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對孩子來說,在秩序中成長有多重要?父母你知道嗎

規則會節約孩子的成長成本。它保護孩子成長的自由,讓孩子自由地發展潛力,自由地解決問題,自由地承擔責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終成為一個在心理、精神甚至體態上有尊嚴的成人。

為孩子建立哪些規則?

以下是6條需要為孩子設立的規則:

對孩子來說,在秩序中成長有多重要?父母你知道嗎

1. 粗野、粗俗的行為不能有。

2.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

3. 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後來者必須等待。

5. 不可以打擾別人。

6. 做錯事要道歉,並且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

對孩子來說,在秩序中成長有多重要?父母你知道嗎

對孩子來說,在秩序中成長有多重要?父母你知道嗎

這用簡單的語言表達的6條規則,其實建立了最基本的社會化秩序。

媽媽給孩子制定規則時不能隨心所欲,“聽話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著不動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髒手”、“不睡覺,狼就來叼你了”、“不給別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這些混亂的、臨時性的規則,並不能使孩子養成正確地規則意識。

這些規則媽媽也要遵守

規則不是僅僅設立給孩子的,而是針對所有人的,家長和教師應該與孩子共同遵守規則。

僅僅讓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是“權威”,而規則卻是帶著界限的感覺,讓孩子通過自己的眼睛、心靈、身體去體會。

有一個孩子曾經這樣問他的媽媽:“為什麼我打人就是壞孩子,你打人就是愛?”

希望這個媽媽的回答不會是:“因為我是媽媽!”

以下幾個關鍵詞,相信只要媽媽能夠掌握,就能更成功地為孩子建立良好規則。

媽媽的難題1

規則一旦建立,肯定就有違規的時候,這時家長是否需要為此設立懲罰的原則?其中的分寸又是什麼?

場景:小成媽媽規定,不許碰電源和電視屏幕,摸就打手心,小成就先摸一下電視,再主動伸出手來讓媽媽打。

關鍵詞:他為什麼這麼做?

對孩子來說,在秩序中成長有多重要?父母你知道嗎

教育不提倡懲罰,而主張探究match兒童內心的秘密。

這個場景是家長和孩子間最常見的衝突。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正處在執拗敏感期,你越不讓他做的事情,他越要做。

正確的做法是在家中和幼兒園封住所有的電源插座,不給孩子犯錯的條件。對於其他的危險物品,比如熱水、門(可能會夾傷手指)、刀具、剪子,則要告訴孩子正確地使用方法,告訴他在什麼情況下身體可能會受到傷害。

孩子摸電視熒屏,可能因為他不明白為什麼電視裡有人有房子。媽媽可以告訴孩子,那不是真正的人和房子,可以給他電視機的包裝盒,讓他坐在裡面體會,也可以說,電視屏幕上的靜電對身體不好,去摸它是違背了“不傷害自己”的規則。

媽媽的難題2

孩子在家、在幼兒園裡學會了遵守規則,但在其它場所,遇到來自不同教育理念的孩子,搶他的玩具或打他時,家長怎麼向他解釋這種矛盾?怎麼說服孩子繼續執行規則?家長又如何平復自己因孩子受侵害而帶來的憤怒情緒?

場景:媽媽教洋洋,公共場合的玩具,誰先拿到誰先玩;不可以打人。但在遊戲場,洋洋拿著一個小鏟子玩得正高興,另一個孩子上來就搶,洋洋不鬆手,他就打了洋洋一巴掌。媽媽看著洋洋吃虧,心疼得不得了。

關鍵詞:上善若水

一個在規則中成功構建了自我的孩子,是有一種內在力量的。強大的內心力量像水一樣,柔軟,包容,卻擁有改變對方的能量。

當這樣的孩子面對衝突,可能有兩種表現:一種是不主動傷害別人,同時又明確告訴對方“不許傷害我”的勇氣,在對方一再傷害自己的時候,敢於反擊。

另一種是,選擇離開,意味著接受這種現實,但不願陷入這種鬥爭的姿態,這是一種更高級的修為——你打我,我知道你怎麼了,我也知道我怎麼了,我離開,因為我不想介入你這種不好的狀態。而此時媽媽的鼓勵和肯定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內心強大的自我

媽媽的難題3

孩子吃飯是很多媽媽感到頭疼的問題,應該如何設立規則,執行規則呢?

場景:天天媽媽深知,兒童教育專家都在強調減少孩子吃飯的壓力,但天天的確是不追著逼著喂,就不好好吃飯。媽媽試過很多辦法,比如,這頓不吃,到下頓開放中間沒吃的,連水果也沒有;比如,吃飯時只能在飯桌旁,離開就沒的吃,又比如在飯桌上放個鬧鐘,20分鐘內必須吃完。但這些辦法都不是特別有效。

關鍵詞:鬆弛、安靜、悠閒

在吃飯的問題上,教育專家主張先調整媽媽的心態:請媽媽深呼吸,接納孩子。比如孩子在1到2歲時,有一個“和飯”的過程,他喜歡將凡從這個碗倒到那個碗,往往弄得一桌子都是飯,但是,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需要這種玩兒飯的自由。

比如孩子在2歲左右表示出對零食的興趣,如果這時壓抑孩子對品嚐的發展需求,等三四歲進入執拗敏感期時,心理上對零食的佔有慾就超過了品嚐的需要。

吃飯的良性循環是: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吃飯,為孩子演示優雅的餐桌禮儀,全家吃飯時有一種輕鬆愉悅的氛圍。讓孩子知道吃飯不僅是為填飽肚子,也是一種精神享受,還是難得的與家人朋友溝通、表達情感的美好時段。

吃飯的惡性循環則是:媽媽擔心孩子吃不飽,這種緊張情緒令孩子恐慌或方反感,然後更吃不好了。家長於是更著急,想方設法要求孩子進食,直至追著喂,最終讓孩子對吃飯的興趣徹底喪失。

其實一個人餓兩頓不會影響身體健康,但如果連續兩頓飯都是在壓力和逼迫中進食,他一定會反抗。媽媽不妨先在吃飯的問題上學習如何尊重孩子的需要。允許孩子選擇吃什麼,吃多少,怎麼吃。

媽媽的難題4

定下一個規則後,孩子過一段時間就失去了耐心,開始討價還價。這時是否需要變通地修改一下規則?

場景:小波媽媽允許小波每天上網半小時,前提是必須練完琴。開始小波能遵守,後來就開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練,明天補上兩天的課嗎?”“我打完這個電腦遊戲就練琴行不行?”

關鍵詞:彈性

規則要有彈性,不是規則本身可以變來變去,而是根據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有執行規則的彈性。

學過琴的人都深知,練琴時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教育專家建議,如果孩子表現出對琴棋書畫的興趣,家長不妨先帶他去聽、看或體驗,比如小波媽媽可以提前告訴孩子,學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時間會很長,過程也很枯燥。當孩子遇到了瓶頸產生厭煩的情緒,可以告訴孩子,“是的,我知道這個過程是很枯燥的,但是當你走過了,克服了,會非常棒。在你到達那個目標之前,媽媽願意在這裡陪著你。”

專家強調,成不成鋼琴家不重要,但要讓孩子知道,當你決定做一件事,你就要習慣,每天貢獻給這件事10分鐘,為你的夢想和目標。這個規則適用於任何目標,不僅適用於孩子,也適用於成人

下面是全國著名優秀班主任劉利梅老師給家長的話:

對孩子來說,在秩序中成長有多重要?父母你知道嗎

▲家長都希望教師多提問自己孩子,惟恐孩子發言表現的機會比別人少。其實,對於孩子來說,首先需要學會的是傾聽——這才是學會學習的關鍵。沒有了靜聽和沉思為前提,所謂“積極發言”,只是為表現而表現的低效鬧騰而已。

▲一次考試的分數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識掌握了沒有,更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喜歡讀書。即使從應試的角度考慮,從長遠來看,讀書也是所有功課植根的土壤,他的貧瘠與豐厚,關係實在重大。

▲讓學生直面學習中的困難,打破快樂輕鬆學習的神話,這是每一個明智的師長要做的事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收穫的,將不僅是知識,更有毅力、恆心,克服困難的勇氣等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 養育養育,在物質條件相對富足的今天——父母責任更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撫養。

▲孩子需要你的扶助——今天的扶,正是為了將來的不扶或者少扶,否則問題越積累越多,差距越拉越大,孩子和你將不堪其苦。

▲同一個班級,孩子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家長綜合素質和付出心力的競爭。平時不聞不問,考差了大發雷霆,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當人們說這個孩子和哪個孩子的不同的時候,其實主要是指這個家長和那個家長的不同。

▲同在一個班級,教是一樣的教。如果你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沒有盡到做家長的責任,不要向孩子提學習要求,更沒有資格責備他們。

▲當你覺得付出沒有得到充分回報的時候,要這樣想:如果我不做,孩子的潛能將更不能發掘。然後心平氣和——做該做的事。

▲作為教育者,要想讓孩子愛學習,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教師如此,家長也是如此。

▲如果希望孩子好,那就先成為讀書型的父母,那就從今晚做起——和孩子一道, 安靜地看書。如果你不能在書桌前坐半個鐘頭,又如何要求孩子每天從早到晚堅持五六個小時的艱苦學習呢?

▲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應當閱讀。

▲其實,無論是基礎知識,閱讀還是寫作,提高能力的根本途徑都是課外閱讀。所謂智力,就是閱讀能力。

▲ 一次考試分數的高低是偶然的,可是家長是否負責任,卻必然地決定了孩子發展的方向。教師的一視同仁總是相對的。對於教育責任感特別強、能與教師緊密配合的家長,教師對他的孩子自然要特別關注一些——這是很公平。因為沒有家庭配合,教師努力全然是做無用功。

▲學生取得優秀成績所依賴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專注性和求知慾,這些素質,對於孩子的成長,太重要。

▲作為教師,我們比誰都知道分數的重要。可是,那比分數更重要的,我們時刻不敢忘記。第一,身心健康;第二,正直勤勉;第三,面對困難,具有獨立戰勝的勇氣和能力;第四,成績優秀。

▲對於那些多動和富於攻擊性的孩子而言,最不幸的是他們自己——天長日久,他們會成為人群中不受歡迎的孤獨者。當然,教師會竭盡全力,不讓這種情況發生。作為家長,對此更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家很任性。”這實在是家長自己應當深刻檢討的事情。現在的孩子,性格成型早。希望父母高度重視,及時扭轉。否則,學校教育的效果只能被抵消。

▲“對於教師而言,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存在於家長中。當大家都動起來,群策群力了,這個集體才叫厲害呢!”有人說老師帶的不是一個班,而是兩個,一個是學生班,一個是家長班。我非常贊同。

▲三分之一的家長積極行動,步步緊跟;三分之一的家長虎頭蛇尾,勉強應付;三分之一家長基本沒有能力跟得上。而這,就是及格、良好、優秀拉開檔次的主要原因。”

▲孩子學習是艱辛的,這是一個爬坡過程,一旦上了路,對於您的家庭、對於教師,都是一件幸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然要竭盡全力引導、幫助他們,如果在能得到家長的幫助,那孩子將多麼幸福。

▲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看起來沒有差別——六年之後,他們將有多麼不同。

▲不要著急,不要攀比,不要企望一口吃胖,不要提出超越孩子接受能力的要求。讀書是一輩子的事情,重要的是日不間斷和興致勃勃。只要他在讀,只要他這周比上週進步就值得加 油,就應當鼓勵。

▲一天一小步,一週一大步,一月長一截——一學期就在全然不同的兩個檔次了。資質相同的孩子,攤上不同的父母,其發展也就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