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曹操作為宦官之後,如何扭轉形象,獲取名士望族的支持?


曹操作為宦官之後,如何扭轉形象,獲取名士望族的支持?

東漢末年經過涼州羌亂、黃巾起義、張舉起義等等大規模的起義之後,漢朝廷對地方的統治已經被極大的動搖了。後來又經歷外戚與宦官的火併、董卓以及董卓餘部干政,漢室已經尊嚴盡失,如同土崩瓦解一般,催生出大大小小的軍閥。其中曹操被視為“超世之傑”,他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披上官方的外衣,改換割據軍閥的性質,最後由他的兒子曹丕接替漢天子劉協的禪讓,成為一個長期被視為正統的中原政權。曹操在起家的過程中,受到很多世家名士的支持。可是曹操本來是宦官之後,在東漢末年,宦官和士人之間是非常不對付的。那麼曹操通過哪些手段,完成了自身名聲上的扭轉,從而獲取眾多名士世家的支持,建立自己的霸業的呢?

曹操作為宦官之後,如何扭轉形象,獲取名士望族的支持?

宦官之後出身的曹操

名聲在東漢時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有了名聲,想走上仕途沒有什麼問題,想起兵也有很多人支持。曹操家裡很趁一些錢,但名聲方面有所欠缺。曹操的養祖父是東漢末年有名的宦官曹騰。當初就是曹騰和外戚梁冀一起扶立漢桓帝劉志上位。這也算是東漢時期宦官和外戚士大夫之間的一次聯手。

《後漢書·宦者列傳》:“自曹騰說梁冀,竟立昏弱。”

曹操作為宦官之後,如何扭轉形象,獲取名士望族的支持?

曹騰與後來漢桓帝、漢靈帝時期策劃兩次“黨錮之禍”,對士人展開全面反擊和壓迫的宦官不同,他很注重與名士的交往,向朝廷舉薦名士締結人脈網絡。所以說曹騰的名聲相較其他宦官來說是很不錯的,但畢竟是宦官出身,受到後來與宦官對抗、受到宦官殘酷壓迫的士人的鄙視。這一點在“官渡之戰”之前,陳琳為袁紹捉刀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中體現得很明顯。《為袁紹檄豫州文》一開始就以趙高亂政開篇,在後面又反覆強調曹操的宦官之後的出身。就是利用宦官和士人之間的矛盾,來瓦解士人對曹操的支持,促成其他軍閥對曹操的仇視。

《後漢書·宦者列傳》:“騰用事省闥三十餘年,奉事四帝,未嘗有過。其所進達,皆海內名人。”

《為袁紹檄豫州文》:“曩者,強秦弱主,趙高執柄……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並作妖孽……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

曹操作為宦官之後,如何扭轉形象,獲取名士望族的支持?

曹騰的養子曹嵩花錢買了三公的位置,這也是有損名聲的事情。第一花錢買官從道德上來講就受到士人的鄙視,第二花錢買官會擠佔政治上的資源,受到其他人的仇視。冀州名士崔烈曾經花錢買了司徒一職(走的漢靈帝傅母的後門,正常價格三公之位需要一千萬錢,崔烈只花了五百萬),就被兒子崔鈞(有可能是後來諸葛亮的隆中好友崔州平)和一些名士指責有銅臭味。崔烈這個名士尚且如此,何況宦官之後的曹嵩。所以顯而易見曹操的家庭在名聲上沒有辦法給曹操提供幫助。曹操後來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也隱晦地表示,自己的家庭的名聲並不是太好。

《後漢書·靈帝紀》:“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

《後漢書·崔駰傳》:“烈於是聲譽衰減……鈞曰:‘論者嫌其銅臭。’”

《讓縣自明本志令》:“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

曹操作為宦官之後,如何扭轉形象,獲取名士望族的支持?

曹操在名聲上的逆轉

名聲既然這麼重要,曹操的宦官之後的名聲又很有問題,那麼曹操是如何扭轉自己的名聲的呢?小編以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結交名士、對抗宦官、首倡義兵。

結交名士

曹操作為宦官之後,如何扭轉形象,獲取名士望族的支持?

首先是積極與世家子弟和名士交往。

曹操在年少時期,經常與一些名士或者世家望族的子弟交往。比如袁紹、蔡瑁、梁鵠、張邈、橋玄、何顒、許劭、許攸等等。袁紹的家族在東漢末年是數一數二的望族,從高祖父袁安開始,歷經四代人都是三公之位,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具備無比豐厚的政治資源。袁紹本人也有結交名士、豪俠的習慣。通過與袁紹等人的交遊,曹操獲得了一定的人脈。像張邈、許攸等人,都是袁紹和曹操共同的好友,或許就是曹操先接觸袁紹後再結交的。

《英雄記》:“(袁紹)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又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伍德瑜等皆為奔走之友。”

《襄陽記·蔡瑁》:“少為魏武所親……(曹操)謂瑁曰:‘德圭,故憶往昔共見梁孟星,孟星不見人時否?’”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附列《張邈傳》:“太祖、袁紹皆與邈友。”

《魏略》:“攸字子遠,少與袁紹及太祖善。”

曹操作為宦官之後,如何扭轉形象,獲取名士望族的支持?

除了與世家子弟交遊,曹操揚名還有三個關鍵人物,就是橋玄和許劭。尤其是喬玄,給曹操極高的評價,並且將曹操推薦到許劭那裡。許劭以評點人物聞名,與從兄許靖(後來因為名聲成為蜀漢重臣)主持專門評論汝南人物的“月旦評”。曹操用卑辭厚禮換來“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經過橋玄、何顒、許劭的標榜宣揚,曹操完成了初步的鍍金。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惟梁國橋玄、南陽何顒異焉。”

《後漢書·許劭傳》:“劭與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

《世語》:“太祖乃造子將(許劭),子將納焉,由是知名。”

對抗宦官

曹操是宦官之後出身,如何扭轉這評價,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實際行動與宦官勢力劃清界限。曹操曾經策劃一次對宦官張讓的刺殺。對於這次刺殺,小編感到有些蹊蹺。從後面曹操對宦官集團的輕視態度來說,曹操不應該是為刺殺一個宦官而拋棄性命的莽夫。而且張讓也沒有死於曹操手中,刺殺行動失敗了。

所以小編認為,這次刺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與宦官劃清界限,激揚自己的名聲,而非真正置張讓於死地。

曹操作為宦官之後,如何扭轉形象,獲取名士望族的支持?

《魏書》:“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

《異同雜語》:“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

而且在曹操做洛陽北部尉(相當於洛陽一個公安分局的局長)的時候,也因為宵禁問題活活打死宦官蹇碩的叔父。

這樣做第一是秉公執法,提升名望;第二也用實際行動正面,自己對宦官集團是沒有任何姑息的。後來曹操出任濟南國相,執政期間嚴重打擊豪強和貪官汙吏。此時的曹操通過實際行動已經擁有很高的名聲了。

《曹瞞傳》:“靈帝愛幸小黃門蹇碩叔父夜行,即殺之。”

首倡義兵

漢靈帝去世,宦官集團的大腿斷了,新的大腿沒成長起來,毫不意外地遭到以何進、袁紹為首的外戚士大夫集團的反撲。但是由於何進、袁紹召集外鎮的騷操作,導致宦官集團被消滅後,更兇殘的涼州軍閥董卓在吃掉何進、何苗以及丁原部之後牢牢控制朝廷。董卓強硬的做派和涼州武人的出身同樣令士人不能接受,尤其董卓為了宣揚權威,加強對皇權的把控,擅自廢立皇帝。於是曹操逃出洛陽,在陳留己吾起兵,首倡義兵。

曹操作為宦官之後,如何扭轉形象,獲取名士望族的支持?

曹操的實力在諸多討董聯軍中是比較弱的,只有五千兵馬,也沒有受到父親曹嵩的支持,錢糧不足。不過曹操畢竟是第一個興兵討董的人物,隨後袁紹、張邈、袁術、孔伷、劉岱、王匡、橋瑁、袁遺、鮑信、張超這些世家子弟、豪俠名士、漢室宗親紛紛起兵響應。而後曹操更是有親自率兵追擊西遷的董卓,還差點喪命的經歷,在天下士人面前十足地露了一把臉。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

曹操作為宦官之後,如何扭轉形象,獲取名士望族的支持?

小結

在東漢末年,無論是對單純的入仕,還是割據一方,名聲都是很重要的。有了名聲才好吸收、拉攏、穩固人才和世家的支持。曹操本身在名聲上不佔優勢,祖父曹騰是宦官;父親曹嵩花錢買官。但是曹操憑藉與袁紹等人的交往,獲得相當的人脈;又憑藉與宦官對抗以及嚴明的治政,洗去身上宦官之後的標籤。曹操從陳留起兵;到獲得東郡太守;再到接受兗州牧,無不與自身的名聲有關,受到張邈、衛茲、袁紹、陳宮等名士的支持,才有了開創事業的基礎。所以說曹操改變自己名聲的行為,是曹操創業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英雄記》、《襄陽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