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3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3月3日,第1整理术线下讲座迎来一位年轻帅气的男学员Neo。他是一名优秀的摄影师。谈及学习整理的原因,他说因家中有热衷囤积的老人,作为小辈,他希望通过自我学习和改善,来影响家人。

《整理家,整理亲密关系》作者殷智贤老师认为,整理好两代人共处的生活空间, 就需要我们兼具仁爱与智慧。今天,我们就听她聊聊这个话题。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目前,社会处于大规模转型期。即使是亲人之间,代际的差异也并不比与陌生人之间的差异小。

两代人从生活观念到行为习惯、爱好、个性都不见得能协调好。这个时候,整理好两代人共处的生活空间, 就需要我们兼具仁爱与智慧。

中国生于20世纪30至50年代的人,早期大都经历过战乱或其他形式的社会动荡,颠沛流离或家徒四壁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这几代人,包括贫困的、农村出身的人,很多是有心理创伤的。这些心理创伤,首先来自饥饿,其次来自朝不保夕的不安定感,或曰“无常”,再次来自弱者被强大力量剥夺基本权利的无助感。

这些创伤,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是对物质极端的吝啬和强烈的占有欲望。

比如,某些贪官的变态攫取行为,应该和他们童年及少年时期心理上的匮乏感及无常感有关。普通百姓不掌握权力,在社会生活中没有这样的机会,心理创伤的阴影,就会直接投射在个人生活中。

艺术家宋冬曾办过一个展览,叫“物尽其用”。他和母亲把家里所有的物品都搬进了北京 798 艺术区的一个LOFT( 高挑开敞空间 )展厅里,居然有上万件这么多。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宋冬《物尽其用》亮相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我们有一天把父母和祖辈积攒的东西也 一一陈列出来,他们所积攒的物品种类及数量应该会让我们对人性有更丰富和深刻的启发。

他们可能会收藏我们儿时的若干用品,包括衣服、玩具( 尽管非常少 ),他们不会丢掉,因为那是他们人生中,尤其是晚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他们可能会收藏新婚时的某些用品,从盘子到衣服,从梳子到水壶,如果没有坏掉,他们会乐于全部保留,并骄傲地宣称他们多么会保管物品。你不能嘲笑这些东西的粗陋,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其他家产, 这是他们的全部身家。

他们可能会收藏与人生重大事件有关的一些物品,例如情书、人生第一块手表、和家人的合影等,这些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物品见证了他们的人生。

以上这些是可能会被他们保存的,那些东西早已超出物质范畴,直抵精神世界。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找到争执的起因

去理解、 去尊重、 不打扰

以下这些东西也是很多长辈会保留的,如果说上述物品的存留还能 被我辈基于共情的原因理解并接受,下面这些物品则成为很多子女和父母争执的起因:

1. 超市装菜的盒子。

2. 一段捆东西的塑料绳。

3. 旧鞋,确定已经不能穿了。

4. 掉了漆皮的家具,确定不是红木的。

5. 磕坏了表皮、釉面斑驳的搪瓷盆、罐。

6. 用了 10 年以上的被子、床单、枕头。

7. 用得几乎看不见本来颜色的毛巾、抹布......

我们常常用“我给您买新的”,试图说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父母“以旧换新”,但常常被强烈拒绝,这有时候让人大为光火。看着爱自己、自己爱的亲人用这些“破烂”,还小心翼翼地收藏好,我们会觉得不可理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世界。不要以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就共处于同一时空。让他们接受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要求我们接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同样都需要穿越时光的能力。

即使他们和你 坐在同一个沙发上看同一档电视节目,也仍然是在他们的世界里看我们。

在那几代人的世界里,所有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物品都来之不易,丢掉了则不会再有的经历是如此刻骨铭心,令他们从不敢小看任何一件东西。这种习气,早已养成了几十年,哪是我们可以用几句话、几件 新东西就能轻易消解的。

对于长辈的这种心理, 我的建议是: 理解、 尊重、 不打扰。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为老人做空间“新陈代谢”,

需要一点创造力

如果共同生活,且其中一些物品已经影响到卫生、安全或健康,一定在讲清楚利弊,而不是讲道理 ,然后再处理。强行处理会伤他们的心,而这是他们的东西,我们其实无权自行处置。

说服他们丢掉一些不必要的“存货”,最好的理由是孙子和孙女的安全和健康,其次是个人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难看、土气这些评价标准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在生命中的大半时间里,只能全力以赴想办法活下去,把孩子养大,至于好看、时尚是完全没有价值的追求。

如果你有创造力,倒可以试着把他们那些“过时”的东西再设计一 下,成就你家里的Vintage风。那些复古风的设计师四处搜寻的老物件, 可能正在你父母床下的纸箱子里。

你可以为长辈做的:

1、仔细了解他们的健康状况,如果他们有心血管病、腰椎病等,所有日常用品的存放空间就不宜安排在需要爬高或俯身才能够到的地方。

2、收纳箱的体积要控制,以免他们独自在家取放时搬不动或摔坏。

3、不要使用易碎材质的收纳箱,以免破损时划伤他们。

4、使用色彩鲜艳的收纳箱,用不同的盒子收纳不同品 类的家居用品,随着视力和记忆力的下降,能清楚记得东 西放在哪儿对他们来说会越来越困难,容易识别就变得非常必要。

5、使用可以贴标签的盒子,以便将盒子中的物品种类简要标明。

6、根据他们的收纳逻辑存放的东西我们不要改动,否则他们会觉得这个家自己不再能做主,而且也会让他们的 记忆产生混乱。

7、更换日用品,例如毛巾、枕巾等时,最好让旧的物 品在他们的生活中停留一段时间再丢掉。比如可以让旧毛 巾作为清洁抹布,保留旧牙刷清洗地板瓷砖的缝隙。告别 是一种仪式,是心灵上的一次割舍,我们要给他们时间去 完成这个过程,如同当年他们给我们时间等我们长大。

8、老人常用药要清楚分类, 以便对症找药时简单明了。

9、在老人常用的写字台上放一个可以收纳眼镜和文具等各种零碎物品的盒子,以免老人经常为寻找某个小物品而费神。

10、老人弯腰下蹲都会吃力,不常用的物品放在柜子下层,从腰部到头部高度的格子里用来收纳老人经常取用的物品。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用划分边界的方式,

处理两代人不同的整理观

了解和照顾了老人的情感和习性,现实生活里,代际差异仍然会平添许多现实的烦恼。

生于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20世纪60年代之后出生的人的生活习惯有着划时代的分离。 上一辈生于极度贫困加之战乱频发的年代,他们的清洁观、审美观以及建立居家生活秩序的能力被严重抑制了,贫穷使他们习惯选择低劣粗糙的物品,即使子女经济状况明显改善,也难以动摇他们这一习气。

而从小生活在审美低下的环境里, 也使这个维度的生活对那一代人来说近乎空白。

这是当下的中国人不得不承担的转型期的痛苦,我们的家庭关系无法延续乡土社会的模式,生活方式自然也必须与时俱进。但上一代人正在被这个时代甩开,而且越来越远。

尽管从小被灌输孝道,还时时责备自己对父母不够顺从,但已然展开的新生活在诱惑我们逃离陈旧甚至不洁的生活,道德和梦想一直在作战,这就是身处社会转型期的我们要经历的心理冲突。

让父母收获失落和嫌弃确实很残忍,所以热烈迎接新生活的年轻一代,尽量用划分边界的方式将割裂的伤害降到最低,帮助父母过好他们的生活。

他们想怎样就随他们去,但我们也要学会不让父母打扰我们的生活。毕竟,我们都不愿回到以前那个无序的生活里去,也由衷地不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习得这些生活方式。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本文正文部分由中信出版社授权第1整理术刊登。第1整理术编辑。感谢编辑酸儿对本文的帮助。如需转载,请联系出版社。欢迎转发朋友圈。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你可能还想读

⭐️ 直接点击上述标题可直接查看 ⭐️

▼ 点击阅读原文,逛逛第1整理术小铺。《整理家,整理亲密关系》已在小铺上架啦!

写给与长辈同住的你:在收纳中疗愈那代人的心灵创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