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隆美爾到底是不是被冤死的?

唯se彩38794271




非洲軍團總司令陸軍元帥隆美爾

1944年10月14日中午,一輛柏林牌照的綠色小轎車,停在了隆美爾位於黑林根的住所門前。兩個德國將軍從車上走下來,大約半小時左右,隆美爾脫去便裝,身著非洲軍元帥軍服,穿戴整齊,與家人道別後與這兩個人一起上了車。兩個將軍一個是希特勒的第一副官,陸軍人事局局長,二級上將布格道夫。另一個是希特勒的衛隊長梅賽爾上將。車子離開後不久,曾經顯赫一時的納粹德國非洲軍團總司令,“人民英雄”,陸軍元帥,53歲的艾爾溫.隆美爾被迫服下氰化鉀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個日期距離納粹德國投降日僅剩206天……

一位久經沙場的驍將沒有死在戰場上,卻以這種方式離奇死亡不僅有點兒令人“惋惜”,更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與好奇。人們不僅猜測,那個1944年震驚德國的“7.20刺殺事件”,真的與這位元帥的死有關係嗎?



希特勒與隆美爾

一、崇拜

隆美爾與其他德軍高級將領不同的是,早年與希特勒有著很深的私交。作為軍人隆美爾為人忠誠、正直、敬業,並不善於交際。自從成為希特勒的衛隊長與希特勒的接觸較多,他被希特勒的“光環”所迷惑。對希特勒崇拜有加。希特勒也很看好隆美爾的能力與品格。升任大本營警衛部隊司令官後他們時常在樹林中散步談心……在希特勒一手栽培下隆美爾扶搖直上,直至成為了整個德國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二、懷疑

1941年-1942年非洲軍在北非戰場一路高歌猛進的時候,二人的關係依然很好。昔蘭尼加戰役後的1942年6月隆美爾因戰功晉升為德國陸軍元帥。但是非洲軍團後勤補給能力太弱的現實依然沒有得到改善。為此,隆美爾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卻每每被希特勒拒絕。無奈之下隆美爾只能採取冒進行動,瘋狂的進攻最終止步於阿拉曼……從這以後,隆美爾逐漸認清了希特勒對於軍事的無知和外強中乾的本質。在英美軍隊的聯合打擊之下,隆美爾灰心喪氣。對希特勒的固執及第三帝國的前途開始抱有深深的憂慮和懷疑。

三、決裂

1943年5月13日,北非戰事結束。非洲軍團13萬人在希特勒不許撤退的命令下,最終以被俘的方式全軍覆沒……這時的隆美爾已經對曾經“偉大的元首”有一個完整深刻的認識了。他心灰意冷,對戰爭的勝利不再抱有希望,希特勒委任他為西線防務總司令,出於軍人的職責他仍然盡職盡責。在此之後,隆美爾出於對德國的未來考慮,向希特勒提出與英美議和的建議。而這觸碰了希特勒的底線——軍人不準談政治!並遭到了嚴厲的訓斥。希特勒對他的忠誠和能力並未產生進一步的懷疑。但分歧使兩個人就此分道揚鑣,隆美爾不再是希特勒的寵臣。

四、謀反

隆美爾並沒有直接參與到謀殺希特勒的計劃當中這點是確鑿無疑的。而且他也並不主張刺殺希特勒,而是採取逮捕的形式結束希特勒的統治。他的打算中確有開放西線,單獨與盟軍媾和的想法。如果他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那麼戰爭很可能於1944年8月就結束了。德國將有270萬軍人倖免於難。



B集團軍參謀長斯派達爾將軍(左一)

五、證據

1、“7.20刺殺事件”後,蓋世太保從密謀分子骨幹成員戈臺勒家中的保險櫃裡搜出一份名單,其中就有隆美爾的名字。

2、另一個證據是,被蓋世太保秘密逮捕的,隆美爾的B集團軍參謀長斯派達爾將軍指認了隆美爾與密謀分子們共謀願與盟軍單獨媾和的想法。

3、被逮捕的密謀組織成員,駐法國軍事總督馮.施圖爾納格爾將軍,因自殺未遂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呻吟時,喃喃說出了隆美爾的名字。

4、密謀組織成員馮.霍法克上校,熬不住蓋世太保的酷刑,招出了隆美爾和克魯格的名字。而密謀組織主要成員他一個都未曾指認。

5、從隆美爾的兒子曼弗雷德的回憶錄中隆美爾的隻言片語中可以看出,隆美爾後期的言論,是帶有鮮明的反希特勒獨裁特色的。這與密謀組織成員的指認說法也是吻合的。



施陶芬貝格上校

結局

看來隆美爾的確是揹著希特勒另有打算的。他是想放棄無謂的抵抗和毫無意義的犧牲,政治主張已經與希特勒形同水火。因此,希特勒作為一個獨裁者來說,在納粹德國中決不允許有這種人物存在也就不足為奇了。“7.20刺殺事件”後,希特勒的震驚和暴怒達到了極點!並迅速開啟“肅反”模式。施陶芬貝格等人被槍斃,密謀組織成員紛紛自殺或被逮捕送上“人民法庭”判處死刑。希特勒對隆美爾之所以沒有這麼做。是考慮到他曾經對納粹德國的影響。另外,希特勒也的確看在隆美爾的戰功上讓他“體面”地死去。


斯圖嘉特


死的不冤,近年來解禁的資料表明“隆美爾已經無限接近敞開西線”的客觀存在。換句話說,隆美爾確實有在希特勒死後在西線與英美單獨議和的念頭,他的出發點是避免祖國毀滅。

隆美爾對“七二零”密謀分子的詳細計劃並不知情,出於對誓言的忠誠和軍人的榮譽感,他也不會參與到暗殺最高統帥的行動中去。但是他確實在諾曼底登陸後多次勸諫希特勒,畢竟從軍事家的專業角度看,他知道德國敗局已定,他所提的建議是“應該考慮政治解決的方案了”,意思是與英美媾和,共同對付蘇聯。





希特勒極為討厭職業軍人參與政治,也堅持將戰爭進行到底,訓斥了隆美爾好幾次,實際上從那時起,隆美爾已經失寵了。

被元首噴過的隆美爾十分鬱悶,私下裡牢騷不免,偏巧他的參謀長斯派達爾是密謀分子骨幹成員,便代表密謀集團來爭取隆美爾的支持,畢竟隆美爾在德國民眾中聲望甚高,並且還握有軍權。

雙方的交流都很小心翼翼,話也只說半句,但是以隆美爾的精明聽得出來斯派達爾他們要做的是什麼,對暗殺希特勒他肯定裝作或故作不知道,但後面的事情隆美爾模稜兩可的表態:“告訴他們可以指望我”,這句話可以讀出許多含義的。

狼穴炸彈響了,斯派達爾配合駐法國的密謀分子迅速逮捕了巴黎1200名黨衛軍和蓋世太保軍官,結果元首沒死,被釋放的黨衛軍們回過頭來逮捕了斯派達爾及副官,在蓋世太保的酷刑下,隆美爾模稜兩可的話被交代出來。



希特勒半信半疑,又無法確定隆美爾話的真正含義,猶豫間被馬丁鮑曼進了讒言:知情不報就是背叛。

隆美爾當年惹怒過還不起眼的鮑曼,這下犯小人了。考慮到隆美爾的巨大聲望,同時希特勒也不好意思直接打倒自己一手捧起來的明星,就派副官布格道夫將軍通知隆美爾,要麼自殺給予國葬且稱傷重身亡,要麼公開逮捕審判。

陸軍元帥隆美爾在被黨衛軍包圍的家中選擇了服毒,希特勒在葬禮上送了花籃。

(隆美爾棺材上最後一釘馬丁鮑曼)


度度狼gg


隆美爾1944年在很多事務的看法上和希特勒有大量矛盾,這是導致其失去希特勒的主要原因,但是與此同時,更關鍵的是由於德軍反叛組織失敗後的誣陷,以及和同僚高層的糟糕關係,最終導致了其被迫自殺,因此完全可以說是冤死的。

在諾曼底登陸後,隆美爾對於戰局的觀點是狠狠打擊一下盟軍,然後與其和談達成和解,最後全力對蘇作戰。但是希特勒當然是不會選擇和英美和解的(英美也不會選擇和納粹德國和解),因此希特勒和隆美爾產生了巨大的矛盾,兩人關係再也不是之前那麼良好了,開始產生隔閡。

然後就是德軍內部的反叛組織的問題。隆美爾的新任參謀長斯派達爾就是這個組織的一員,同時利用隆美爾的名義召集組織成員謀劃各種行動,但是隆美爾對此毫不知情。而在斯派達爾多次旁敲側擊之下,隆美爾還是忠於希特勒,認為其雖然有一些錯誤,但是依然是值得尊敬的,更不能採用刺殺等極端措施。

結果刺殺失敗後,包括斯派達爾等人都供出隆美爾也是組織成員,立場是反希特勒的,但是隆美爾無法自證清白。而且包括納粹黨總部主任馬丁鮑曼等高官,和隆美爾在之前有衝突,抓住了這個機會向希特勒讒言,最終希特勒讓隆美爾在自殺和被審判處決之間選擇,而隆美爾無奈之下選擇了服毒自盡。


戰爭之王


隆美爾的死是真正意義上冤死的,作為一名職業軍人他恪守著對希特勒的忠誠,非常完美的完成了數次戰役的實施,但是他作為一名德國人,他很清楚自己的祖國正在被元首的戰爭帶向滅亡。

然而軍人的愚忠讓他對元首抱有期望,他天真的想用自己的對元首的忠誠之心勸誡元首,但是他天真了,希特勒對於和自己不一心的職業軍人,最好的辦法就殺之而後快。

當德國暗殺希特勒的組織希望隆美爾參與並指揮的時候隆美爾拒絕了,他重來就沒有想過暗殺希特勒,他只想溫和的勸導希特勒改變戰爭策略,從而拯救自己的祖國,如果他當時以他在德國如日中天的聲望,已然領導暗殺希特勒的起義,二戰的歷史和歐洲歷史都會被改寫,但是他沒有背叛希特勒,也沒有背叛德國,他選擇自己去死!

一個悲劇性的歷史人物!


百姓如水


當時的記錄是說隆美爾對暗殺希特勒的計劃態度曖昧,沒有明確同意也沒有第一時間劃開界限。我看的資料原文說是一個暗殺計劃參與者找到隆美爾之後2個人在屋子裡進行了私下談話,內容不明。最後被自動默認為是參與者也不過分。冤嗎? 不冤。只能怪他的政治頭腦和他的軍事頭腦是天差地別,在這種時候不表明立場是很愚蠢的決定了。況且當時德國的東線戰況已經開始惡化,說實話一個兩個軍事將領的死也影響不了什麼。


據史論爭


隆美爾是希特勒衛士出身,是希特勒慧眼識才,提拔他重用他,給了隆美爾一個發展平臺,可以說希特勒有大恩於隆美爾。在戰爭後期,德國逐步陷入困境,本應忠誠報效元首的隆美爾內心起了變化,就算他沒直接參與謀殺元首,也是默許或者樂見謀殺成功。我覺得隆美爾首鼠兩端、腳踩兩隻船、雙保險的投機心理非常強,元首沒有證據絕不會冤枉他。相反,那個宣傳部長戈培爾和他堅強忠貞的妻子以及無辜的7個孩子,以及元首愛人愛娃……那才是真的忠誠元首的,精神可歌可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