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該國是真慘,臨海且面積近23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卻僅有37公里

自15世紀末歐洲人通過大航海將全球連成一片,全球的經濟貿易中心開始逐步由於大陸向海洋移去,而作為連通海洋貿易的重要節點工具“出海口”,毋容置疑的成為了每個國家爭奪的焦點。

該國是真慘,臨海且面積近23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卻僅有37公里

沒有出海口的國家會拼了命的戰鬥,只為給自己的子孫後代搶奪一條海岸線,一個出海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俄羅斯從基輔附屬公國到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的歷程,為俄羅斯從零打出了一條綿綿數萬裡的海岸線,以及“數不清”的出海口。

但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像俄羅斯一樣“幸運”的坐擁那數萬裡的海岸線。這不在非洲赤道附近有個剛果民主共和國,臨海且面積近23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卻僅有37公里。

該國是真慘,臨海且面積近23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卻僅有37公里

至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為何會出現這種“窘境”?總結為一句話就是隻因當年的殖民老爺“弱爆”了,1874年英國探險家史丹利自剛果河逆流而上,完成了今剛果民主共和國和近代文明世界的第一次接觸。

按理說發現者是英國人,遵循大航海時代約定俗成的慣例,今剛果民主共和國就該是歸屬於英國的殖民地。而俗話說的好“人富狗貴”,作為世界霸主英國的附屬殖民地,地緣環境絕對不會如此的糟糕。

該國是真慘,臨海且面積近23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卻僅有37公里

但遺憾的是,當史丹利試圖說服英國政府佔領開發今剛果民主共和國地盤之時,英國因忙著鞏固印度洋流域的地盤,無情的拒絕提供資金支援。而正是英國的拒絕,比利時王室撿了一個漏。

1876年起比利時王室公開提供資金支持史丹利在剛果河流域進行了為期5年的探索開發活動,而史丹利不負眾望,基本完成了對剛果河的探索,並在沿途修建了數十個據點,正式將今天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變成了“剛果獨立區”即“比屬剛果”。

該國是真慘,臨海且面積近23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卻僅有37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區別於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殖民地,比屬剛果在理論上完全是國王的私產,由國王擔任唯一股東和董事長的剛果開發公司,肆意的掠奪土地上的象牙和天然礦石,然後一車一車拉進比利時王宮。

但是比利時王室的日子並不好過,雖然天天“日進斗金”,但是它的比屬剛果區的海岸線在慢慢的被蠶食,當時針對剛果河流域的開發,除了比利時,其實還有2個海洋強國法國和葡萄牙。

該國是真慘,臨海且面積近235萬平方公里,海岸線卻僅有37公里

它們一個佔領北面的剛果共和國,一個統治南面的安哥拉,天然的形成對比屬剛果區的南北夾擊,可能是出於海權國家天生的嗅覺,這個兩個國家確實還這麼做了。

在19世紀殖民地邊界尚未完全劃定的時期,法國人和葡萄牙人為了將海岸線儘量的擴大,於是拼命的向比屬剛果擠,最終將其擠的只剩37公里的海岸線。

而對於這一切,因比利時這殖民母體在歐洲始終只是一箇中等國家,而法國和葡萄牙,一個是歐洲2霸之一,一個是曾經的世界海洋霸主,因而以國力來擺輸贏,比利時不得不選擇“啞口無言”。

配圖來源網絡,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立馬刪除

參看資料:剛果民主共和國國家概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剛果(金)gdp、人口.世界銀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