢越好,那樣更容易從用戶口袋裡賺到錢。

很多股票自媒體拿了企業的公關費用,用的就是這樣的套路,通過長篇累牘的軟文把讀者洗腦,每天用文章霸屏,指揮成百上千的水軍跟帖,把持著各個股票社區的熱門板塊和頭條,這儼然已經成了一個新興產業。

這樣的事情少嗎?老股民可以想一想樂視網、信威集團、神霧環保、爾康製藥這些熱門股停牌前的表現,當知我所言非需。

與大部分的從業者相反,作為一個自媒體的新手,其實我完全沒有成長的煩惱,因為最初我寫自媒體,是寫給自己看的。

寫自媒體,是會降低研究效率的,比如昨天我花了一個下午+一個晚上的時間寫公眾號,有這個時間,三個上市公司的研究都做完了。

之所以我要寫自媒體,是因為我自己有慢下來的需求,我想通過寫作這種形式,日更這種流程,強迫我每天思考,而不是每天為了錢交易。

到寫“深度分析”系列的時候,我已經明白,像我這樣年收入數百萬元的作者,對大部分收入幾萬或者幾十萬的讀者來說,是有巨大價值的。我通過思考不斷成長,我的讀者通過閱讀變得越來越聰明。

有多少人,因為從股市備受摧殘,偶然來到我這裡,從6+1交易法開始重塑信心。

有多少人,在K線圖中蹉跎了十幾年,來到我這裡,才明白投資的真義。

和大多數老闆或者普通人想象的不同,自媒體並不是一個年收入幾萬的人,寫給同樣年收入幾萬的人看,這種沒有差距的人生,並沒有關注的價值。

財經自媒體運營的關鍵,是作者的收入要幾十倍、上百倍的超越讀者的收入,這種收入的巨大落差和思考的不同角度,才是讀者關注的源動力。

所以很多自媒體做不起來的原因,並不是粉絲不行,而是作者不行,並不是市場營銷的費用不夠,而是老闆對作者投入的不夠。

一個日進斗金、還能刻苦學習、樂於分享的作者,何其稀少?

一個業務蒸蒸日上,訂單接到手軟,還能想到去建設公眾號的老闆,同樣是鳳毛麟角。

我在思考,一個企業應該怎麼才能做好自媒體?

1、把客服、銷售、管理中的問題,整理成問答集。

2、再根據問答集組織專門的業務人員編輯自媒體內容,或者把問答集分配給對口的業務部門來完成內容建設。

3、自媒體要落地,要進入一線的業務流程,自媒體內容要用於培訓,業務人員要根據自媒體不同的接口功能,重新梳理服務流程,自媒體要能接業務,掛小程序,對接客服。銷售人員在介紹公司產品的時候,要做到每一項產品,都要有對應的自媒體文章可以轉發分享。

4、根據瀏覽量、讀者反饋和業務反饋,不斷修正完善自媒體內容,真正的把自媒體運營,變成公司業務的一部分。

我曾經以為,這個標準是短時間無法達到的一種奢求,但是今天在研究企業的過程中發現,竟然真的有公眾號做到了,它的名字叫“拓斯達科技”。

拓斯達是東莞的一家上市公司,東莞位於廣州市和深圳市之間,製造業實力雄厚,產業體系齊全,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地之一,近年來東莞面臨人口紅利終結、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轉型的巨大壓力。地處東莞的拓斯達主營業務是工業機器人,位置得天獨厚,服務貼近用戶,機制機動靈活,管理層銳意進取,這些都是拓斯達得以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獨特優勢。

董事長吳豐禮現年38歲,整個管理層的年齡都是在40歲左右。

風口上的工業機器人究竟還能走多遠?——拓斯達深度分析

2014年,我國每萬名產業工人所擁有的 工業機器人數量僅為36臺,到2016年,因為產業的高速發展,這個數量上升到68臺,依然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由此可見,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空間巨大。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2019年中國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將達到 400億元,中國工業機器人集成市場規模在1200億元左右。

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為8.7萬臺,同比增長26.90%,2017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約為13.6萬臺,同比2016年增長了60%。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計2017年-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複合增速為25%左右,到2020年將佔到全球市場40%。

由於進入本行業較晚且缺乏核心技術積累,我國的工業自動化行業發展較為緩慢,目前高端產品主要從國外進口,競爭對手有西門子、庫卡、ABB、安川、發那科等。

風口上的工業機器人究竟還能走多遠?——拓斯達深度分析

2017年,拓斯達實現營業收入 7.6億元,同比增長 77%;淨利潤1.4億元,同比增長 78%。

其中工業機器人的收入4.4億,銷售9138套,同比增長78%,平均每臺4.8萬元,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工業機器人單價為25萬元/臺,所以說拓斯達的產品還是主要集中在低端,但是憑藉公司掌握的自主工業機器人控制技術、2017 年 11 月入股久同智能拿到國內較為先進的機器人伺服驅動技術、以及2017年新研製出來的機器人視覺算法,公司的機器人業務維持了39%的高毛利率以及全部業務(包括注塑業務)16.5%的淨利潤率。

風口上的工業機器人究竟還能走多遠?——拓斯達深度分析

風口上的工業機器人究竟還能走多遠?——拓斯達深度分析

注塑機輔機銷售2.1億,毛利率45%,同比增長36%,是公司的傳統業務。

智慧能源銷售收入1億,毛利率21%,同比增長225%,是公司的分支業務。

公司機器人業務已經涵蓋3C消費電子、家用電器、汽車等三大領域,用戶包括美的、海爾、比亞迪、長城汽車、格力、捷普綠點(蘋果代工商)、TCL等4600家企業。

研發費用佔收入的5.7%,同比增長115%。

風口上的工業機器人究竟還能走多遠?——拓斯達深度分析

風口上的工業機器人究竟還能走多遠?——拓斯達深度分析

風口上的工業機器人究竟還能走多遠?——拓斯達深度分析

公司目前的業務範圍主要在華南和華東,全國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2018年的風險因素是佔收入27%的注塑機輔機業務,有可能受到全行業增速下降的影響,對比上市公司海天國際和伊之密。

很多人看到新股的高估值很害怕,就是沒有正確對待新股的攤薄效應,以拓斯達為例,目前總股本1.3億股,市值83億,以2017年業績計算,市盈率60倍。但是很多人沒有想到,新股的攤薄效應,其實是一次性的,因為並不存在每年以16%的市價發行30%新股的現象。

2017年1月,拓斯達上市,募資3億,發行1812萬新股。2017年7月,拓斯達每10股轉增8股後,這部分上市的新股變更為3262萬股。

如果扣除新股發行因素,目前拓斯達的修正市盈率是45倍,而拓斯達的工業機器人業務最近幾年都是以70%以上的速度在成長。

小公司,新興產業,大行業,PEG<1,美不美?

工業機器人行業的上市公司有 機器人 、埃斯頓(運動控制) 、新時達(電梯業務),消費機器人的上市公司有 科沃斯 ,歡迎大家留言補充和比較。

聲明,本文發表時,本人持有 1 %倉位的 拓斯達 股票,本人不打算在本文最初發表之後,三個月之內減持此股票。請各位讀者知悉本文的觀點和本人利益相關,本文僅僅代表我的研究觀點,不代表投資建議,由此操作,後果自負。

風口上的工業機器人究竟還能走多遠?——拓斯達深度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