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中國多年致力自主研發,為什麼“中國製造”依然不是高端的代名詞?

破爛酥皮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中國實現了彎道超車,將製造業發揚光大,成為了世界工廠,但是中國製造的未來在哪裡?在轉型升級的陣痛當中,中國製造業的發展方向又在何方呢?

一、我國製造業升級的方向有哪些?

中國經濟經過三十餘年的發展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但是在這個成績的背後是中國製造高消耗、高汙染、高勞動密集、低技術、低工業附加值的現狀,這也是為什麼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中國製造出現了一連串的轉型陣痛,這也是為什麼國家要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中國經濟由速度型增長向質量型增長轉變的原因,中國速度變成中國質量,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中國未來製造業轉型的根本方向。那麼,製造業轉型有哪些方向可以做呢?

一是精密製造業。精密儀器製造,這是在工業製造領域少有的高附加值製造產業,更是以德國為代表的高精尖產業的基礎,所以精密儀器製造無疑是中國製造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發展的一個方向。

二是高科技製造業產業。美國經歷了世界經濟轉移之後,只有高科技製造業留在了美國,這些以互聯網、生物製藥為代表的產業門類對於中國轉型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借鑑意義。

三是高精尖電子研發製造。這個產業門類不同於中國傳統的電子元器件組裝,而是從組裝向微笑曲線的上下游延伸,從而實現真正的電子元器件中國創造。

四是裝備製造。所謂裝備製造業,就是以飛機、高鐵、汽車等為代表的大型機械設備製造領域,這是中國製造業轉型的一個重要方向。

二、目前我國製造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是什麼?

先說挑戰吧,中國製造業的挑戰現階段是有目共睹的:

一是人口紅利的消退。對於大多數製造業企業來說,原先都高度依賴於對於廉價勞動力的供給,由於便宜的勞動力讓中國有了極低的製造業成本,這個成本才是很多中國中低端企業生存的根本,然而中國的勞動力紅利正在減退,很多地方出現了用工荒的狀態,人口紅利的問題是現在的重要問題。

二是生產成本的上升。在中國,原先我們高消耗的模式存在基礎就是廉價的生產成本,一方面中國的原材料成本極低,很多的環境成本都被作為外部成本被忽視了,然而隨著整個對於產業管理的提升,原材料的成本將會有著較為明顯的上升,這必然成為了中國製造的重大挑戰。另一方面,中國之前給企業的土地成本極低,然而隨著土地成本的上升,企業除了向中西部轉移之外,就必須要忍受成本的壓力。

三是世界產業轉移的挑戰。之前中國承接世界產業轉移憑藉的是政策紅利、人口紅利、成本紅利,而如今世界產業轉移的趨勢正在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南亞、非洲等成本更低的地方,給中國的訂單正在減少。

四是產能過剩的挑戰。中國具有非常完備的製造業體系,這個體系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優勢,然而中國的產能在某種程度上是相對過剩的,這對中國企業帶來了去產能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

挑戰與機遇也是並存的,中國的機遇也是非常明顯的:

一是中國進入了一個消費品質升級的階段。原先中國人的消費集中於中低端消費,消費的需求點都是滿足根本的生存需求,然而隨著中國人經濟水平的提升,中國人的消費需求正在向個性化、多元化、品質化需求轉移,消費的升級為中國製造業企業帶來了一個明顯的發展基於。

二是一帶一路的倡議提出。中國很多對外導向性企業之所以面臨困境,很大程度上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西方傳統進口國的訂單大量減少,為此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新興市場無疑是製造業企業的重要機遇。

三是中國企業自身積累的機遇。中國很多企業通過前三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雄厚的積累,這些積累為企業開啟轉型升級的道路提供了可能。

三、高端製造呈高速發展趨勢,傳統制造業強壓下如何求變?

對於傳統制造業來說,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問題這就是路徑依賴,中國製造業企業,尤其是東部沿海的外向型製造業企業長期依賴於“三來一補”的傳統制造業模式,雖然賺到了不少的收益,但是也形成了嚴重的路徑依賴,隨著外部環境的改變,企業的路徑依賴卻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對於傳統制造業企業來說,求變的路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向服務型製造業轉移。全世界主要工業企業都曾經經歷過一個自身服務化的過程,要將製造業的收入來源從原先單純的產品向服務收入轉變,通過多元化的服務,與消費者的根本性溝通,推出更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服務,通過個性化差異化產品+全生命週期服務替代原先的單純製造。

二是向共享經濟轉型。這裡的共享經濟是共享製造,通過網絡技術的發展,將不同區域的製造力資源進行整合,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供給,減少重複的資源投入和浪費,將整個製造業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三是向工業互聯網轉型。這是共享經濟的一個進化階段,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較大面積和範圍內的生產資源互聯網化,從而調動廣泛的生產資源,實現跨區域、跨領域的產能優化和統籌,形成全區域甚至多區域的大生產網絡製造體系。

四是物聯網化。這可以說是工業互聯網的進一步升級,通過物聯網體系構建起一個萬物互聯的時代,從而進一步統籌生產與分配,實現整個產業的升級。

這些是傳統制造業的自我革新的過程,一方面向高技術轉型,另一方面向高資源利用效率轉型。


瀚海觀察


“高端”意味著什麼?你可以作出很多回答,但是無論怎麼回答,技術含量與品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打上“中國製造”烙印的北斗導航系統、中國高鐵在全世界有了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但製造業整體不顯高端,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這裡試圖只是從幾個側面來看看差距究竟在什麼地方。

據說,當年中國從烏克蘭買某母技術,設計圖紙並不多,但是工藝技術文件卻重達40噸,拉了足足幾大卡車。

國家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一個副院長曾舉了一個例子:“國產伺服電機和RV減速機都達不到機器人急加速、急停的要求,國家現在也在攻RV減速機這塊。”他說,“實驗室裡做了十幾套都沒問題,拿到日本實驗室測試結果很好,但結果一到生產線規模化生產就不行了。“

以上事例只是反應裝備製造業的一個側面,沒有涵蓋到所有制造業,但是足可以管中窺豹,因為裝備製造業代表了製造業的整體技術水平。

“自主研發”說出去很容易,但究竟是個什麼鬼,有什麼內涵?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實際上,一些企業聲稱的“自主研發”不過是“逆向研發”,而不是正向開發,所謂“逆向研發”,就是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拆開研究一番,然後這裡改一改,那裡動一動,以為這樣就成了自主研發,遠的不說,就是國內一些汽車廠(在此不點名了),不還是在這樣幹嗎?說好聽點是“自主研發”,不好聽點就是山寨。當然,山寨也不能過分指責,畢竟,作為後來者,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沒有必要“重複製造輪子”,借鑑前人經驗無可厚非,但不能僅僅停留在模仿階段,而是要深入學習到其中的精髓,否則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換句話說,“自主研發”的含義可不是簡單的設計圖紙,或者在實驗室裡鼓搗幾下就成的,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一個研發環節就能解決的。

這個系統工程,往大了說,是整個產品產業鏈的差距。一項產品,尤其是大型裝備產品,往往是由成千上萬個零部件構成的,而每一個零部件都需要很高的技術含量和產品品質保證。尤其是德國、日本的製造企業在關鍵零部件方面,都有眾多不知名、但活了很多年的隱形冠軍,這些小公司專注於一個極小的領域,哪怕只生產一種螺絲,也能做到最好與極致,這就是產品產業鏈配套。事實上,我們在關鍵元器件、零部件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很多產品的關鍵元器件都依賴於進口。往小了說,一個企業在產品的整個研發、裝備、軟硬件集成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產品的裝配精度不夠,對零部件之間的機理理解不透,在軟硬件方面又不能很好的集成,缺乏標準化作業等等,這些方面,都會給產品品質帶來很大的不穩定性,這樣做出來的產品怎麼讓人放心使用,又何談高端呢?

因此,綜上所述,我們與高端製造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這幾個地方:

一、加工工藝。關鍵元器件和精密零部件不能生產,主要是不可生產,實現不了,即使

生產實現了,但是精度不夠,沒有可用性,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那個副院長舉的例子就很有典型性。據說,上世紀中葉中國還有不少企業有工藝實驗室,現在呢?沒有幾家有了。

二、系統集成。我們很多還停留在組裝階段,而且主要還是成品組裝,不是關鍵零部件的組裝,離集成還有較大差距。我們對製造的機理和原理理解不透,就造成了許多核心技術與關鍵技術受制於人。

三、其他方面的差距。如原材料、配方等。

由此可見,造成上述差距,一方面是歷史原因造成的(如工業文化、政策等),另一方面,是人的因素造成的。由於對製造對象的不理解,不明白相互零部件連接原理,組裝產品質量通常差強人意,而且我們缺乏大量的產業工人,技術工人流動較大,工匠精神缺失,也是社會轉型期企業所要擔負的機會成本。

很多核心技術、核心部件如汽車發動機、民用電腦芯片等,我們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哪怕像華為這樣聲稱走向了“無人區”的品牌企業來說,與行業之外懂得世界頂尖技術企業相比,也還存在著很大差距。華為在2014年的申請國際專利3442件的數量居於全球第一,累計獲得專利達到38825件,從專利數量上來看非常驚人,但是其仍然缺乏能夠以一當十的核心技術,在IT、信息技術方面很牛逼,但硬件方面就很難說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整個製造業依賴和仰仗的是整個社會和產業分工體系,而不是某一個企業,某一個小的環節,它需要長期的戰略部署,相信在“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等一系列政策指引扶持下,中國企業通過快速學習、趕超,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一定可以後來者居上,製造出更多享譽世界的高端產品。

答主:人力知本論 喻德武


喻派職言


這種看法仍然存在的原因在於,國外許多一元店、沃爾瑪和其他低折扣商店願意採購中國製造的商品,因為進貨成本很低。

其實大多數中國企業都不願意生產質量低下的產品。消費者想買什麼,願意出多少錢買,他們就生產什麼商品。為什麼沃爾瑪裡賣的白色T恤可以低到5美元一件?因為用的面料就是用低等棉花單織而成。如果沃爾瑪說要它以每件0.5美元的價格採購100萬件白色T恤,那中國的企業就會按照沃爾瑪的這個要求去生產。

如果消費者願意花高價購買高品質的產品,那中國也完全有能力滿足消費者的這個需求。在中國代工生產的蘋果iPhone手機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證明中國完全有能力生產出高質量的商品,國外吐槽我們的製造水平,其實也應該轉念想想這其實是他們的市場需求所致。


小鴿子看世界


這種情況正在逐漸改變。人們多年來對“中國製造”的不良印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得以扭轉。再等上10年,情況應該就會好轉。下面我將列舉一些中國品牌,他們足以代表中國製造,代表中國的品牌,歡迎補充。

大疆無人機,高品質中國產品的代表作,已為世界所認可。

聯想電腦,又一個世界知名的中國品牌。

TCL

海爾電器

大名鼎鼎的中國製造“華為”


咖喱臘肉


中國自主研發的時間才多久??一口吃不成大胖子,美國德國之所以是高端,精密的代名詞,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工業化起步早,科學啟蒙的思想早,要知道牛頓發現三大定律的時候我們還是乾隆盛世呢,現在的進度,有幾張名片像北斗和高鐵能拿得出手已經很不錯了,如果在考慮一線科研人員的低待遇和整個社會向錢看的瘋狂思潮,簡直就是奇蹟!另一方面,現在的發達國家還靠全球的輸血,大多數的高精尖人才都去往了美國德國日本,你去中國top2裡問一圈,想出國的有多少就知道為什麼這些國家的製造業如此之強悍了。


時光記


高端這東西絕不是說那麼簡單,更不是你肯花錢就能達到的,這是需要時間來檢驗的。中國現在就是多而不強,技術好而不精。需要攻關的課題還很多。因為眾所周知中國改革開放也就這幾十年。又要發展經濟又要抓民生,又要處處解局被人圍追堵截。發展到現在已實屬不易。要高端首先還得做大做強,有受眾才會有體驗,有體驗就會有口碑,中國始終被人牽著鼻子走。而不是引領別人走。這二者的變化就會讓企業的價值觀發生變化。現在國家也一直很重視,民營企業家也注意到這些問題。除了那些撈一筆就走的,那些真正實幹就是未來中國高端的代表。可能一代人不行,那就兩代人,以中國人5000年文化和智慧做高端應該不難。靜下心來做企業高端只是時間問題。


奇客張


如果說40年就能把高端做出來,未免太小看高端了。高端代表了文化 時間和技術,時間中國顯然不足,文化優勢也不明顯。技術在中國專利還很寬鬆。


用戶5870630010


改革開放後,中國就放棄了獨立自主,什麼時候有致力於自主研發,無非靠引進合作合資,結果核心技術沒套到反折了一把米,大頭利潤被賺走,中國付出人力物力和資源及環境只賺取微薄的加工組裝費。只有被封禁的軍工業航天等有點獨立自主的核心科技,民企華為、騰訊算一個,其他都只有製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